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得了2024诺奖,应该是……亚洲第一个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吧?
韩江自己爸爸哥哥弟弟都是名作家,先生是大评论家。真文艺家庭。她在国内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得过布克国际奖的《素食者》。那书,读过的诸位都知道:表面是个女主角不肯吃肉的故事,骨子里是创痛、压抑,与韩国守旧传统叛逆斗争。对韩国女性的状态刻画,以至于韩国社会对人精神的影响,令人动容。
一本卓越描写韩国女性处境的书,作者自己成了亚洲第一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她的文风以诗意与画面感著称(她姑姑是美术行当的,如上所述,真文艺家庭),但也有评论认为,《素食者》的英语译者黛博拉·史密斯有许多错译……这个留给韩语高手吧。
颁奖词的赞颂就不复读了,说俩真事:
韩江承认过,她偶尔会遭受偏头痛的困扰,但也认为这些偏头痛让她“保持谦逊”。
她(据说是早年操作电脑多了)手有过旧伤,《素食者》和《蒙古斑》,据说是辛辛苦苦一笔一划手写完成的。
所以她擅长描写痛楚与压抑,大概由来有自吧……
只是,这又是各大赔率榜单(残雪、格尔特雷斯库、安妮·卡森、穆南、村上、品钦、阿特伍德、塞萨尔·艾拉们)扑空的一年。以及,
根据诺奖“你们这一国/这一代人我们挑一个给”的习惯,这应该也意味着,韩江得奖了,那同为韩国人的诗人高银(九十开外了吧,之前还出过不太好的新闻),也彻底告别诺奖了?
当然,这也是每年诺奖的常态了。
上个月写的了:
每届诺奖颁出来后,总有满意和不满意。自己喜欢的作者得了的,满意;觉得自己喜欢的作者是沧海遗珠,不满意。
但是……没获得诺奖的大师阵容排一排,可能比诺奖得奖阵容还威猛。
诺奖1901年开始颁,当时托尔斯泰和契诃夫这两个当世传奇还活着。
且他俩都还在出作品:托尔斯泰在1899年刚出版《复活》。1903年契诃夫出了《樱桃园》。按照“近来出了好作品更容易得奖”规律(1981年马尔克斯出了《一桩事先张杨的凶杀案》,一年后得奖),该得的:
然而俩都没得到就过世了。
可以说契诃夫英年早逝错过了,但比契诃夫年长的康拉德一直活到了1924年,也没得。
推崇鲁迅先生和萨特的大江健三郎,他的俩偶像一个没得一个拒了,他自己得了,命运的玩笑。
其他的,比如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没得,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没得。这两位加上卡夫卡,都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都没得。
博尔赫斯没得,科塔萨尔没得,卡尔维诺没得。
昆德拉自己没得,还感叹过罗伯特·穆齐尔可惜了。
菲利普·罗斯作为美国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没得。阿莫斯·奥兹没得。波拉尼奥没得。阿多尼斯没得。托马斯·品钦没得。麦卡锡没得。
诺奖不给的缘故千奇百怪,吐槽也很多。
法国以前有人念过:克洛德·西蒙、杜拉斯和格里耶,都算是法国新小说那一拨的;结果诺奖给了西蒙后,就不管格里耶和杜拉斯了,大概有种“你们这个圈子得过了,其他不管了!”
西班牙语媒体也吐槽过博尔赫斯。有些人说是按贡布洛维奇所说,诺奖评委里有人认为博尔赫斯“过于知识分子”;加西亚·马尔克斯则说,博尔赫斯跟智利某大佬的某次会谈里有句话被误读了,所以诺奖不喜欢他。
马尔克斯自己很八卦,他曾去问英国的格雷厄姆·格林为啥没得奖,原因是“瑞典那边不觉得我是个严肃的作家”。题外话,格雷厄姆·格林当年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打抱不平,说这可是个认真的好小说哇!真仗义。
但也有英国人吐槽过:你们觉得格林不严肃,可怎么会颁个奖给丘吉尔呢?
菲利普·罗斯的读者曾公开做网站“别闹了,趁着罗斯还活着,赶紧给他诺奖!”——结果罗斯没得就过世了。
当然咯,没得的太多了,大家都知道自我解嘲了。村上春树说过个故事,我觉得很有趣:
法国有个乔治·西默农,写的梅格雷探长系列小说名动天下,著作超过两百种。
与此同时,他自称“十三岁之后到老,曾睡过大约一万个女人”。他老婆则说没有一万,“最多一千二百人”。
西默农想得诺奖,但没如愿。村上春树说大概也无所谓了。
“三年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已经没人记得了吧?但西默农睡了那么多人这事,却作为传说在文学史上灿烂地(也许未必?)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