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河南多雨。
5 月已经有这样的迹象。
河南省民权县的李馆东村,已经淅淅沥沥滴了数天的小雨。
见到我们要采访拍摄的主人公——赵庆民,正埋身在地道里。
赵庆民
雨水使得地道坍塌,他正在修补地道。
独自一个人。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 6 年。
家人不支持,村人不理解。可他就是这么 " 傻乎乎 " 的守着这个地道 6 年的时间。
更 " 傻 " 的是他的父亲赵松武,直到离世,老人守护了地道 62 年。
这处地道,是抗日战争的遗迹。
老人曾亲自参与了挖地道,后来又参加解放军,南征北战。
退伍的时候,他得知自己最好的战友已经牺牲。
老人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是,想陪着他。
于是,把战友的墓地迁来,一边守墓一边守着地道。
弥留之际,他依然放心不下,把这份 " 遗产 " 托付给了儿子赵庆民。
赵庆民是个大孝子,扔下干得好好的建筑工程队不干,接了父亲的班。
张爱华
告别赵庆民那天,天气预报的是暴雨,却下了大暴雨。
高速路上视线全无,几乎是摸索着,我们如约见到了信阳市的张爱华夫妇。
雨后的新县郭家河乡天台山,万物如洗。
老两口执拗的要带我们去看山上的红军洞。
那是他们一生守护的地方。
这一处曾经红军游击战争的遗迹身处荒山。
57 年来,有老两口的守护,毫无荒凉之感。
考虑到雨后的山路湿滑,我们打消了他们上山的想法。
后来,一个叫王宇的女孩带我们拍摄了红军洞。
她说,张爱华夫妇为了看守红军洞,这 57 年来已经行程 25000 公里。
老人却说,相比战士们枪林弹雨,甚至流血牺牲,这点事情不值得一提。
纪录片《民间红人》第一集《执守》的故事里,第三个主人公叫叶召群。
这位 87 岁的老人,已经双目近失明的状态。
老人的几个儿子在外面的世界闯荡,都衣食无忧,想把独居的母亲接到大城市。
她很倔强,一概拒绝。
她的 " 倔强 " 还表现在,72 年为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守墓。
这个人叫李绍福。1949 年,营长李绍福带领士兵在村里剿匪牺牲。
牺牲之前,部队曾借宿叶召群家中。
就这么匆匆的相识,叶召群便心甘情愿守着这座孤坟。
从豆蔻年华到耄耋之年。
问她为什么?
老人说不出大道理,只说,他是为咱们老百姓死的。
法国小说家加缪说,一切伟大的行为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赵庆民,他一开始的初衷或许仅仅因为孝。张爱华夫妇,只是朴素的想保存好先烈的遗迹。
几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用执守,把平淡的日子过成了丰碑。
叶召群
令人感动的,有很多瞬间——
赵庆民接来放学的孙子,给他改善生活,只是一桶方便面;
抗日小学的升旗仪式上,孩子们侧耳聆听赵爷爷讲地道战的故事;
赵庆民的孙子说,爷爷,以后你把地道的钥匙交给我,我再交给我儿子;
张爱华夫妇相濡以沫的人生,难得两个人能一生琴瑟和鸣的做一件事;
还有,叶召群站在烈士墓前,那双已经浑浊的眼睛,依然饱含着崇敬的光。
他们,在不解、嘲讽甚至争吵中,坚守着自己的初衷。
正如尼采所说,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总是认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9 月 18 日,纪录片《民间红人》将在全网同步播出。
第一集《执守》,便讲述了这三个故事。
有关孤独、有关执拗、有关坚持、有关信仰、有关意义 ……
纸短情长,短短的二十多分钟,要知道——
你看到的几秒,她却用尽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