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去世后,独守空房41年的朱安,说了句著名怨言

小西饭体育日记 2024-11-19 04:32:31

1936年,鲁迅去世后,独守空房41年的朱安,说了句著名怨言

世人皆知鲁迅是文学巨匠,是反封建的先驱者,却鲜有人知他与结发妻子朱安之间,还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1947年,身患重病的朱安对前来探望的人说了一句话:"你们总说鲁迅的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这句带着深深无奈的话语,道出了一位传统女性的心酸。究竟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朱安说出这样一句令后人深思的话?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时代悲剧?

一、一场始于欺骗的婚姻

1903年春,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突然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母亲重病在床,情况危急,要他速回浙江老家。当时的鲁迅正沉浸在日本的新思潮中,对封建旧制深恶痛绝。接到家书后,他立即收拾行装,连夜启程回国。

然而,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家中,发现母亲安然无恙。还未等他松一口气,家中长辈便开始筹备婚事。原来这封家书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目的就是要将在外求学的鲁迅骗回家完婚。

这场婚事的女方朱安,来自绍兴城南大街的一户殷实人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朱安的家世、容貌都堪称上乘。她自幼在深闺中长大,恪守"三从四德",是一位典型的旧式闺秀。按照当时的风俗,这门亲事完全符合"门当户对"的标准。

婚礼在阴历三月举行,整个仪式按照绍兴当地的传统习俗进行。从拜堂、敬茶到入洞房,每一个环节都透着浓厚的封建色彩。然而,就在婚礼第二天清晨,鲁迅便悄然离开了家,重返日本继续学业。

这一走,便是漫长的分别。鲁迅在日本一待就是四年,期间除了必要的家书往来,几乎与朱安没有任何交集。而留在绍兴老宅的朱安,则开始了漫长的独居生活。她每日的生活就是伺候公婆、料理家务,过着与其他旧式媳妇无异的生活。

1909年,鲁迅结束学业回国。但他并未回到绍兴老家,而是直接前往北京谋职。这时的朱安虽然名义上是鲁迅的妻子,实际上却与寻常的望夫石无异。她不识字,不懂新学,与远在北京的丈夫之间,除了身份证明上的夫妻关系,再无其他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绍兴社会,对于这种"丈夫在外,妻子守家"的状况并不以为异。许多读书人都是"孔雀东南飞",而女眷则留守老家。但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却又与这种普遍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离,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隔阂。

这场包办婚姻就这样在双方毫无感情基础的情况下仓促开始,也注定了日后的种种波折。对于鲁迅来说,这是他一生反抗封建礼教的起点;而对于朱安而言,这却是她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枷锁。

二、从"朱安事件"到两地分居

1923年,一场轰动文坛的"朱安事件"在北京城中传开。当时已在北京任教的鲁迅,与许广平的交往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年的春天,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随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

这段时期,北京的文化界开始出现各种传言。有人说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逾越师生之谊,也有人为远在绍兴的朱安打抱不平。一时间,这件事在知识分子圈子里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的《晨报副刊》、《京报》等多家报纸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面对纷争,许广平主动提出暂停与鲁迅的来往。她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要"息谣言"。这一举动引发了更大的反响。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鲁迅应该遵循传统伦理,另一派则支持个人自由恋爱的权利。

1924年春,鲁迅终于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给母亲写了一封长信,表示要接朱安到北京同住。这封信中,鲁迅详细说明了在北京的生活状况,并表示已经租好了房子。然而,当朱安真的来到北京后,情况却与预期大不相同。

朱安到北京后,住在西四北宛儿胡同的一处院落里。这里距离鲁迅在八道湾的住所并不远,但两人的生活却仿佛在两个世界。朱安不通文墨,不懂普通话,整日待在房中,与北京的新式生活格格不入。她在北京的日子,除了每日必要的衣食起居,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

1925年的一个深秋,朱安突然提出要回绍兴。这次短暂的北京之行,成了她此生最后一次与鲁迅的近距离接触。回到绍兴后,她继续过着相夫教子的传统生活。虽然名义上仍是鲁迅的妻子,但实际上两人已经形同陌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期间,鲁迅并未中断对朱安的经济支持。他每月都会按时寄去生活费,遇到节假日还会额外多寄一些。同时,对于儿海婴的教育问题,鲁迅也始终保持关注。他多次在信中询问海婴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1926年,鲁迅南下厦门任教。这一年的春天,他与许广平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这个消息传到绍兴后,并未在当地引起太大波澜。在那个时代,文人另结新欢的事并不罕见。朱安的生活依旧如常,她继续在绍兴老宅操持家务,照看年迈的婆婆。

这段时期的两地分居,实际上已经预示着这段婚姻的实质性终结。朱安守着绍兴的一亩三分地,而鲁迅则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36年鲁迅去世,期间再未有任何改变。

三、鲁迅逝世后的生活窘境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寓所病逝。这个消息传到绍兴时,朱安正在老宅里收拾当季的棉絮。消息传来的第二天,绍兴城里就贴满了挽联,当地的文人雅士纷纷前来吊唁。然而,作为鲁迅的发妻,朱安却未能参加丈夫在上海的葬礼。

鲁迅去世后,朱安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此前,鲁迅每月都会按时寄来生活费,但现在这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1937年初,日军开始侵华,物价飞涨。朱安不得不变卖家中的部分古董和字画来维持基本生活。

1937年夏天,一群自称是文化界人士的陌生人来到绍兴老宅,要求查看鲁迅的旧物。朱安只得将门庭打开,任由这些人在屋内翻找。这些人在屋里待了整整一天,临走时带走了几件鲁迅早年用过的文具。这样的事情在之后几年里时有发生,每次来人都说是为了收集鲁迅的遗物。

1940年,绍兴沦陷。日军占领期间,不少军官也来参观过这座老宅。有一次,一个日本军官声称要征用这处房产作为军需仓库。朱安手捧着鲁迅的遗像,在门前站了整整一天。最后,可能是顾忌鲁迅在日本的影响力,日军没有强行占用这座宅院。

战争期间,朱安靠着变卖家产度日。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家中值钱的物件已所剩无几。这期间,许广平曾托人送来一些钱物,但都被朱安婉言谢绝。她宁可过清贫的日子,也不愿接受这份来自"第三者"的帮助。

1946年春天,绍兴市政府派人来到老宅,说要将这里辟为纪念馆。朱安起初并不同意,因为这里还保存着太多私人物品。但在多方劝说下,她最终同意了这个提议,只要求给自己留下一间偏房居住。

1947年,当时已经62岁的朱安生了一场大病。期间,不少记者前来采访,想要了解她与鲁迅的往事。面对这些询问,朱安总是简单应付几句就转移话题。直到有一天,她对一位来访的记者说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这段时期,朱安的生活重心就是打理那些遗物。每天清晨,她都会起早擦拭鲁迅用过的物件,整理那些早已泛黄的文稿。虽然她看不懂这些文字的内容,但仍然小心翼翼地保管着。对于前来参观的人,她也总是热情接待,为他们讲述着这些物件的来历。

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朱安的境遇才有所改善。政府给她安排了固定的生活补助,还派专人帮助整理鲁迅的遗物。但她仍然坚持住在老宅的偏房里,过着简朴的生活。每天清早,她都会站在院子里,看着那些前来参观的人群,默默地守护着这份属于过去的记忆。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朱安生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朱安的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年冬天,绍兴市政府派专人来到鲁迅故居,为朱安送来了第一笔政府补助。这笔数额不大的补助金,标志着她生活的转折点。从此,她不再需要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

1950年春,鲁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作为纪念馆的一部分,朱安的房间也时常会有参观者造访。她虽然依旧住在偏房里,但身份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政府给她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照顾她的日常起居。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帮她打扫房间、准备饭菜。

1952年,一件特别的事情发生在朱安身上。当时的文化部门组织编撰鲁迅相关资料,特地派人来向她了解往事。面对这些询问,年近七旬的朱安表现出了极大的配合。她将自己保存的书信、照片等物件全部交给了工作人员。这些材料后来成为研究鲁迅早期生活的重要史料。

1955年,政府决定扩建鲁迅纪念馆。施工期间,朱安主动提出搬到附近的一处小院暂住。工程持续了半年,期间她每天都会来工地看看。当纪念馆重新开放时,她发现自己的住处也被重新装修过,添置了新的家具。

1957年夏天,许广平来到绍兴,这是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当时的场面十分特别:两位老人在鲁迅的书房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虽然谈话的内容无人知晓,但这次会面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后,许广平每年都会派人来看望朱安,给她送些生活用品。

1960年代初期,全国掀起了学习鲁迅的热潮。每天都有大批参观者来到故居,朱安的作息也因此改变。她习惯在清晨或傍晚时分,独自在院子里散步。白天则会坐在廊下,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有时候,她也会给一些特别的参观团讲述往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所幸由于鲁迅的特殊地位,故居和朱安都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期间,她的生活非常低调,很少接见外人。每天就是在院子里照料些花草,或是整理一些旧物。直到1969年,纪念馆才重新对外开放。

1971年,已经86岁高龄的朱安身体状况开始明显下滑。政府特意派了医生常驻照料,但她仍坚持住在老宅里。这一年的春天,她将自己保存的最后一批鲁迅遗物交给了纪念馆,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私人物件。

1976年初,朱安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临终前,她将一个装有书信的木匣子交给了工作人员,表示这是她与鲁迅最后的一些通信。这些信件后来被整理成册,成为研究鲁迅早期生活的重要资料。4月11日,朱安在故居的偏房里安详离世,终年91岁。

五、朱安身后的历史评价

1976年朱安逝世后,关于她的评价开始在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展开。1977年春,绍兴市文化局组织了一次专题研讨会,首次系统地梳理了朱安的一生。与会者通过整理朱安留下的书信、遗物和相关人士的回忆,还原了这位传统女性的真实形象。

1980年,绍兴市档案馆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朱安年轻时的族谱记载、她与鲁迅成亲时的婚书,以及一些家中账目记录。这些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朱安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记账簿,详细记录了1912年至1919年间家庭的收支状况,反映了当时绍兴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实态。

1983年,北京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朱安遗物集》,收录了大量此前未曾公开的实物照片和文献资料。这本专著的出版,引发了学界对朱安研究的新一轮热潮。特别是书中收录的几封家书,展现了朱安在困境中坚韧的一面。这些书信大多写于1937年至1945年间,记录了她在战争年代独自支撑家业的经历。

1985年,一批日本学者来到绍兴,专门研究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关系。他们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变迁角度,分析了这段婚姻的历史背景。这些研究成果后来被翻译成中文,对国内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特别指出,朱安代表了那个时代众多传统女性的命运。

1990年代初,随着女性研究在中国学界兴起,朱安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学者们不再将她简单地定位为"鲁迅的原配妻子",而是开始关注她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历程。1993年,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民国女性研究丛书》中,专门收录了一篇关于朱安的长篇论文,从女性史的角度重新诠释了她的人生轨迹。

2000年,绍兴市文化局整理了一批老照片,其中包括十几张朱安晚年的生活照。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1950年代,记录了她在鲁迅故居的日常生活场景。照片中的朱安总是穿着朴素的蓝布衣裳,或是在院子里照料花草,或是坐在廊下看着来往的游客。

2005年,浙江省文史馆组织编撰《绍兴名人传》,其中专门列入了朱安的传记。这份传记不同于以往的记载,增加了大量关于她个人生活细节的描述,包括她的饮食习惯、日常作息等内容。这些细节来自于当年在故居工作过的工作人员的口述史料。

2010年以后,随着数字档案的建设,更多关于朱安的史料被发掘出来。2012年,绍兴图书馆完成了朱安相关文献的数字化工程,将散落各处的资料统一整理成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了从1894年至1976年间与朱安有关的各类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便利。

2015年,一部以朱安为主角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通过实地探访、历史影像等方式,全面展现了朱安的一生。片中采访了多位历史学者和文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这位传统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经历。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