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先生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被尊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国学“大师” 、“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他在《百家讲坛》讲述《易经》《胡雪岩的启示》更是家喻户晓。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年他说过的金句:
1.成功之道就是你自己少讲,让别人讲。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事以密成,言以泄败”,更有一句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所以在中国式社会想要早点成功就得“闷声发大财”。
以前有个人在老家承包了一个鱼塘,经过许久辛苦的培育,池塘里的鱼养的那叫一个肥美,于是在和亲友邻居喝酒的晚上,他情不自禁地说起了这件事,结果第二天早上他照常去鱼塘喂食,却发现水面上漂满了一堆死鱼。从此以后他凡事留了个心眼,后面做生意发家了在外地买房买车也鲜有人知,每次回家都和亲戚说自己租着1000多块的房子。
2.人与人的关系,要出乎自然,要出乎内心的真诚。你现在看到谁都笑,那谁看到你都怕了。
也许在一个人没有实力的时候,对其他人表现得笑脸和热情,在别人眼里就是巴结与讨好。所谓的向上社交,其实本质还是等价交换,如果你没有相应的实力,有实力的人不屑于你来往。在如今利益为先,金钱至上的社会,出乎自然的真诚最为可贵。
就如王志文在《天道》中说:“你弱的时候帮别人,有时费力不讨好,被认为是巴结。你强的时候,不用帮,说句鼓励的话,对方都会特别感动。良知这种东西,就跟天赋一样,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存在唤醒。”
3.因为你只要三天不读书,你的语言就乏味,老讲那么几句话,人家听了就讨厌。你老讲同样的话,你脸部的表情也没有变化,一成不变,那就叫做面目可憎。有些人的面目就是让人很憎恶,听他的话就觉得很乏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
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故事来自曾国藩,他曾两次落榜,于是决定先游历大川,可身上没钱。等他到了睢宁时,找父亲的老友易作梅知县借钱,易作梅从他的言行判断此子日后必成大器,于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曾国藩游历到南京将100两银子全部买了《二十三史》的精刻版。他父亲知道后只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我们多数人喜欢买书,但不好读。”
4.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没有变;读书如果不明白道理,等于白读;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不是看他的才干;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
家庭教育总结起来就是五个字:润物细无声。每个人一生中都很难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很多家长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断地打拼,为自己更为孩子提供了优渥的物质生活,却秉持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宠溺教育方式,结果养育了一群巨婴。
有对夫妇年近花甲,均在体制内上班。男主为主任医师,女主为小学年纪级长,只生了一个女儿。他们的女儿从小两手不沾阳春水,只被要求读书、上培训班,能给的物质条件通通满足,可高考后只上了省会的二本院校读金融专业,后来又花重金送去英国留学,可学成归来还是两夫妇托关系进入大银行做了几年的业务员,现在进了女主学校当临聘老师,其女婿原来是个健身教练,也安排到学校任课。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还在为三十多岁的女儿女婿还房贷。
其实家庭教育真正要培养的是人格和精神的独立!
5.中国人最拿手的叫做权宜应变,最有智慧的就是随机应变,因此在环境变动的时候,中国人也往往最有办法适应。环境在变,你也非变不可,但是不能乱变。什么叫做乱变?投机取巧就叫做乱变。
当年校招进的第一家公司有一句管理名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其实人生就是就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过程,计划赶不上变化才是常态,所以灵活变通尤为重要。
当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刘邦从鸿门宴不辞而别才得以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