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三次“金匮之盟”你知道吗?

军可临天下 2024-10-22 14:52:49

中国历史上皇帝“兄终弟及”的也不在少数,但多数都是因为先皇无子或是特殊情况(比如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剌掠去后,虽然有儿子,但年龄尚幼,且当时局势紧张,而拥立其弟朱祁钰为帝),但如果皇帝有成年的儿子,而且甘愿立其弟为继承人的,我们就称为“金匮之盟”,当然金匮之盟的故事其实特指的是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和其弟光美,我这里引用到了整个王朝中,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宋的“金匮之盟”和与之非常想像的历史事件。

金匮之盟

我们先看“金匮之盟”的由来,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据说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赵匡胤、赵匡义和赵匡美的母亲,匡义和匡美后为避讳而改为光义和光美)患病,宋太祖不离,亲侍汤药。但杜太后的病情并未好转。自知临终的杜太后召赵普入宫,草拟遗旨,并问一旁的宋太祖:“可知你何以得天下吗?”宋太祖啜泣不断,无法应答。杜太后再问,宋太祖才止泪答道:“儿臣之所以得天下,是受父亲与母亲的庇荫。”杜太后说:“并不是这样,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太过年幼。假使后周有年长的君王,你又怎么能得到天下呢?切记,在你死后要将皇帝宝座传给你的弟弟,由年长的君主来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气。”太祖哭着说:“不敢不从。”杜太后遂命赵普,将方才的对话内容都记下,写成一封誓书,并命人藏在金匮之中,内容就是太祖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而赵光义后光美继位,再往后再传于太祖儿子,依次类推,这就是历史上“金匮之盟”的来历。

那么历史上这样的事件发生过三次,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三次事件的经过和结局。

一、赵光义“毁盟”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当然这里还有个“斧声烛影”的故事,如果故事为真,那么“金匮之盟”就不存在了,但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和当时的局势(五代都是因为“主少臣强”而导致)分析,赵匡胤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应是真实的,“斧声烛影”不一定存在,按照这个情况就是太祖履约了,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赵老二毁约了,按照合约他要传位于赵光美(其实这时应该叫廷美了,因为光义继位后,光美也不能叫了,无奈再次改名为廷美),虽然在他刚继位时对廷美挺好,而且廷美的子女也被称为“皇子”和“皇女”,但为了达到他的最终目的,他就和赵普勾结唆使他人两次诬告廷美谋反,并因此把廷美削爵,子女也不能再称“皇子皇女”,后又被开封府李符上奏说他不思悔改,又把廷美贬为涪陵县公,致使廷美38岁抑郁而终。

赵匡胤与杜太后剧照

再看太祖两个儿子的处境,其实在赵匡胤死时他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都已成年,他们是眼看着皇位落入叔叔手中的,可想而知他们的下场也不好,德昭因被诬谋反而自杀,德芳也莫名的在睡梦中去世(后人演义中的八贤王其实死的很早),这样赵老二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毁约了,所以第一次“金匮之盟”乃是以太祖履约始而以太宗毁约而终。但是到了南宋,皇位又阴差阳错的回到了太祖一系。

二、金太宗成全

提起金太宗,也许你不太熟悉,但却是他一手灭掉了辽和北宋,制造了“靖康之耻”,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们三兄弟的“金匮之盟”。

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后改名完颜晟)

金朝的建立者是完颜阿骨打,而他也有三兄弟,分别是他和二弟完颜吴乞买以及三弟完颜杲,完颜阿骨打和他的弟兄们东征西讨,最后统一了女真,并完善了部落的各项制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勃极烈”制度,最高统治者是“都勃极烈”,副手是“谙勃极烈”,也是皇位继承人,完颜阿骨打统一后封自己为“都勃极烈”,尽管他有好几个儿子,其中就有嫡长子完颜宗峻和大家都熟悉的四太子完颜宗弼(也就是岳飞传里的金兀术),但他并没有把“谙勃极烈”授予他们,而是封二弟完颜吴乞买为“谙勃极烈”,所以完颜吴乞买后来继位成功,就是金太宗,尽管他的功绩也不小,但他也没有传位于他的儿子,而是封其弟完颜杲为“谙勃极烈”,并规定再往后传位于太祖的儿子,到这里大家看是不是这才是真正的“金匮之盟”呢?不过完颜杲并没有活过金太宗,当然历史上并没有出现完颜杲被迫害的说法,完颜杲应该是正常死亡,这时如果他把皇位传于他的儿子那就是宋朝的翻版了,但历史就是让改写的,完颜杲死后,金太宗并没有传给他的儿子,当然可能不是不想,是不能,因为金朝的制度也比较严明,并不是一言堂,贵为皇帝的金太宗还因为偷喝了宫廷里的酒而被打了二十大板,所以在完颜杲死后选定接班人这个问题上,由于众臣都倾向于太祖一脉,金太宗还是摸了摸曾经被打疼的屁股,最终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在完颜杲死后把皇位再传回到太祖一脉,选定太祖嫡长子完颜宗峻(当时宗峻已死)的儿子完颜亶为接班人,而后皇位一直在太祖这一支传承。

所以,不管金太宗是不是真正愿意,但金朝初年的皇权交接才是历史上真正的“金匮之盟”。

三、元仁宗不“仁”

历史上的第三次“金匮之盟”发生在元朝,先看大环境,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很快就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他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也是他一手破坏了这个制度,他的嫡长子是真金(用的汉名),虽然一直把真金立为太子,但无奈忽必烈活的年龄太大(84岁),真金没有熬过他提前驾鹤而去,另外的嫡子也去世了,按说这时就应该立嫡长孙为接班人,但也许是忽必烈年龄大了,脑子不好用了,他竟然又玩起了“幼子守灶”,放弃了嫡长孙甘麻剌(据说他口吃),而立真金的嫡三子铁穆耳为皇太孙,所以导致了元朝以后的帝位无序传承,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铁穆耳之后。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汉名寿山)

铁穆耳死后无子(是他的儿子得寿太子早死),这时就由铁穆耳的皇后卜鲁罕先监国,然后再选继承人,而卜鲁罕皇后中意的是忽必烈的一个庶孙(不是真金一系的,等于是真金的一个侄儿)阿难答,但这时铁穆耳的两个侄儿,也就是太子真金的嫡次子答剌麻八剌的两个儿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汉名寿山)不愿意了,他们各自领兵攻入京都,而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捷足先登,诛杀了卜鲁罕和阿难达(这个阿难达其实是个伊斯兰化的人,如果他继位,中国肯定受伊斯兰的影响更大,所以爱育黎拔力八达的这次政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哥哥海山却迟了一天,正当人们以为弟兄俩个要继续厮杀时,谁知他们弄了个“哥俩儿好”,以和为贵,爱育黎拔力八达拥戴哥哥海山为帝,海山也投桃报李,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弟”,兄终弟及,弟弟也承诺自己死后把皇位让与哥哥的儿子,并依次类推,这就变成了一个缩小版的“金匮之盟”(由三兄弟变成两兄弟),但这个能实现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海山在位四年便驾崩,爱育黎拔力八达如愿继位,他就是元仁宗,但对他的哥哥海山以及他的侄儿来说,他并不仁,他帝位稳固后,就把他哥哥的嫡长子和世剌封到遥远的云南,由于路途遥远,和世剌走到陕西就不想走了,而且越想越憋屈,就发动了叛乱,结果兵败只好逃难而去,和世剌的叛乱也是爱育黎拔力八达想要的结果,这时他就名正言顺的毁约,册立他的儿子为皇太子,历史上第三次“金匮之盟”也就无疾而终了。最后需要说明一下,帝位只在爱育黎拔力八达这一支传了一代,又转到真金的嫡长子后代中一段儿,最后还是回到了海山这一系中,其中被贬到云南的嫡子和世剌也当了皇帝,最后的元顺帝就是和世剌的儿子,也就是海山的孙子,这真是风水轮流转,因果有报应呀!

总之,历史上的三次“金匮之盟”,只有第二次比较完美,其它的两次都是被弟弟毁约了,巧的是这两次弟弟毁约,最后都又阴差阳错的回到了哥哥那一系,历史就是如此精彩,今天的故事先讲到这里,期待下一次的相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