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
夏至已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0或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在中国古代称为“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动到北方最高端的位置,实为地球本身的俯仰玄曲波韵达到前俯极点这一天。夏至日,太阳的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个区域,因此,北半球出现白天最长而夜晚最短的一天。这是极其具有标志性的一天。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日减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角也会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从汉代就有过夏至日的习俗。宋代《文昌杂录》: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制记载: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期间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较多。
夏至度数信:以五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夏至后,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然比从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多,所以在此期间,天上下降的能量比地球向上散发的能量要强大得多。天宇中五运中的火运能量虽然进入尾声,但是太阳的能量却仍然保持着增强的态势。
在天阳能量与太阳能量之间,既存在着大的统一性,同时,太阳的能量也具有自主性。因此,研究天道的“德一”能量朴散为五德以后的输布规律时,不能单纯地用太阳散发的能量完全取代天阳能量的输布,要避免以偏概全。把这两个概念分别加以掌握,统一认识,才不至于把五运六炁(气)的能量性和太阳的热量性混为一谈。
夏至三候小夏至 盛夏始
中国古代将夏至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如《礼记·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姤卦,九四。《周易·姤卦》:爻辞:“包无鱼。起凶。”《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四爻动,卦变巽。上巽伏震,震为鹿为解。艮为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至,五月中。
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当然,现在的鹿角大部分都是被人工锯掉了。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其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
姤卦,九五。《周易·姤卦》:爻辞:“以杞包瓜,含章,有殒自天。”《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殒自天,志不舍命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五爻动,卦变鼎。离为夏,蝉为夏虫,故曰蝉。互兑为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蜩(音调)始鸣(《月令》注疏作蝉始鸣)。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螀也。
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螀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故《埤雅》各释其义,然此物生于盛阳,感阴而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鸣,是因为它感知到了乾卦里面的一阴之气开始生成了,这是一个重要特点。
三候半夏生
姤卦,上九。《周易·姤卦》:爻辞:“姤其角,吝,无咎。”《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上爻动,乾变为兑。五上两爻为半离,离为夏,故曰半夏。离为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半夏生。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
从立夏到夏至,夏天就走完了一半。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自然界的三候各有其特征,人体内心阳感应天阳,身内之地脾土意和肾智水,与地球之地与地球之水的变化,同样处于相似的环境。身内阴阳二炁能量的运动,与天地规律和秩序的相似性也都同步存在,如果高度接近就会健康;若是违背了这种规律和秩序,能量上同样不足的时候,那么疾病就会产生。能够把握住阴阳造化的主动权,则可能复返于先天,做到功成身芮。
在物候的掌握上,既有动物圈的指标,也有植物圈的指标,我们若能将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特征和转折点加以掌握,并且对应到自己体内来,作为修身养生这一逆向工程的体证,就具有极佳的指导意义。
夏至气候特点
一年里,我们在年周期律中经历了秋凉、冬寒、春暖,以及立夏后的初热,到了夏至,才意味着真正进入炎热的季节,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过夏至不热”。夏至后,气温将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
伏天也称三伏,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它分为三个阶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
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缺水将产生干热风,影响作物生长。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故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当然,雨水过多也会造成一些损失和伤害。
1对流天气
夏至期间,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2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3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祈福驱邪,做夏至,吃补食
夏至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日,自古就受到重视,夏至祭神从周代开始直到清代一直是“国之大典”。
旧时,人不分贫富,夏至日皆祭祖,俗称“做夏至”。南方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夏至日祭祖是祈福驱邪之举,目的在于祈求先人保佑,身体安康。
民谚“立夏日,吃补食”,可见,夏至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各地有不同的节日食俗。
如北京“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有些地区,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多要去娘舅家吃饭,菜中必有苋菜和葫芦,认为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会有力气。
道家心中阴火邪风清理导引法
1心中阴火邪风清理导引方法
功用:主动导引清理排除身内心中阴火浊气或病气与邪气,净化君火,君能清静则臣民相安无事。清理心臟风劳,散关节滞气。
适应:夏至或其他夏时心中阴火过盛,阳水难制阴火,具有邪火浊气者,心病症状者。
注意事项:每次只允许导引七遍,一天不得超过两次。导引过度容易损伤君火阳气。
01. 双手在胸前合掌,掌心相对,掌根用力相推。
发挥想象力,伴随着细慢深长的吸气,存想天门(百会穴)打开,天德光明能量从天而降,进入头颅,延中脉下降进入胸腔心臟区域内,自己心臟区、心包内的浊气、病气、邪气,迅速被光炁分离进入左手臂,直达手掌的劳宫穴区。同时想象心肌、心房、心室、心血内的浊、病、邪气被光炁分离,被逼迫而进入右手臂至右掌心劳宫穴区。(女性,方向相反)。
02. 心中天德光明能量灌入分明,浊、病、邪气左右分离,并且被推运至掌心的想象完成以后,双臂及掌根用力,在呼气的同时,左右手同时向正前方用力推出,双手掌心向外凸起,口内与此同时发出“呵”音,但不必出声。
推出后保持推掌式片刻,想象掌心与前臂中的黑色、灰色浊气、病气、邪气完全排出身外。可以自然呼吸数次进行配合。
收回双手,仍合掌,进行下一次的导引,深吸气观想天德光炁进入,闭气观想以正祛邪,净化心胸,呼气推送排浊,如此共七遍即可。
2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
夏至五月中坐功图
运:主少阳三气。
时:配手少阴心君火。
坐功:每日寅、卯时,跪坐,伸手叉指屈指,脚换踏左右各五七次,叩齿,纳清吐浊,咽液。
治病:风湿积滞,腕膝痛、臑臂痛、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两肾内痛、腰背痛、身体重。
夏至节气养生指南
在道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更要注重阴阳平衡,所以我们重点放在心肾相交。
古人认为,人体之肾纳象为水,水宜上升;而心纳火象,火应下降,此乃水火既济。“既济”出自《易经》,既济卦上坎下离,坎为水,离为火,既济则是水火相交为用。心火下行以温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滋心火,心肾相交,则身体健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则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阴阳之间取得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
肾和心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相互平衡。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火过旺则伤肾水,肾水过旺则伤心火,心肾不交则心烦、失眠、心悸、腰酸、遗精、手脚寒凉、怕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都会出现。
1夏至饮食,宜苦酸咸
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五行的观点),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辛”的说法。根据五脏、五味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同时多食咸味以补心,因咸入肾,补养肾水,肾水上行以敛心火,不致心火过旺。
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心旺肾衰,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尤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日久形成脾肾阳虚,这也是现在形成大量阳虚根本原因,阳虚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用。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
很多疾病产生和后天脾胃饮食不节有关,不合理饮食,再加上运动少,生活节奏快,情志调节不良,致使疾病产生,比如西医所说的“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大部分都是吃出来的。
此外建议大家吃一些生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都是对生姜功效的经典比喻。夏季暑热,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可以帮助防暑。还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适量食生姜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很有好处。
2夏应养长,亦要静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在夏天要使人的精神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郁郁葱葱,蓬勃向上,心情愉悦,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只有神气充足,人体的机能才旺盛而协调。
夏日炎炎,往往容易让人心烦意躁,心绪不宁。“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养神之道贵在“静”,精神情志活动保持淡泊宁静,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讲道 “千般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心火过旺,就会煎熬肾水。
3起居有时,养阴护阳
夏季日长夜短,起居调养,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的阳盛阴衰。适量午睡,能养阴护阳,使大脑和全身得到放松,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体力。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4运动宜“轻”,环境宜“清”
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
适量运动有助于调畅气血、养护阳气。最好选择一些“轻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等,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宜损阳气。运动少的人,经常能扩扩胸、甩手踢腿也有益。
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5按压穴位,心肾相交
劳宫配涌泉:劳宫穴在手心位置,属手厥阴心包经,重刺激以泻心火。涌泉穴位于足心,属足少阴肾经,擦热可滋阴降火。两穴相配,使心肾相交。
神门配复溜:神门穴位于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属手少阴心经,按压可泻心火,用于心火过旺引起的心烦、失眠、心悸等。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太溪(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属足少阴肾经,按压可补肾水,用于肾气不足引起的耳鸣、腰膝酸软等。
夏至治事养生宜忌
1治事之宜
《琐碎录》:“〔五月〕五日并夏至日,有患嗓臭者,于日未出时,汲井花水一盏,作三嗽,吐门阃里,如此三十日,口臭永除矣。”嗓臭指口腔发臭,其臭有发自于胃或肝的疾病,也有仅发自于口腔内本身。此方对口腔本身生臭的效果较可靠。阃,指门坎,现代居室已经难见此物,效果也就更难确凿可信。
《吕公岁时记》:“夏至一阴生,宜服饵制过硫黄,以折阴气。”硫黄内服要慎重,必须经过加工,使用药用硫黄。用量与时间长短需遵医嘱。硫黄外用则比较安全,多用于敷贴剂温阳制阴祛湿的组方品。
《千金方》:“夏至后宜浚井改水,以去瘟病。”
夏季三伏中是治疗清理秋凉冬寒类疾病的最佳时机,可以采用药贴、药敷、内服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理。
2治事之忌
忌雷雨。夏至多雷雨天气,防雷击雨淋。户外活动要具备防雷电的知识,关闭手机,勿独行旷地,以及树下、电线杆下。
忌诅咒。心开窍于舌,诅咒为邪火,出言不慎、诅咒他人是有毒的热邪能量的播散,心中火毒既有外向作用力,同时具有反馈作用力量,特别是在对方不回应时反噬力最强,阴火炽燃于心表于舌,正如同“玩火者必自焚”,定会内损自己身中肝木、肾水、肺金,埋下难以治愈的祸患。夏至诅咒的愤怨怒的负能量,伤损内臟以后,常在秋、冬、春季转化成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疾病。
忌剃头。发为血之余,肺主皮毛。外在的毛发与身内的臟腑互为一体。夏至日正值天地间的能量转折期,是动态变化,火能灼金,以休养皮毛为宜。故在夏至日不应主动人为地加重搅动身内的气血为宜。
3夏至养生三忌
01. 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夏季夜短,年事稍长之人,或体质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饮食,生菜、瓜类等,本为夏季忌食之品,夜间尤其要注意食用此类食物。夜间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腻之物,否则可见腹胀、吐泻交作等病症。
过多饮茶,尤其是空腹时饮茶,极易导致茶水消耗人体的阳气,如果再是喜欢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肾,消烁下焦肾阳,使人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症,以及下元虚冷的腹泻、阳痿、痛经等病症。因此,夏季饮茶,应是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有饥饿感则立刻停饮。
02. 忌冷水洗浴: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可以见到的病症如手足发冷,小腿转筋,双目视物不清,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同时,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03. 忌夜卧贪凉:古代曾有一人,因其家人代代均不长寿,特来请教养生大师彭祖。彭祖随此人到其家中细细查寻,发现这家卧室中的墙壁上有一个孔洞,这个孔正对着睡觉之人的头部,彭祖就让人把那个孔堵上,自此以后,那家人果然长寿了。
原来,道医认为“头乃诸阳之会”,头部是人体阳气的汇聚之处,夜卧吹冷,极易导致阳气折损,天长日久,则阳气散尽而毙命。因此,我们现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是严重的。
对小儿甚至不要在其睡着之后扇风取凉,否则,易于罹患手足抽搐、口噤不开、风痹等病症,人们往往不知其害,所谓爱之深,则害之甚。
谚语有“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餐申后饭”的养生口诀,均可以理解为夏季的养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