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中华鲟回归长江,40年累计放流360万尾,现在怎么样了?

智趣百晓生 2024-11-22 10:45:56

今年3月28日,湖北宜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湖北省宜昌市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有20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这一幕,让无数关注长江生态的人们眼眶湿润。

不过,当欢呼声落下,一个问题却浮出水面:自1984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以来,已累计向长江投放大小中华鲟360多万尾,它们现在都在哪儿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聊一聊中华鲟的生活轨迹。

它们出生在长江上游,刚出生的小中华鲟会顺江而下,一路漂到大海,普遍来说,中华鲟要在海洋里待上整整10-15年,直到性成熟才会踏上回家之路。

那个时候,它们已然长成达到3米多的巨无霸,从东海出发,浩浩汤汤穿越长江口,逆流而上数千公里,只为回到出生地产下下一代。

可惜的是,这一路上历经的波折和磨难,让不少中华鲟折戟在半道。

“放流360万尾”这个数字确实很吓人,但真相却有点扎心。

单说这些年放流的效果,科学家们的调查结果就像一盆凉水:在这360万尾中华鲟中,真正存活下来的,还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为什么会这样?

要知道,早期放流的都是一群奶娃娃,刚出生不久的小中华鲟根本没什么自保能力。它们在回归大海的路上,不是被大鱼当成了美味点心,就是被渔网挡住了去路,犹如一场生存大逃杀!

最初的时候,科学家们摸着石头过河,对中华鲟的繁殖机制一无所知,甚至迫不得已地采用了“杀鱼取卵”的方式,这样的操作,说白了就是在“赌”。

好在,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经过多年摸索,他们终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现如今,不仅实现了全人工养殖,还培育出了子二代、2.5代中华鲟。这些新一代的中华鲟,就像是在“高科技月子中心”长大的孩子,各项生存技能都得到了充分训练。

最牛的是,科学家们还研发出了“单性繁殖”技术,就是在极端情况下,就算找不到"对象",也能让雌性中华鲟独立产下后代!呃没错,其实就是试管婴儿技术。

时来天地皆同力,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也终于是等来了转机。

长江已经开启了“十年禁渔”计划。这意味着,放流的中华鲟不用再担心被渔网缠住了,现在放流的都是成长型选手,个头在20-40厘米之间,存活几率大大提升。

因为中华鲟需要10-15年才能性成熟,所以我们还需要耐心等待,今天放流的中华鲟,要到2034年左右才会回来产卵,这是一场需要跨越十多年的接力赛。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多年的努力,值得吗?

答案是:当然值得!

中华鲟在地球上存活了上亿年,比恐龙还要老资格,它们见证了地球的沧海桑田,却差点倒在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脚步下。现在,我们让这些活化石重返长江,不正是人类对自然最好的致歉和弥补吗?

毕竟,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放生行动,更是一场跨越时间的生态修复,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重要一步。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