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等,相信我国的文学爱好者已非常熟悉。今天向大家推荐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题目为:
《复活》,为何被称作是托尔斯泰一生地探索,及思想的总结呢?
一.早期人生与创作经历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但是他1岁半就丧母,10岁又丧父,从小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由于缺乏父母陪伴,所以托尔斯泰的青少年生活,并不是循规蹈矩的。
托尔斯泰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但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又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托尔斯泰非常同情农民的艰难困苦,曾于1847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过学校。并且曾经从过军: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且于1852年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
然而,托尔斯泰在部队中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爱好,在发表了首部小说《童年》后的1853年,他读到了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从此与屠格涅夫结为文友。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少年》、《青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但他却酗酒好赌,其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屠格涅夫长达17年的决裂。
托尔斯泰是在高加索经过改正陋习后,开始正式步入创作生涯的。他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
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于是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1856年底又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进行社会调查。
托尔斯泰一直试图为农民做些实事,在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他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为了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于1860至1861年亲自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
1862年托尔斯泰与17岁的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托尔斯塔娅结婚,索菲娅是沙皇御医的女儿,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他妻子帮助他管理庄园,这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将全部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精雕细刻,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进行誊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
新婚之后,随着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托尔斯泰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
1866年托尔斯泰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希布宁却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二.思想转变、徘徊
托尔斯泰从19世纪70年代初起,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却不能找到答案。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明的反映。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塔耶夫。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
在《忏悔录》(1879~1880)等论文里,托尔斯泰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从此他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托尔斯泰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托尔斯泰虽然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的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三.《复活》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在他晚年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复活》情节的基础是一个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总之,《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革命导师列宁给托尔斯泰的评语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让我们在欣赏托尔斯泰诸多名著的同时,注意客观评价这位文学巨匠吧。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