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小说《雅各布之书》中《百年孤独》式的魔幻竟暗指互联网

文学私秘 2025-01-13 12:25:28

现在的小说,不加一点魔幻的作料,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而最简单的魔幻,就是给小说里加入一个永远不死的人,让其观察着“逝者如斯夫”、融入在时间长河里的处于空间中的生命,便能够勾兑成最得来不费功夫的“魔幻”元素。

显然,《百年孤独》里的那个一直看着死亡在身边飞舞、并夺走自己的亲人与子辈的“乌尔苏拉”,可以视着这种魔幻人设的影响最大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建构。我查了一下,这位穿透了“百年孤独”家族的第一代女性,大致活到125岁到145岁。漫长的年龄,让她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与观察者。

显然,这样的不会受到时间束缚的角色,带着一种超然在时间之外的历史的鸟瞰目光,对于小说来说,非常有用,意味着给予小说以一种衡定而辽远的观望视角。因而能够被“魔幻”风格的文学作品乐此不疲地“你用我也用”。

在2018年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雅各布之书》中,一开篇的“序篇”就写到了一位名叫“彦塔”的女人,也具备了飘浮在时间之上、穿透时间、洞观历史进程的超能力,从而一直以一种凌驾于历史之上的纵深视角,坐看人世间的风起云涌,世事变幻。

“彦塔”是小说主人公雅各布•弗兰克的祖母,她前往亲戚家参加婚礼,经不住旅途的劳顿,命垂一线,奄奄一息。

主办婚礼家族的一位犹太老者,用一道护身符挂在“彦塔”的脖子上,让她不至于立刻断气,没想到“彦塔”却把护身符中写着字符的小东西吞咽了下去,然后,耐人寻味的奇迹出现了。

小说的“序篇”在第一小节,就描写了护身符上的字符是如何产生巨大的奇迹的:“特别准备的黑色墨水慢慢地散开,字母失去了自己的形状。在人体内,词汇崩裂成实体和本质两种存在。如果前者消失了,后者就会变得没有形状,就会被人体组织吸收;因为本质会不停地寻找物质的载体,即使这会成为诸多不幸的根源。”

这里暗示着,字符在进入人体后,被人体吸收,成为人体的一部分,而“字符”能够超脱于人的实体部分,开始到处流动,自由运行,四处飘逸,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种超能力,等价于互联网的强大的穿越功能。

作者在这里,显然把人的这种超越肉体、超越时间的永生状态,对应互联网的“字符”流动而产生的一种超然性。

这样,小说里的“彦塔”虽然肉体不存在了,但她的身体里的“字符”,却可以如同互联网上的流动信息,而依然长存人间。

这样,小说比较巧妙地解释了“彦塔”的这种超自然的不死长生状态,具有了互联网时代的隐喻意义。

“彦塔”在肉体死亡之后,依然能够观察世界,正可以看成“字符”能够穿越时间的束缚、而不断地传输与衍生的一种形象化喻意。

而作者出现这样的构思,正是因为小说的最终休止的一个历史史实,是作者从互联网的庞杂的信息里搜索、过滤而获得的。

这就是小说的最终章——第31章里提到的一个真实历史:“1942年10月12日,来自科罗洛夫卡的五个家庭,共三十八人——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五个月大,最年长的人已经有七十九岁——抛弃了村子里的家,在黎明之前,从森林的一侧进入了山洞,进入地下巨大的字母形结构的右上角一线。”(P10)

山洞的入口

这群进入山洞的村民,是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搜捕,而遁入了这一个洋世外桃源。

而这个山洞,正是“彦塔”的遗体放置的地方。

小说里这样描写这个山洞: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山洞有多大,但据说,山洞是字母Alef的形状,一个巨大的地下的Alef,是封印,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字母。在遥远的某处地下是否也存在其他字母呢?整张字母表的字母,以地下的空气、黑暗和地下水的水花组成,而非他物。以色列相信,住在离首字母这么近的地方会非常幸福,况且还挨着能看见河的犹太人墓地。……(P622)——

村民们藏身科罗洛夫卡山洞里,躲避纳粹的屠刀,来自于作者的互联网搜索。

藏在天坑中的入口

托卡尔丘克在《雅各布之书》的后记中写道:“事实上,多亏了互联网的广泛联通,我才偶然发现了科罗洛夫卡洞穴中‘奇迹’的踪迹——这是数十人在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惊人故事。这些犹太村民为避免被纳粹占领军逮捕,在乌克兰西部的一个地下石膏洞穴中避难了近两年,他们的故事最终进入了《雅各布之书》的最后几页。然而,科罗洛夫卡洞穴从一开始就被作为中心主题安插在小说之中,小说中许多迷宫般的线索在此汇集在一起。”

从作者的这个自述中,可以看出,小说里的“彦塔”身上的“肉体不在,意识永存”的魔幻设定,来自于她的互联网搜索而获得的灵感创意。

我们可以合理想象一下作者的构思路径。

“彦塔”,也就是雅各布•弗兰克的祖母,出生于科罗洛夫卡。

这个地方,在《雅各布之书》里的注释中介绍如下:“科罗洛夫卡,波兰东部卢布林省弗沃达瓦县的一个村庄,靠近白俄罗斯边境。” (P981)

按书中的注释,应该在下图的位置。科罗洛夫卡这个地名非常常见,但小说中的科罗洛夫卡并非位于波兰,而是在今天的乌克兰。

具体的位置是,科罗洛夫卡(Korolowka)在今天乌克兰西部博尔晓夫附近,与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卡缅涅茨、切尔诺夫策都在一个相距不远的生活圈内。如果这是波兰的科罗洛夫卡,那么,小说里的人物无论如何无法畅行在小说的主要发生地“波多利亚”地区(当时属于波兰,今天均在乌克兰境内)。

小说的传主雅各布•弗兰克也是出生在这里。

显然,《雅各布之书》中文版的注释是错误的,只能让人对小说里的地理空间产生无法理顺的困惑。这种地名错误在书中还有多处,这反映出小说里描写的主要集中在今天乌克兰境内的地理结构,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生僻,要搞清它们的东南西北,并非易事。

作者在写作者,显然必须对科罗洛夫卡这个人物的出生地作出详细的了解,而网络搜索,必定成为作者的一个重要的选项。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惊愕地看到,二战期间,当地犹太村民为了逃避纳粹的屠戳,躲进了山洞里,作者敏锐地觉得,这一似乎与雅各布•弗兰克没有关联的现代传奇,必须纳入到小说里重点瞄准的18世纪的时空。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雅各布•弗兰克时代的一个人物,拥有长生不老的超能力,能够穿越时间的尘埃,一直留存到1942年。

山洞里的字符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用护身符的文字进入了“彦塔”的身上,这样,“彦塔”如同互联网的信息流动一样,可以摆脱肉体的束缚,而独立地运行在一个虚拟的时空中。

这个时空一直延伸到了1942年。

在科罗洛夫卡山洞里,“彦塔”的遗体魔幻般地变成了水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看一看小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彦塔”身上的蜕变越来越接近“互联网”的功能的:

“在这个故事的最后,当她的身体变成了纯粹的水晶时,彦塔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能力:她不再仅仅是一个目击者,她穿梭于空间和时间的眼睛,同样也能在人体中流动——女人、男人和孩子——这时,时间会加速,一切都发生得非常快,就在一个瞬间。” (P11)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我们可以看到,“彦塔”这个人物,成为跳脱在小说之上的一个贯穿性的生命存在,她穿过了三百年的时光,阅尽人间的风霜,在肉体消逝之后,依然凭着“字符”的力量,而实现跨越时空的对历史的诠释与沟通。

这样,1753年,肉身的“彦塔”死了,但是她的符号化的生命没有死,一直穿越到1942年,她在成为水晶之后,依然可以目睹着这同一块土地上犹太人后裔逃脱纳粹刀锋的传奇事件。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这样,小说里由“彦塔”奠基的最博大的魔幻维度,完成了对小说结构的整体统贯,同时也喻示了作者在创作时的构思素材的获取密码,用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常态,映射生命逝去后精神可以依旧传布的一种“字符”超能力——的确,人类的精神传输,可以超越肉体的限制,这是互联网的最容易看到的拍案惊奇。

因此,《雅各布之书》里的魔幻设定,并非是一种故弄玄虚、唬人忽悠的纯粹技巧卖弄,而是交代了作者创作小说时的资讯获取方式的真相与真谛,使小说里的魔幻设定天衣无缝地吻合了小说主题的基调。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实际上,《雅各布之书》里的除此之外的其它情节与描述,作者都采取了一种严格的真实再现手法,甚至严谨到一丝不苟、形同思辨实录的枯燥与无趣程度,独独对一个生命不息的设置,作者大开绿灯,而这样的魔幻,在互联网时代,却同样是一种真实,作者不过在魔幻与真实之间,用了恰当的粘贴剂固牢了它们。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