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容易出现掉队的三个阶段,一是初二上学期,思维意愿和学习投入度不足,二是初二下学期思维能力不足,三是高一赛道再次转换,集中淘汰过于依赖外力的学生,三次分层一次幅度比一次明显,但介入初二和高一之间的初三,却只是在初二两极分化基础上,出现天上地下的表现,初二以后中考成绩格局大致形成。
从初一到初二,成绩变数为数学难度加大,思维力不足学不好数学,英语记忆量增加,投入度不够学不好英语新增加学科物理,且进入下学期,同样具有一定难度,分摊了学习精力分配。
思维能力与学习投入度双向增加,使得初二相比较初一有着极为明显的难度提升,初二上学期的难度,体现的数学的难与英语的烦,数学的难体现明显,直接使得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英语的烦往往不被人所重视,初二基础不牢从,未能为高中英语学习打好基础,高中阶段追赶难度较大。
数学的难,只分流较少的一部分学生,虽然几何部分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由于几何定理概念并不多,有着明显的题型共性,再加上两个月的暑假,使得很多学生采用提前记忆套用有限模型的方式,保持住成绩甚至获得提升。
真正的分层在初二下学期,寒假时间是暑假三分之一,很难有过多提前学习时间,而数学下学期的难度重心函数,与几何有着明显不同,几何是聪慧的孩子有难度有挑战,背模型的孩子反而觉得简单,函数是聪慧的孩子一通百通很容易,而缺乏自主思维能力学生,函数学习难度远大于几何。
初二下学期物理力学,进入真正理科思维能力比拼,拉升理科思维能力差距,对于成绩影响,学生之间大致分流已经形成,而初三虽然更难,但没有更换难度赛道,只是进步拉开初二形成差距。
越来越难,学生难学老师难教,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