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1年6月上汽董事长陈虹“拒绝”华为,表示上汽不想就此失去灵魂后,又一家炮轰华为的重磅国字号企业出现了。
1月16日,在2024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火力全开”。先是意有所指,表示几十万的车非要说上千万没有底线,“遥遥领先”都是空谈。后面更是直接评价起了华为智选车业务,“不符合产业规律”,“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不符合用户利益”。
国字号企业这样“贴脸输出”华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朱华荣炮轰华为,究竟是口嗨还是博弈?华为智选车因何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让社长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从“博世”到智选车,华为被逼上了梁山?
虽然近几年才开始崭露头角,但华为进入到汽车领域的时间其实并不算短。早在2012年,华为就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和技术储备,以车联网团队的名义给车企做技术支持。
那时候华为就提出了自己的目标,要做中国的博世,利用自己的ICT技术优势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但从结果来看,这条路似乎并没有走通。
2019年5月,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汽车业务部门也正式升级到了一级部门地位。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早期的卖零部件,卖技术支持的方式,压根无法维系正常的业务发展。于是华为提出了新的思路,让车企把整个智能化业务“外包”给华为。
这就是著名的HI模式,华为并不造车,而是提供全套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从定位来看,这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理论上华为只专注技术,也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车企也将棘手的部分拿了出去。毕竟做智能化研发烧钱实在太厉害,自研难度极大。
但从结果来看,合作的几大品牌都不算顺利。赛力斯卖不上溢价,极狐压根只有高配的一两款车用了全套的华为方案,阿维塔也只是不瘟不火。看似技术层面很厉害,却压根没什么销量。而华为的利润却要来自卖掉多少台车,结果自然是双方都很尴尬。
华为之前公布过数据,车BU部门每年的盈利只有20亿左右,但成立以来的技术研发却已累计投入了30亿美元(约合219亿人民币)。这已经不仅仅是亏了,可以说除了华为,任何公司都经不起这样“造”。
这也是华为推出智选车业务的核心原因,HI模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真正买单的车企少之又少。即使是合作的车企,很多就是将HI模式作为一个宣传点,推广意愿并不强。毕竟在它们看来,“大头”都被华为赚去了。车企可以容忍被博世赚,被博格华纳赚,却不能容忍被华为赚,尽管华为车BU业务每年亏损几十个亿。
而智选车模式,则是另外的玩法。华为不再只是提供智能化的平台,同时还提供前后端的服务,同时还要做车型定义,合作车企更多是提供整车的外壳和生产制造。这种模式被认为“无限接近造车”,让车企非常没有安全感。
但对于华为来说,智选车模式确是“回血”最快的方法。不仅牢牢掌握了核心技术,还把至关重要的车型定义和销售拿到了手上,销量也起来了。简单来说,赚多少钱华为是能保证的,这种模式才是可持续的。
(2)车企的担忧,真为用户考虑?
根据长安官方的说法,之所以拒绝智选车模式,来源于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的战略眼光。但社长看了一下具体的内容解读,却觉得未必站得住脚。
首先,朱华荣提到HI模式最大的优势,其实是能够让长安汽车维持自己的品牌标签,这一点是必须坚守的核心价值。从车企的角度来说,这自然是没有错的。这也与陈虹的“灵魂说”暗合,如果提到这个品牌想到更多的是华为而不是车企本身,那车企的品牌标签就被无限淡化了。
但对用户来说,其实很难评价哪种更好。说白了,消费者不在乎是华为牌还是长安牌,并不会因为车企掌握了品牌核心,买到的车就变得更好、更有竞争力了。
第二是朱华荣提到的,HI模式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商业规律。这个其实就有点唯心了,长安和华为,究竟谁更能代表国家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长安固然觉得长安主导更能保证这一点,华为恐怕也觉得由自己主导更有优势,这本就是非常正常的事。长安固然是央企,可华为也是国家战略层面对抗国际巨头“卡脖子”的关键性企业。
实际上,前不久传出消息,中邮打算投资300亿建立华为鸿蒙智行服务中心,就是一个重要的讯号。纯国资企业的入场,也是展示了一种态度,国家对于华为模式绝对是支持的。
还有朱华荣提到的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智选车模式无法保证用户服务。其实刚刚发生的一件事就很有代表性。前几天传出消息,广东永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倒闭了,旗下有几十家4S店被查封,店里很多车辆被连夜拖走抵押,一时间很多消费者开始投诉。
这家公司涉及的品牌非常多,但只有问界品牌第一时间做了响应。在接到客户投诉后,直接安排拖车将客户还没提的车子拖走保管,保证了后续的交车。消息是晚上爆出的,第三天中午之前车就拖走了,整个过程还不超过12个小时,这在国内仅此一家。
在这种情况下,非要说智选车模式无法保证用户服务,车企自主品牌能服务得更好,个人觉得有点牵强。
(3)做到怎么样,在于怎么做?
站在长安董事长朱华荣的角度,批评智选车模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毕竟长安品牌的经营确实不错,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长处,去走一条弱化自己的道路。
从销量来看,2023年长安自主品牌的销量突破200万辆,仅次于比亚迪,表现可谓非常优秀。即使只看新能源领域,长安主品牌加深蓝的销量也已经仅次于比亚迪。在这种情况下,长安确实没必要去追求智选车模式。
但对于其他车企来说,可能就未必是这样了。以赛力斯为例,它原本是造轻型商用车出身,在乘用车领域可以说毫无影响力。这样的企业转型成新势力,成功的几率可以说非常小。但有了华为的加持,问界品牌已经超过理想成长为国内新势力销量冠军,甚至与特斯拉相比也只有一步之遥,这是单靠赛力斯的力量很难达到的。
对于赛力斯和华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华为通过“准造车”的方式,证明了由自己主导的造车模式确实有前景,而赛力斯也到达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那些国字号的企业,为了进军新能源,哪个投资不是以百亿计,效果却并没有这么好。
至于后续怎么走,谁也无法预测。要知道特斯拉在2020年左右就几乎要破产了,比亚迪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造车业务都不赚钱,甚至没有给手机做代工赚得多。哪怕是问界品牌,去年年初的销量也很不好看,蔚小理更是常年在倒闭的边缘徘徊。
朱华荣们担心的,其实是万一新能源时代到来,智选车模式也大获全胜,但车企从最后这个大盘中分到的,却并不算多,反而是给华为做了嫁衣。但现阶段而言,这个可能的未来还非常遥远。
到底谁是主导,其实是在于自己怎么做。燃油车时代一样有很多企业被博世、博格华纳们“垂帘听政”,但长安、比亚迪这些依旧脱颖而出了。如果车企比华为做得更好,做得更多,那华为靠什么主导车企。如果车企什么也不做,对于整个体系的贡献微乎其微,光凭一个名号就想得到最多的利益,那自然也不可能。
未来的汽车行业会是什么样,还是在于如今的这些企业们如何去做,而不是在家自己担心。
写在最后
其实长安和华为都是社长非常喜欢的企业,它们此番的“争吵”,更多也是立场之争。朱华荣的突然炮轰,更大的可能是口嗨,想插科打诨一下,结果玩脱了。
华为主导的智选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却也未必是灵丹妙药,再一家企业找到华为就能复制问界的辉煌吗?其实也未必。长安所谓的守住灵魂一定更有优势吗?品牌做不起来,哪怕车企拥有1000%的控制权,也无济于事。
汽车行业终究是滚滚向前的,华为从想成为博世,到做智选车,花了大概10年的时间。智选车就是最后的答案吗?也许也未必,可能也要继续修正,起码最近与奇瑞的合作似乎又遭遇了问题。
至于最终最成功的新造车模式是怎么样的?取决于华为,取决于车企,也取决于我们每一个消费者。
国际市场长安汽车也啃下来了,未来可期
主要是让我们看到朱华荣的认知明显有问题。竟然还认为福特马自达无敌。希望长安决策别依赖这种人吧
因为买车大家冲的是车品牌,而不是里面的供应商品牌,天天说博世,在去年之前,我就没见谁讨论过买车是冲着博世去的,本质上博世跟车上面的紧固件供应商没有区别,只不过份额更高,市场更大,附加值更高而已。问界的成功本质上是华为的成功,不管是粉丝还是黑子,别管嘴上怎么喊,真有人真心以为问界能卖出高价是因为赛力斯?
有博弈的成分,但是我相信其实就是他真实的想法和水平
哪来的什么背景故事,多方博弈。纯粹就是水平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