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蛮不讲理和任性,是父母强控制和娇惯之下的必然,该警惕了

百合读书 2024-11-04 12:34:46

糖糖在《别让情绪绑架爱》中说:

权力之争的本质是争取“到底谁说了算”,所以权力之争和控制紧密相连。有控制,必定会有反控制,控制与反控制,构成了权力之争的基本要素。

感同身受。

这个感受是我自己在育儿跳坑里的感慨,也是我在辅导父母改变自己家庭教育模式时的感悟。

有时候,父母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而在无意识中强迫孩子要按某种方式去做事。

但孩子并不想听父母的,就会跟父母翻脸或者压根不听父母的。

眼见孩子这般执拗,父母就会很生气,用讲道理和威胁以及争吵来试图改变孩子。

可结果是,随着争执的升温,父母跟孩子的情绪都被点燃了,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父母既没有说服孩子听自己的,孩子也跟父母产生了激烈的对抗。

比如锁门,不理父母,躺平和摆烂,不讲道理,发脾气或任性,或者拿死去威胁父母。

父母一见孩子产生了激烈的对抗,就不敢再强逼了,选择了退让和妥协。

时间久了,战斗模式多了,冲突的解决办法往往都是孩子威胁父母,父母只能妥协。

最后孩子失控到父母管不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父母最初很强势的干预,用命令的语气来纠正孩子,因此孩子一步步逆反,最后反抗到父母压根管不了或者不敢再管。

这是典型的前期高控制,后期纵容和溺爱,最后失控到管不了和不敢管。

我跟我家娃在他小学六年级就是这种模式,刚开始管得很严格,当他没能力跟我对抗,选择了逆来顺受,但到了青春期他反抗我很激烈,各种对打和对骂,甚至威胁我大不了去死。

我就会很害怕,反而不敢再插手了,于是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占主导地位,而我由强势转为弱势一方。

控制欲过强的家长,在孩子青春期会很自然败下阵,成为弱势的一方。

因为孩子在小时候,并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没有能力和不敢反抗,等孩子到了有能力反抗时,就会叛逆加倍。

我是经历了孩子叛逆后又上岸,才有这样的感触,才与糖糖的文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正如糖糖所说:

控制欲强的人,实际上是自我掌控很低的人。他们因为自己内在的自我掌控感不够,所以才会寻求对外部世界的掌控,而他们的孩子,往往是最容易被实施掌控的人。

只能说糖糖太犀利了,看穿了人性,也让我在时隔多年后再一次深度觉察自己曾经对孩子的控制与要求。

诚然如糖糖所说,我是一个安全感极低的人,自己没办法掌控生活,就会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给孩子,而在不自觉中又把自己的压力投射给孩子,变成各种高要求与掌控。

那时我娃太小,他不敢反抗暴躁和歇斯底里的妈妈,只能任我拿捏。

无论我再怎么拿为孩子好,他都觉得我很虚伪,无论我道理讲得再怎么冠冕堂皇,再怎么为他好,他都对我很仇视。

我当年的思路大概就是:如果我的孩子不听我的,我就受不了,我就感到愤怒和失望,觉得自己白养了这个孩子。

现在的我,绝对不会这样想了,因为我明白了控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真的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

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孩子好,是控制与投射,只有以孩子为中心的对孩子好,才是尊重与托举。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好,都是控制与自我感动,真正的爱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觉察自己对孩子好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自己,还是真的为了孩子。

像应该和必须这类要求时,很可能只是为了满足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把自己的认知与需求,当成了孩子的需求。

其次,尊重孩子的选择,父母做好陪伴而不是强制。

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经验与评判,回归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最后,看懂孩子蛮横背后的真相,读懂孩子的心。

要是父母看到孩子任性和蛮不讲理时,只是一味的指责,而看不到孩子背后的动机,委屈以及愤怒和成因,就没办法读懂孩子。

孩子需要被理解,被看见和被懂得以及被接纳。

当父母允许孩子做他自己时,孩子的蛮不讲理和任性就得到了释怀与溶解,当父母不总认为都是孩子的错,将改变孩子的执念转念到如何改变自己以及调整家庭教育模式时。

所有的问题,都会有一种新的觉察,父母对孩子温柔有底线,既不控制又不纵容,才是给孩子提供爱的滋养。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