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98长江抗洪抢险总指挥,纵身一跃,26年后,依然令国人泣目

重楼读世界 2024-10-19 04:46:40

文 | 重楼读史

编辑 | 重楼读史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这两年我们各地的自然灾害也发生了不少,不过自然灾害这个东西吧,它是一直都存在的。1998年的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席卷了我国大地,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形成了罕见的自然灾难。

数以亿计的人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就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抗洪战役中,有一个名字深深镌刻在我们国人的记忆中——董万瑞。作为长江抗洪抢险的总指挥,董万瑞带领解放军勇敢地冲锋在前,誓与大堤共存亡,他纵身一跃的壮举,至今仍让无数人泪目。

26年后,我们依然无法忘怀那个用血肉之躯抵挡洪水的将军,他的故事,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当年的情况是什么样的?董万瑞当年是怎么做的?

九江大堤决口

1998年8月7日,九江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大堤突然决口,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而出,迅速淹没了大片土地。

九江城450万百姓的生命悬于一线,九江的解放军和百姓们开始了与洪水的生死较量,随着决口扩大,洪水的冲击力越来越强,抢险的难度也与日俱增。

董万瑞临危受命,迅速赶赴现场指挥抢险,一到现场,他便立下誓言:“誓与大堤共存亡!”面对巨大的决口,他果断下令用两艘大型驳船沉入江底,试图暂时堵住决口。

这一决定无疑是当时最为大胆的举措,驳船上装满了上百吨煤炭,拖船将它们牵引到决口处,刺穿船体,使船沉入江中。

情况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解决,沉船之间的缝隙依然让洪水不断渗漏,九江城面临的危险丝毫未减。董万瑞没有放弃,迅速决定在沉船周围修筑一个弧形围堰,进一步加强大堤的防御能力。

战士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将一袋袋砂石抛入洪流中,洪水的力量过于强大,一次次将砂袋冲走,围堰迟迟无法成型。

面对这种紧急的情况,董万瑞实在没办法就决定用身体去挡水,他第一个纵身跃入江中,带领战士们手拉手,用身体组成了一道人墙,奋力抵挡洪水的冲击。

战士们紧随其后,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为筑起围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董万瑞的奋勇一跃,为九江大堤的抢险争取了至关重要的时间,决口终于在战士们的顽强拼搏下逐渐缩小,洪水的冲击也开始减弱。

董万瑞的指挥力和决策力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没有停歇片刻,再次带领3万解放军子弟兵展开了更加艰苦的封堵工作。

五天五夜的奇迹

这场抢险战斗持续了整整五天五夜,战士们在恶劣的条件下,不眠不休地与洪水搏斗。董万瑞和他的战士们几乎没有合眼,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终于在8月中旬成功封堵了决口,九江城得救了。

这次抗洪抢险的胜利,创造了一个奇迹,奇迹背后是无数战士的血汗与生命,董万瑞不仅是总指挥,更是战士们的依靠。

他时刻关注着战士们的安危,关心他们的生活品质,他的铁骨柔情赢得了全军上下的尊敬与爱戴。

董万瑞对战士们充满关怀,但他对自己的儿子却格外严格,他的儿子董三榕也参加了这次抗洪抢险,但董万瑞没有给予儿子任何特别的照顾。

父子俩唯一的一次见面,董万瑞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看看你的手,还没我晒得黑呢。”这一句话,既是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也是他作为一名父亲和将军的责任感的体现。

在抗洪抢险的过程中,董万瑞不仅展现了他铁血的一面,更展现了他爱兵如子的柔情,正是这种“严而有爱”的指挥风格,使得他在战士们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军民鱼水情深,英雄的离别

九江城的抗洪胜利,不仅是解放军的胜利,更是军民团结的胜利,9月15日,洪水退去,抗洪部队也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九江的百姓们自发搭建了凯旋门,送别这些救命恩人,五天后的9月20日,南京军区驻闽某部队乘火车离开九江,百姓们依依不舍,火车缓缓行驶,整整一个小时才走了3公里。

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英雄的壮举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2017年2月9日,年过七旬的董万瑞在南京与世长辞,带着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对战士们的无限关怀。

全国人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表达了对这位抗洪英雄的深切怀念,董万瑞的名字,早已深深刻在了国人的记忆中,成为了抗洪精神的象征。

董万瑞的离去,仿佛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逝,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铁骨铮铮”,什么是“无私奉献”。

他那一跃,跨越了生死,跨越了时间,就是现在我们再听到或想到当时的场景,依然还是会感到泪目。

结语

董万瑞,这位在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中纵身一跃的将军,用自己的生命与信念筑起了一道不朽的丰碑。

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即使26年过去,他的故事依然感动着无数国人,成为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信息来源:

缅怀 | 98抗洪前线,那位眼含热泪的将军走了!

来源:共青团中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