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一个自带流量的标签,一个被赋予无限可能的词汇,一个被社会过度解读的角色。
当这个标签贴在一个孩子身上,究竟是祝福还是诅咒?
十岁就考上大学的苏刘溢,曾经被誉为“泰安小神童”,一度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然而,光环背后,是跳级带来的学习压力,是舆论制造的成长焦虑,是与同龄人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在经历了非常辉煌的一段时间以后,苏刘溢却突然消失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天才少年苏刘溢苏刘溢2000年出生在山东泰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别看出身普通家庭,但他却成了个天才。
苏刘溢的超常智力很早就显现出来,几个月大就能清晰地叫“爸爸妈妈”,一岁多便能认识大量汉字,甚至可以独立阅读儿童故事。
孩子学习能力这么强,他父母又高兴又担心。
为了不让儿子的天赋被埋没,苏家父母开始在家对苏刘溢进行辅导,并尝试让他跳级,苏刘溢只上了两天半的小学。
2007年,7岁的他进入泰安博文中学读初中,仅用一年时间就学完了所有初中课程,甚至可以和老师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8岁时,苏刘溢跳级进入泰安第二中学读高中,在高手如云的学校里,他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苏刘溢不仅学习成绩好,还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也很有天赋。
在母亲自学电脑的契机下,他开始接触计算机,迅速掌握了C语言、Java等编程语言。
他还自己动手,基于开源Linux系统做了个个性化的桌面系统,方便他跑各种程序。
他还经常帮助学校老师修理电脑,俨然一个“小专家”。
2010年,10岁的苏刘溢参加高考,取得了566分的成绩,被南方科技大学录取。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媒体蜂拥而至,苏刘溢成为了“泰安小神童”,一时风头无两。
人们纷纷惊叹于他的天赋,称他为“天才少年”、“百年一遇的神童”。
进入南方科技大学,对苏刘溢来说,是人生的新起点,也是新挑战的开始。
学校为他提供了优厚的待遇,配备齐全的学生公寓、奖学金、生活补助,校长和教授们也对他关怀备至。
但这并不能缩小他和同学之间在年龄和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大学里的大课,经常是一大堆人一起听讲,一次课就得上好几个小时。
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苏刘溢上课总是坐不住,喜欢玩手机,还调皮地用笔去逗弄前面女同学的头发。
这些行为虽然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但却扰乱了课堂秩序,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因为苏刘溢年纪小,所以缺乏社交经验,难以融入大学的社交圈,这让他感到孤独和迷茫。
他曾经在QQ空间记录下自己在大学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校园生活的陌生和不适应。
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和老师们都意识到了苏刘溢的困境,他们试图为他提供特殊的照顾和培养方式,例如一对一授课、减少课业负担等。
但这些办法治标不治本。
大学生活让苏刘溢越来越郁闷,他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于是苏刘溢在妈妈陪着回了山东泰安老家,离开了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大校长朱清时说,苏刘溢同学只是暂时回家休息,并非退学。
苏刘溢没再回南方科技大学,离开南科大后,苏刘溢继续学习。
他选择了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自学。
在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下,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学习,没有了大学课堂的束缚,反而更加自由和高效。
他最终自学拿到了南方科技大学的本科学位。
虽然很多教授鼓励苏刘溢继续读研究生,但他还是决定不读了。
他更渴望一份正常的工作,一份能够让他融入社会,体验普通人生的工作。
凭借着过硬的计算机技能,他成功进入了一家科研机构,从事他热爱的计算机事业。
如今,22岁的苏刘溢,已经褪去了“神童”的光环,成为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
他不再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是选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挺满意现在这样平淡又充实的日子。
他不再是那个被媒体追逐的“泰安小神童”,他只是苏刘溢,一个在热爱的领域里努力工作的普通人。
苏刘溢的故事,并不是一个“伤仲永”式的悲剧,而是一个关于成长和蜕变的故事。
他用亲身经历证明,成为“神童”不是与生俱来的,成功的路子也多着呢。
放下天才的标签,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对他来说可能更好。
毕竟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信源
齐鲁网:《泰安10岁“神童”苏刘溢 要读南方科大》
青岛新闻网:《10岁神童高考考出566分 只提前准备一个月》
中国新闻网:《10岁神童自学编程开发操作系统》
大众日报
大众网生活日报
深圳新闻网
鲁中晨报
生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