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模型大浪淘沙,谁是真正的实力者?

尘心若水淡 2024-12-09 20:46:27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一日千里。2024年大模型格局有何变化?最近一份来自国家部委的权威报告,揭示中国大模型最前沿动向。

由工信部直属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有几个信号非常值得关注。

截至今年7月,中国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数量,已经高达190多个。随着竞争日趋激烈,一场淘汰赛已经展开。事实上,国内外不少大模型初创公司如Stability AI、Adept、Humane、Reka AI等,都已经在排队寻求“卖身”。

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农业、医疗、教育等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

随着大模型进入应用爆发期,在赢家通吃的AI江湖,谁能一举夺魁?这将深刻影响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

抓住最大的金矿

全球大模型竞赛中,各大巨头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天风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最近分享了一个观点:中国经历了从劳动力红利到工程师红利的时代,未来最大的红利实际上是科研红利。科研产业化,是最大的金矿、最核心的源头。

这一判断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技术只有走出实验室,才能变成科研红利。对人工智能企业而言,就是要通过科研让技术应用化,让AI对无数普通人更友好。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AI应用该有的样子。因为技术不仅要成为应用,更要成为真正的“有用”。而人类发展史上对不同新技术的孜孜追求,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世界应该是平的”。

他将智能体视为“AI原生时代,内容、信息和服务的新载体”。《报告》也指出:“以智能体为代表,正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主流形态”。

在企业运营领域,比亚迪等企业将智能体应用于销售、售后领域,为用户提供专业、高效的咨询服务,其销售线索转化率大大提升;

在政务服务领域,中卫慧通利用基层政务智能体帮助村民们解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已覆盖20个区县,约3万名基层政务工作人员正在用大模型服务超千万居民。

如果说“智能体”降低了我们作为AI产品开发者的门槛,那么产业应用则拓宽了科技企业技术应用的想象边界。

人工智能向千行百业深入,这符合国家关于发展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期望。《报告》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打造‘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产业新格局,形成现代化、智能化的产业体系,促使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向新质生产力转型过程中,科技巨头必须承担技术赋能的角色。以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和AI原生应用支撑,做各行各业的智能应用和算力供应商,从而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质效的提升。

这样的融合,对千行百业的发展太重要了。拥抱大模型,就是拥抱新质生产力。

模型升级,始终先行一步

也就是说,一年前,你向聊天机器人提问,不管是查资料、订票、历史,你都不敢完全相信它的答案。因为AI有幻觉,可能“已读乱回”。但今年,我们再提问文心一言,可以明显感知到AI准确度和可信任度在优化。哪怕是技术含量更高的文生图,也多了一层写实感和真实感。

技术水平和应用体验的双重提升,带来用户端的认可与信赖。

实际上,萝卜快跑已经覆盖全国10余个城市,并在多个城市提供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在超1亿公里实际道路测试里程中,实现0重大伤亡事故。

全栈自研的技术底色

早入局、高投入,最终所追求的目标是产品技术的全链路自研,这决定企业在AI竞赛上能否不依附外界,独立自主搞AI。

今年,多智能体写作已经在文心大模型体系中有了技术落地。

在今天内卷加剧的大模型赛道,也只有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并保持领先的企业,可以选择不随波逐流。因为它们不是跟随者,而往往是革新者。

结语

行业洗牌期,领先的自研技术其实也是决定中国大模型能否弯道超车的关键。

科技巨头们从不缺少资金,但真正领先的自研技术如同厚重绵延的长城,绝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未来AI应用的大爆发,更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探路铺路。而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高新技术的“围追堵截”,注定中国大模型产业不能再走“市场换技术”的老路。

弯道超车的办法,唯有自力更生。

从它的布局中,我们能看见中国大模型潮水涌动的方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