沈度(1357—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是沈粲之兄。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文章简洁无浮饰。洪武年间中举后未就任,因故被贬至云南。成祖即位后,诏令选拔能书者入翰林,沈度因此得以入选。当时,解缙、胡广等都在内阁中精于书法,而沈度最受成祖宠爱,凡金版玉册等重要文书必由其书写,名声超过其他文士,遂由翰林典籍擢升为检讨,历任修撰,最终升迁为侍讲学士,官位显赫。
《明史·文苑传》称其书“以婉丽胜”。李绍文在《皇明世说新语》中提到:“太宗(成祖)征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雪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日:我朝王羲之。”成祖之后,沈度仍受帝王宠爱。据朱谋要《续书史会要》记载:“仁宗万机之暇,留意翰墨,尝临《兰亭序帖》赐沈度,意法神韵,唐之太宗不能过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记载:“宣宗书出沈华亭兄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至弘治时的孝宗,朱谋圭在《续书史会要》中称:“孝宗皇帝酷爱沈度笔迹,日临百字以自课,又令左右内侍书之。”可见,沈度的书法之所以在明前期百年不衰,正与帝王的喜爱和推崇密切相关。
沈度以楷书闻名于世,传世作品如《敬斋箴》、《李愿归盘谷序》、《不自弃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均为小楷书。这些小楷作品净洁匀称,笔画工稳而姿态婉丽,虽能窥见唐代虞世南、元代赵孟頫小楷的影子,但其气息较为世俗,与一般文人的清趣有所不同。由于他多为皇家制诰书写,作品端雅雍容,不敢追求意趣,故其书作多显谄媚之气。当时在翰林院供职的官吏以及内阁官僚、科举之士多效法其楷书,以取悦帝王。这种风气一开,遂成台阁一体。
清代王文治论其书云:“沈家兄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明代台阁一体虽然在明中期后不再为书坛看重,但其影响绵延至清代,成为馆阁体、状元字的滥觞。沈度的草书亦有不凡的水准,《朱熹感寓诗八首并序》手卷为他与其弟沈粲合作,其中有部分为沈度的草书,是其传世罕见的草书作品。其草书用笔结字全学宋克,与其弟沈粲手法一致,力度和熟练程度甚至强于其弟。
此外,沈度也擅长篆书、隶书、行书和八分书,其“八分尤高古,浑然汉意”。后人对其评价颇高,但似乎均被其小楷所掩盖。这是因为沈度所代表的台阁体以小楷为主要书体,虽擅长其他书体,但其风格仍以雍容典雅、规整端庄为特征。台北故宫所藏沈度隶书《归去来辞轴》便是其代表作品。传世的《陆柬之书文赋卷》前引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沈度所作八字隶书“陆柬之书陆机文赋”,与元代隶书相比,在当时确为出类拔萃。
沈度不仅以楷书名世,草书、篆书、隶书、行书和八分书也皆有不凡造诣。他在明前期书坛的地位与影响力,既得益于帝王的推崇,也与其自身卓越的书法技艺密不可分。他所开创的台阁体风格,虽然在明中期后逐渐衰落,但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