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地!囤地!李嘉诚,成了时间的“韭菜”收割者?

人言财经 2024-08-01 19:57:29

2001年,李老板大手笔拿下北京四环外的地,说要建住宅,结果呢?项目进度慢得像蜗牛,等了20年,房价涨上天,他这才卖。

这不是个例,东莞的项目也是,25年地皮捂手里,一转手赚得盆满钵满。

有人说这是商业眼光,也有人觉得这不太厚道。

毕竟,城市发展要的是活力,不是等涨了价再卖。

和记黄埔这种做法,让一些地方政府也看不下去,罚单、限制没少给。

如今,李老板的多个项目终于要“出锅”,但这种“最后一波韭菜”的收割法,是不是有点过了?你又是怎么评判这种做法的?

01

李嘉诚,这位华人首富的商业眼光一直被业界称道,但他的房产投资手法,却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让我们先从2001年说起,当时北京四环刚刚通车,李嘉诚凭借其独到的投资眼光,以7亿元拿下了40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建设住宅项目逸翠园。

这个项目一期的楼面价仅为1750元,可谓是相当实惠。

然而,与和记黄埔的超高知名度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他们在项目开发上的惊人“耐心”。

从2001年拿地到2023年,逸翠园项目的开发进度远远落后于城市更新的速度。

有人质疑,为何这个项目的开发如此缓慢?

和记黄埔的回复是:打造精品。

但真的是精品吗?

从新开的二期御翠园来看,其设计和审美似乎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周边项目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02

李嘉诚通过房地产赚钱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他的秘密武器,就是“捂地”,即拿地后不急于开发,而是耐心等待地价上涨,再高价出售。

李嘉诚在香港早已运用这一策略屡试不爽,而在内地市场,他更是如鱼得水。

尽管国家对捂地行为有严格的规定和处罚,比如土地闲置满两年应无偿收回,满一年不满两年则征收闲置费,但李嘉诚旗下的企业似乎总能找到方法规避。

他们的策略其实很简单:只要开始开发,哪怕进度缓慢,政府部门就没有理由收回土地。

这样,李嘉诚就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土地升值,然后转手套现。

从2013年至今,李嘉诚频繁出售内地地产项目,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广州,他的项目遍布全国。

2015年,一篇《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引发了公众对李嘉诚撤资内地的担忧。

现在看来,这可能只是一场误会。李嘉诚并不是想撤资,而是在等待收获的季节。

他的收获方式与其他房企不同。其他房企像是农夫,卖的是土地上长出的麦子,即房产。

而李嘉诚,则是把土地本身当作麦子来卖。以广州西城都荟项目为例,从1994年拿地到2005年才开始动工,再到2008年项目入市,价格已高达12000元/㎡。而

这个价格,对于当时的广州而言,已经不便宜了。

李嘉诚的这种策略,可以说是与时间做朋友。

时间,才是他财富增值的利器。

他的项目往往开发周期长,但一旦入市,就能卖出高价。

比如广州西城都荟,从拿地到转让,李嘉诚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种做法,真的值得推崇吗?

03

如果打造精品是个伪命题,那么能让华人首富放弃效率和转化,选择“与时间做朋友”的原因,就只剩下“利”了。

从和记黄埔拿地至今,这二十年间,姚家园地块的二手房均价已经达到了90000元左右,翻了57倍之多。

看来,阶层不同,对“铜板”的定义也不同。

不仅仅是在北京,和记黄埔在内地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拿地和开发模式。

他们在东莞的项目“海逸豪庭”,以“五折售房”的噱头收获了一大波好评。

然而,这块地和记黄埔已经持有了25年,即便现在以1.4万的价格出售,也能含泪血赚六倍多。

这种低买高卖,囤地待涨的策略,虽然在商业上无可厚非,但也引发了一些质疑。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地产商们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参与周边的配套开发。如果人人都选择捂盘等涨价,那现在大多数城市都还是荒地。

然而,和记黄埔在这方面的表现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从2006年到2020年,他们在东莞、北京、珠海、成都等地的项目,多次因为土地闲置而被罚款或受到限制。

这些行为,无疑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04

我们不可否认,在商业活动中,时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摘桃子这件事,不能总干。

尤其是别人种树,自己摘桃的,更是令人不齿。

李嘉诚的内地房产投资,虽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商业道德的思考。

放眼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李嘉诚当年在内地布局的一张张大饼,都迎来了出锅的时刻。

2023年完成的项目有6个,而2024年即将完成的项目,有14个。

这些项目,无疑将继续为李嘉诚带来丰厚的回报。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最后一个铜板,嘴上可以不赚,但最后一波韭菜,那是一刀都不能少吗?

李嘉诚的内地房产投资,究竟是商业智慧的体现,还是对时机的过度利用?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