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八月,张献忠率大军兵分三路直取成都。当时四川巡抚龙文光率军增援,却未料城内早已混入张军细作。八月七日,张献忠下令全军猛攻,明军拼死抵抗,奈何寡不敌众。在一场暴雨中,张军炸毁城墙突入,经过血腥巷战攻占成都。巡抚龙文光战死,蜀王朱至澍投井自尽。随后,张献忠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屠杀:下令不分顺逆,凡朱姓者皆诛,致使蜀王宗室及亲戚数万人惨遭杀戮;两万余被俘明军将士被驱赶至蜀王府中园等处屠戮殆尽。就在张献忠准备继续屠杀数千成都居民时,幸得谋士汪兆龄极力劝阻。八月十五日,张献忠在成都自称秦王,国号大西,改元大顺,却未料到这血腥的统治很快就将迎来新的挑战。
风云突变 乱世侵川
明崇祯十七年的夏天,四川大地上弥漫着一股血腥与恐惧的气息。张献忠的农民军攻破重庆后,展开了疯狂的烧杀淫掠,让这座山城陷入人间地狱。
重庆的惨状很快传遍四川各地,让无数城池闻风丧胆。许多地方官吏为求自保,纷纷献城投降,但这些投降的城池最终也难逃被屠戮的命运。
张献忠占领重庆后并未满足,他的目光已经盯上了四川的政治中心——成都。七月初四,张献忠亲自率领农军主力,从重庆启程向成都进发。
大军浩浩荡荡乘船抵达泸州,张献忠下令将所有船只焚毁,显示出必破成都的决心。随后,他将大军分为三路,分别从不同方向包抄成都。
这时的四川巡抚龙文光刚刚得知重庆陷落的消息,还未来得及赶到重庆救援。当他听说张献忠已经离开重庆,直奔成都而来,立即从顺庆率军驰援成都。
龙文光的这个决定导致了更大的灾难。他刚离开顺庆,留守的明军就背叛投降,向张献忠的部将白文选缴械投诚。
成都城内的局势更是混乱不堪。来自四面八方的明军纷纷涌入城中,有龙文光带来的援军,也有各地溃败的残兵。这些军队番号混乱,互不统属。
张献忠抓住这个机会,派出大量士兵装扮成明军混入城中。就连新任巡抚龙文光自己也无法分辨,谁是自己的援军,谁是其他地方的溃兵,谁又是敌军的奸细。
这种混乱的局面为张献忠后来攻破成都创造了有利条件。四川的政治中心已经成为一座即将倾覆的危城,只等张献忠的大军发起最后的致命一击。
长驱直入 围城鏖战成都
八月七日,成都城外的晨雾尚未散去,张献忠已经下令全军攻城。农民军将士群情激昂,前赴后继地向城墙发起猛攻,这股攻势比攻打重庆时还要凶猛。
龙文光亲自督率守军在城头组织防御,调动各种武器轮番轰击来犯之敌。守军架起大炮对准城下的农民军疯狂轰击,同时用火枪、弓弩不断射击。
张军将士前仆后继地冲向城墙,面对守军抛下的滚木礌石和泼洒的开水热油毫不退缩。城下很快堆满了农民军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城墙根部。
这样的攻防大战持续了整整三天。龙文光带领守军勉力支撑,但面对张献忠军队前赴后继的进攻,明军伤亡不断加重。补给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守军的力量在逐渐减弱。
张军趁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用炸药炸开了一段城墙。先锋部队立即从缺口杀入,将守卫缺口的明军杀散。守军阵型被突破,大门随即被攻破。
农民军主力部队蜂拥而入,在成都街巷中展开了一场血腥的巷战。明军被打散后分散在各处与农民军展开巷战,但兵力悬殊过大,很快就被各个击破。
新任巡抚龙文光率领一部分忠勇之士在街巷中负隅顽抗。他们与张军展开逐屋争夺、逐巷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张军围杀殆尽。龙文光在这场巷战中英勇战死。
蜀王朱至澍在城破之时曾试图趁乱逃走,但城中到处都是喊杀声和兵器的碰撞声。他深知张献忠对明朝宗室的憎恨,最终选择带着几个宠爱的嫔妃投井自尽。
值得一提的是,城破时还有一批忠于大明的文武官员。总兵官刘佳印、巡按刘之渤、推官刘士斗、华阳知县沈云祚等十几人,纷纷服毒殉国。
混战中死亡的成都官员数量众多,无法准确统计。但有一件事最令人震惊,蜀王的世子被张献忠俘虏后,先是被封为太平公,几天后又被处死。
屠戮无情 血染蜀王府邸
成都城破后,张献忠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屠杀。根据《明史纪事本末》和《绥寇纪略》等史料记载,他下达了一道冷酷的命令:"凡王府室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张军将士得令后立即在城中四处搜捕朱姓宗室。不少宗亲贵戚逃到城外村庄、山野间躲藏,但最终难逃被杀的命运。
这场针对朱姓的大屠杀波及范围极广。蜀王宗室及其亲戚、姻亲数万人惨遭杀戮,许多与皇室毫无关系的普通朱姓百姓也未能幸免。
被俘的明军将士更是遭遇了惨绝人寰的集体处决。张献忠下令将两万多名俘虏驱赶到蜀王府中园和后园,在这座曾经富丽堂皇的王府中进行屠杀。
总兵刘镇藩被押解到锦江边处决。他的部下参将杨展同样被押到江边等候处决,但杨展机智地扔出几块银锭引开看守士兵。
杨展趁看守分神之际,纵身跳入锦江,在水中挣脱绳索,游到对岸逃生。他成为这场大屠杀中少有的幸存者之一。
八月十一日,张献忠又起了杀心。他命令士兵将数千名成都平民百姓驱赶到中园,准备继续施行屠杀。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谋士汪兆龄挺身而出,向张献忠进谏:"成都乃本根基业,不宜纵杀"。这番话终于让张献忠收起屠刀,放过了这批无辜百姓。
但汪兆龄的进谏并未能改变张献忠仇视明朝宗室的态度。在随后的统治中,只要发现与朱明王朝有关的人,必遭残酷杀害。
这场空前的大屠杀让成都这座千年古城陷入一片恐怖和悲痛之中。街巷之中尸横遍地,锦江之畔血流成河,曾经繁华的蓉城变成了一座恐怖的死城。
血腥统治 川地烽火四起
八月十五日,张献忠在夺取成都后登基称王。他占据了蜀王府,将其改作秦王宫殿,自称秦王,建立大西政权,改元大顺,以示对李自成的臣服。
张献忠任命了一批文臣武将辅佐朝政。汪兆龄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严锡命为文华殿大学士,四个义子也都被封为将军。
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艾能奇四位义子分别领受重任。他们率军出城,分赴川省各地攻城略地,一时间让四川烽火遍地。
然而张献忠的统治并不平静。九月,李自成派遣原明军降将马科率军进攻川北地区。张献忠不得不亲自率军北上迎战,最终击退马科,保住了川北地区。
川西的局势更加复杂。藏族和羌族部落一直以明朝为正统,他们对投降张献忠的地方官员发起猛烈攻击。张献忠派遣平南将军艾能奇前往镇压。
艾能奇虽然击败了藏羌土司的军队,暂时稳定了川西局势。但这场战事引发了更大的连锁反应,让原本驻守在川西的明军纷纷揭竿而起。
这些明军残部推举从成都突围逃出的参将曹勋为首领。曹勋组织起一支抗击张献忠的队伍,在川西与大西军展开了持久的拉锯战。
南京的南明弘光帝得知川西的抗争形势后,立即任命前明丞相王应熊为四省经略使。王应熊负责统筹川湖云贵四省的军务,协调各路明军对抗张献忠。
从此,四川大地上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军事格局。明军残部与大西军在川西南地区频繁交锋,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
张献忠的血腥统治虽然建立,但四面楚歌的局面已经形成。川西的反抗力量,加上各地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让这个建立在尸山血海上的政权难以真正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