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9日,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这可把德国愁死了,赶紧想办法补救。
在这个关键时刻,德国总理朔尔茨将目光投向了东方,印度誉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国家,成为了他眼中的一颗闪耀明星。
然而,这颗明星真能照亮德国经济的未来吗?
德企的清醒:中国市场不可替代
朔尔茨去印度,表面上是为了经济合作,但实际上背后有政治考量,他大力鼓吹印度市场的巨大潜力,仿佛那里遍地黄金,只待德国企业前来挖掘。
然而,这种“画大饼”式的宣传,并没有打动精明的德国企业家,虽然印度市场很有潜力,但风险也不小,基础设施欠缺、营商环境复杂、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一个个拦路虎,阻碍着外国企业在印度的发展。
随便放弃中国市场,就像自己砍断了胳膊一样,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并不想从头开始,而是希望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更多的机会。
他们不会被朔尔茨的“印度梦”所迷惑,而是坚持自己的战略方向,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这并非对印度市场的否定,而是对中国市场价值的清醒认识。
德企的理性选择,也给朔尔茨的“印度战略”泼了一盆冷水,预示着这场政治秀的最终走向。
德企在中国市场的投入,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贸易关系,而是深入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售后,德国企业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
这种深度结合,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复制的,印度市场的潜力确实很大,但要赶上中国市场的成熟和稳定,还得再过一阵子,比起冒险进入一个不确定的市场,还不如脚踏实地,继续深耕已经成熟的中国市场。
德企的清醒,也反映出朔尔茨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不定,以及其对经济形势的误判,朔尔茨政府将“对华脱钩”的呼声挂在嘴边,却忽略了德国企业在华的巨大利益。
这种政治上的短视,最终可能会损害德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德国企业不会为了迎合政治需要而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会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朔尔茨的“印度梦”虽然听起来不错,但现实中难以实现,最终可能只是个美好的幻想,德企的清醒,也为中德关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他们深知,中国市场不仅是现在,也是未来,是德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追逐虚无缥缈的“印度梦”,不如脚踏实地,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这才是德国经济的最佳选择。
朔尔茨的政治考量
朔尔茨去印度不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还有一番政治算计,他想拉拢印度,减少俄罗斯在南亚的影响力,同时为德国的军工业打开新市场,这里面既有地缘政治的因素,也有经济利益的推动。
乌克兰的冲突让欧洲人感到更不安全了,同时也给军火商带来了新机会,德国的军工企业正准备在全球军火市场上大展身手,而印度这个人口众多、军事实力强大的国家,自然成了他们的重要目标。
俄罗斯一直是印度的主要武器供应商,但这次朔尔茨访问印度,目的是要改变这一格局,推销德国的武器装备,这既能满足德国军火商的订单需求,又能削弱俄罗斯在南亚的影响力,可谓一石二鸟。
朔尔茨对印度的这步棋,结果如何还不好说,朔尔茨带了个豪华代表团访印,但成果寥寥,这次访印的代表团更像是纯粹的外交活动,不像之前访华时带了很多企业高管。
受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德国制造业压力山大,很多企业不得不节衣缩食,有的甚至不得不裁员或者关闭工厂,德国政府正在寻找新的经济突破口,军火贸易看起来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武器买家之一,各国军火商都盯上了这个大市场,朔尔茨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说,希望加强德国和印度的防务合作,并帮助印度减少对俄罗斯武器的依赖。
德国想向印度卖更多武器,以此来促进本国的军工业,不过,靠这条“军火之路”真能救活德国经济吗,答案恐怕并不乐观,印度军火市场很火,德国想在这里占一席之地可不容易。
他试图通过拉拢印度,在中美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但是,这种方法也可能弄巧成拙,影响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
德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继续在中美两国之间摇摆,还是坚定地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这决定将影响德国的未来方向,然而,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天真。
印度市场潜力很大,但还远不及中国的成熟和稳定,将印度作为替代中国的选项,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德国企业心里很清楚,他们不会轻易离开中国市场,去冒险进入一个不确定性很大的新市场。
朔尔茨政府的“印度战略”,最终可能只是一场政治幻想,难以得到企业界的真正支持。
中德关系的起源与未来
中德合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为包括普鲁士在内的欧洲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奠定了基础。
1885年,俾斯麦力排众议,通过议案为德中航线提供奖金,同年派出第一支德国银行业和工业考察团前往中国,使得德国在1896年继英国之后成为第二大对华贸易国。
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不仅限于贸易领域,还扩展到了军事和技术交流,克虏伯公司作为中国的合同商,负责修筑旅顺港和大沽炮台的一系列防御工事。
北洋水师也向德国订购了先进的主力舰,如定远号、经远号和来远号,此外,德国军事教官还帮助张之洞建立了“自强军”,并协助袁世凯培训了“新建陆军”。
西门子公司和克虏伯公司的工程师也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的发电厂和钢铁工厂,如汉阳铁厂。
1911年至1941年间,中华民国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对20世纪中前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只不过随着“二战”和抗战的爆发,双方终止了合作。
进入当代,中德合作继续深化,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德国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创历史新高,达73亿欧元。
德国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愿意与中国彻底脱钩,迫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德国又不得不采取一些“去风险”的措施,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中德两国合作历史悠久,友谊深厚,双方在经贸、科技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多合作的机会,德国如果能够摆脱西方国家的干扰,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华政策,就能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盲目跟风西方的“去中国化”策略,最终只会损害德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德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先后表态,不支持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增加关税,这就很有说明性了。
这表明,德国企业界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也希望德国政府能够维护中德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德国政府应该倾听企业界的声音,制定更加务实和可持续的对华政策,而不是被政治因素所左右。
一些德国媒体对中国的偏见和歪曲报道,也给中德关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报道常常不够客观公正,容易让德国人对中国产生误解。
德国政府应该引导媒体客观理性地报道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结语
朔尔茨的“印度梦”,更像是一场政治作秀,一场在地缘政治棋盘上的试探,然而,精明的德国企业家们并没有被这场政治秀所迷惑,他们明白,中国市场对德国经济来说才是最关键的。
中德合作,是历史的潮流,也是时代的必然,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德国应该认清现实,放弃“去风险化”的幻想,与中国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那是对解散欧盟和北约的神助攻,我们该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