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赵之谦
王世国/文
同治、光绪(1862~1908年)时代是清朝急剧衰败的垂死阶段。然而这时书法艺术却发展到了全面繁荣的鼎盛时期,书派纷呈,名家辈出。赵之谦就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既能在篆隶书法上有新的建树,又能在师承魏碑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书法家。可惜,他一生的追求并非是书法,而是功名,可惜仕途蹭蹬,事与愿违,构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赵之谦的信札
赵之谦(1829-1884),字撝叔、益甫,别号冷君、梅庵、悲盦、铁三、无闷、憨寮等。他的祖籍在浙江嵊县,后来迁居会稽郡大坊口,遂为会稽人。七世祖赵万全在清代初年曾“芒履寻亲”,历时七年,行经十省,终获骸骨,一时传为佳话,得孝子美名。
赵之谦天禀瑰异,聪敏过人,两岁就能把笔作书;稍长入私塾读书,过目不忘,又爱思考疑难,常提出一些别出心裁的问题,连塾师都不能回答。赵家数代经商,至此才出了一个读书郎。然而这时家道衰落,他15岁时家中又因其兄打官司以致资产荡尽,从此家贫不能自给,经常靠当卖衣物以供食用。
赵之谦隶书五言联
所以,赵之谦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书画谋生,有时靠教书度日,就这样也难以饱腹。每当饥寒交迫之时,他干脆闭门读书,其声琅琅若金石,被人们视为迂怪之人,也毫不介意。(转引自王冬龄《宏逸多姿 神采飞扬》)凡经史百家、名物之赜、性道之微,他无不博览旁通,得其要领。适逢缪梓权担任会稽知府,遂请赵之谦做幕僚,常与他商讨笺奏之事。
赵之谦的国画作品
咸丰九年(1859年)赵之谦31岁时才考中了恩科乡试第三名,成了举人。1861年太平天国的军队进入浙江,攻占会稽,知府缪梓权死难。后来忌恨他的人造谣诬陷,清政府剥夺了缪梓权死后享有的恤典,也无人敢提出异议。这时赵之谦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上书朝廷为缪梓权翻案,最终又求取到了恩恤,因此在当地名声大振。
赵之谦行书立轴
尽管赵之谦是一位书画、篆刻、诗文全面发展的天才,可是他却怀有经世济时之志,毕生热衷并孜孜以求的是“读书做官”,远不像同样是家境贫寒的邓石如那么淡泊处世。
为了求取功名,同治元年(1862年)冬天,他不远千里,由温州取道海上,赶赴京城(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第二年春天抵京。岂料偏偏事与愿违,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考他连续参加了三次,结果还是名落孙山,没能考取进士。
赵之谦魏碑《千字文》
虽然科举失意,但是他的书画、篆刻、诗文却名动京师,京城中的官僚争相宾礼,前来求他的书画、文章者日接于户。朝中的祁寯藻、毛昶熙、潘祖荫等权贵也激赏他的书画、篆刻,这更加增添了他艺术的声势,使他名噪一时。对此赵之谦并不感到高兴。
赵之谦篆刻《为五斗米折腰》
当时,他在其挚友魏锡曾集拓他的篆刻作品成《二金蝶堂印存》的跋文中说:“然令我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固天以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同上)他不能实现经世之志,心中郁愤难平。他在《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的序言中说:“俯仰身世十数年中,悲悯穷愁,噩梦忽觉,同治初元,航海入京师,屡试皆黜,栖迟逆旅”,而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中,“其为鹤者,百不一焉”(同上)。
赵之谦篆书《史游急就篇》
明清以来的科举考试均以“八股文”取仕,不仅文体写作形式死板,按其规定的程式不得变动,而且文章内容也要根据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考生自由发挥。在苛刻的限制之下,像祝允明、文徵明、唐寅、赵之谦这样的才华横溢的饱学有识之士,反倒屡试不第,名落孙山。所以,赵之谦表达的实是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悲哀与不平。
王世国著《中国书法家》,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