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渡江战役打响前,一名老太来寻儿子,陈赓:这小子现在是师长

历史迷小贺说 2024-09-12 06:02:50
前言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反动派依仗美国的支持和美式武器装备的精良陆空军,公然违背重庆谈判的重要成果《双十协定》,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原解放区发起猛烈进攻,由此引发了全面的内战。

原本,蒋介石期望借助美国武器的优势来稳固其王朝统治,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时局的发展,国民党的劣势日益凸显。

1948年12月,在南京总统府内,蒋介石面对前线接连传来的战败消息,感受到国民党军队士气日渐低落,最终他选择了保存实力并撤退。

与此同时,共产党队伍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情绪高涨,他们决心跨越长江天险,彻底推翻蒋家王朝。

1949年3月,当陈赓率领部队挺进长江流域,抵达湖北省麻城县时,一位失明的老人突然拦住队伍,询问是否有一位名叫徐其孝的红军成员。

陈赓幽默地回应道:“这小子现在可是师长了!”

徐其孝

看到徐其孝将军的名字的时候,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或许,你会想到“其孝”二字背后蕴含的深意,那是他父母对他最深切的期盼——愿他一生恪守孝道,以孝顺之心为人处世之根本。

然而,徐其孝将军内心深处却常怀遗憾,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未能全然践行这一名字所承载的意义。

1914年,徐其孝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一个名为大河铺的偏远村落,家境的拮据让他几乎与学堂无缘,但这并未掩盖住他天生的聪慧与机敏,乡亲邻里皆预言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1928年,年仅十四岁的徐其孝,就像是一头勇猛的幼狮,和几个小伙伴,踏入了茫茫大别山,他们的目标,是寻找并投身于红军队伍之中。

但当时徐其孝等人的年纪实在太小了,部队首长不可能让他们参加红军,但几人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感觉。

最后,在首长的点头下,徐其孝几人参加了当时的童子团,而徐其孝靠着聪明才智,还当上了这个童子团的团长。

时光荏苒,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当时年仅16岁的徐其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这可不是儿戏,意味着他将要奔赴战场,冒着生命危险去拼搏。然而,徐其孝身上就是有那么一股子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决心。

到了1930年,徐其孝正式成为了红军的一员,起初他在红1军中服役,后来被调至红4军10师28团,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值得一提的是,红10师的底子源自于著名的黄麻起义。

时间推进到1931年,陈赓将军进入了鄂豫皖苏区,并担任了红12师的师长。正是在这个时期,徐其孝被编入了红12师,开始跟随陈赓在大别山的险峻山岭中并肩作战。

尽管徐其孝年纪尚轻,但他在战斗和通讯工作中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深得陈赓将军的赏识。在鄂豫皖苏区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中,徐其孝逐渐从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基层指战员。

令人钦佩的是,当时年仅20岁出头的他,已经担任了红31军的一名营级政委,可谓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随后,徐其孝继续跟随陈赓将军和红四方面军,踏上了西征的征途,积极参与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反围攻斗争,为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35年3月,徐其孝随着红四方面军的步伐,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而到现在来说,徐其孝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革命”了。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徐其孝毅然随军奔赴山西前线,在陈赓将军的指挥下,他曾担任决死队大队长,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

解放战争拉开序幕之后,徐其孝继续跟随陈赓兵团,南征北战,历经多次重大战役。

从最初的上党战役,到激烈的洛阳血战,再到关键的淮海战役中阻击黄维兵团,他始终冲锋在前,英勇作战。

陈赓兵团从河南出发,一路向南,挺进广阔的南方地区。在这一时期,徐其孝已经从当年那个年轻的红小鬼,成长为陈赓兵团第13军38师的师长。他率领着原386旅的老底子部队,浴血奋战,成为中原野战军中最精锐的力量之一。

尽管此时的徐其孝位高权重,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愧疚——那便是未能在家母生前尽孝。其实,他曾回过一次家乡,但那次他并未见到母亲,眼前只有一片千疮百孔的村落。

在徐其孝离开家乡之前,村里原本有一百多户人家,然而如今却仅剩下六户。他家的旧屋也早已变成一片残垣断壁。不过,在这不幸中的万幸是,这六户人家中,有一位老大爷还记得徐其孝。从老大爷的口中,徐其孝得知了村子所遭受的一切苦难。

原来,在徐其孝参加红军离开后,反动派将他的家人全部残忍杀害,父兄惨死。幸运的是,母亲当日并未在家中,得以幸免于难。然而,即便如此,母亲也只回来过一次,之后便再也没有人见过她。

听完老大爷的讲述,徐其孝心中五味杂陈,无尽的苦楚涌上心头。他在老屋的废墟旁痛哭一场,随后便毅然归队,继续投身于革命事业。

再见母亲

在渡江战役前夕,陈赓将军率领部队向长江北岸挺进,迅速推进至麻城附近。麻城一带曾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四兵团的许多老兵都来自这里。因此,沿途群众拦路打听亲人、老兵回家探亲的情况时有发生。

长征途中,无数同志英勇牺牲,再加上历次革命战争的洗礼,为了照顾家属们的情绪,陈赓将军特意下达命令:让麻城的战士可以回家探亲,如果遇到来部队打听的老乡,一定要尽全力的去帮忙。

就在这时,一位盲眼老太太也在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她拦住部队,焦急地问道:“你们认不认识徐其孝啊,他还活着吗?在不在你们的队伍里啊?”

老太太颤颤巍巍的语气吸引了部分战士的注意,而在战士们听到徐其孝的名字后,直接愣住,这不是38师师长吗?随即战士们立刻将这个情况送到了陈赓那里,陈赓在知道之后,立刻将徐其孝叫了过来。

没错,这个老太太正是徐其孝将军的母亲。前文我们说过,徐其孝的故里不幸遭遇了敌寇的残酷洗劫,而她因恰巧外出幸免于难,然而悲痛欲绝之下,双眼失去了光明,自此依靠着微薄的施舍度日,生活异常艰辛。

当徐其孝将军接到陈赓将军的命令后,他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陈赓这里。

刚一踏入门槛,他的目光便落在了那把椅子上静坐的母亲身影上,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无法自抑地喊出了那一声饱含深情的“娘!”

尽管时光荏苒,已逾十余载,但母爱的直觉让失明多年的徐母一听便知,这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归来了。

她满心欢喜,双手颤抖着摸索向前,紧紧地将徐其孝拥入怀中,泪水交织着幸福与辛酸,哭诉着:“儿啊,娘终于又见到你了!你可知道,咱家差点就被那些恶霸杀得片甲不留啊!”

这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心中泛起阵阵酸楚。然而,相聚的时光总是如此匆匆,徐其孝深知自己身为军人的责任重大,短暂的重逢后,他不得不强忍泪水,再次踏上征程,回到部队继续战斗。

在家庭与国家的天平上,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因为在他心中,“国之大者,家之根本”。

新中国成立后,徐其孝将军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将年迈的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弥补那些年错过的时光,让母亲在晚年中得以安享天伦之乐,共享新中国的繁荣与安宁。

战争硝烟散去后,徐其孝将军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积极投身于总结经验与强化部队建设的工作之中。

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于部队的管理与建设亦是行家里手。他深知人才是国家之根本,因此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军官,为军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他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深化军民合作,共同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在边防建设方面,他更是亲力亲为,确保每一寸国土的安宁与稳固。

1955年,新中国迎来了全国首次大授衔仪式,这是对革命军人卓越贡献的认可。鉴于徐其孝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卓越战功与无私奉献,他光荣地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然而,和平并未让徐其孝将军懈怠。当新中国正稳步迈向繁荣富强,全国人民满怀希望展望未来之时,中越边境的局势却日益紧张。

面对国家的召唤与需要,徐其孝将军再次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向组织请缨,要求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结语

九十年代初期,一位记者有幸探访了徐其孝老将军,期间,老将军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示了他的英勇过往。

他轻轻解开白色衬衫,露出布满岁月痕迹、斑斑点点的腹部,并自豪地拍了拍胸膛,笑道:“你仔细瞧瞧,这里头,少说也有三十几道疤痕。”紧接着,将军的话语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豪迈:“我的伤,都是冲锋在前时留下的,要是谁在背后挨了枪子儿,那可不是咱们军人的作风,那是逃兵的行径!”

对于外界而言,这些伤痕或许显得触目惊心,但在老将军的心中,它们却是无价的勋章,每一道都镌刻着他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血与汗,是他对新中国建立不可磨灭贡献的见证。

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像徐其孝将军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身影不胜枚举,他们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甘愿承受一切苦难与牺牲,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才铺就了我们今日和平安宁、繁荣昌盛的道路。

遗憾的是,1997年3月19日这一天,83岁高龄的徐其孝老将军在成都安详辞世。他的离世,无疑让无数人沉浸在哀思之中,但他的精神遗产——那份坚定的爱国情怀、不屈的战斗意志以及深邃的军事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继续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激励着新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徐其孝.麻城市人民政府

徐其孝.人民网

2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