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两周年十大教训和特点(一)

北方欣 2024-03-06 11:41:47

俄乌冲突爆发两周年之际,乌克兰一些媒体专家根据冲突以来战场形态和军事行动的发展变化,以及新技术新装备的广泛运用等情况,总结出十大教训和特点。其观点中肯新颖,对于深入研究这场冲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乌俄乌冲突的第二年以军事行动向阵地战的最终过渡、无人机战胜过去的经典武器以及寻求突破性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扭转冲突进程而结束。一年前总结了系列教训,当时暴露了许多今天仍然存在的关键问题:后勤落后、航空效率低于无人机、武器和炮弹短缺。一年后的今天,又暴露出一些新的真相。例如,坦克在陆地上、大型舰艇在海和有人驾驶飞机在空中的统治时代已经走向末路:炮兵正在逐渐让位于无人机,而以前关于各国动员储备的观念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

教训之一:闪电战的葬礼

乌克兰战争表明,上世纪30年代被称为“闪电战”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大规模突破似乎已经成为过去。用钢铁雪崩摧毁敌人的战术和战略曾经在西方和苏联(和后苏联)的方法论中占主导地位,并在以色列、伊拉克和格鲁吉亚的战场上发挥了作用。

乌克兰武装力量的哈尔科夫大反攻似乎已经从历史教科书上消失了;甚至定居点的名字——巴尔文科沃、巴拉克列亚、伊久姆——也与1942年德国人在“弗雷德里克斯”行动中摧毁哈尔科夫附近苏军时相同。

然而,乌军针对因顿巴斯攻势而精疲力竭的俄军的这一辉煌胜利,与其说是常规,不如说是例外:在接下来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无论是乌军还是俄军都未能突破敌人的防御,也未能进入“作战空间”。在乌格列达尔、拉博季诺和阿夫杰耶夫卡,数百辆被烧毁的坦克和装甲战车标志着上个世纪被打破的阵地战僵局的重新回归:当时,首先是装甲装备出现在战场上,然后是制定了装甲装备的快速进攻战略。

尽管有许多评论将失败归咎于无能的“屠夫将军”(无论是乌军还是俄军),但许多分析人士和事件参与者(例如,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认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原因与其说是指挥,不如说是军事技术的发展。

也就是说,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阵地战僵局的原因与其说是指挥,不如说是军事技术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进攻中不再指望机枪和多连发步枪。如今,战场主要由高精度武器(可校正炮弹、导弹和无人机)、侦察手段(卫星、侦察无人机,以及当地居民智能手机的简单帮助)、通信(包括航天通信)的组合所主导。所有级别的指挥官,包括连级指挥官,都能实时看到情况,并立即下达火力打击命令。

19世纪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克劳塞维茨所说的“战争迷雾”实际上已经完全消散,俄军前总参谋长尤里·巴卢耶夫斯基在其关于特别军事行动教训的文章中也承认了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在进攻前秘密地集结一个师、一个军和一个集团军,甚至连一个营战术群也会在集结地区立即遭到打击。

因此,双方在经历了坦克机械化突破失败的惨痛经历后,正在转而采用在仅有数辆装甲车支援下的小组突击行动战术。这反过来又不可避免地将战斗行动变为一场阵地消耗战,扎卢日内认为,如果没有新的技术突破,就不可能摆脱这种战斗。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