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法币、金元券的严重贬值和崩溃

云飞四海 2024-08-01 15:09:25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财政年年出现赤字,如1941年的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88.19%,其它年份也都在70%以上,全靠发行纸币来弥补,致使通货膨胀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在八年抗战当中,重庆物价上涨了1226倍。法币的发行额则由1937年6月的14亿1千万元,上升到1945年9月的6742亿元。在抗战胜利的欢呼声中,通货膨胀和物价涨势回缩了几个月,到年底法币发行额又比9月增加一倍。

1946年7月,国民党政府悍然破坏和平,向解放区军民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庞大,使外汇和黄金储备陷入枯竭,结果又乞灵于滥发法币。在金价攀升的带领下,美元的汇率和物价出现狂涨,一日数变。至1948年8月愈发不可收拾,法币发行数为6639946亿元,等于抗战前的47万倍。黄金上涨462万余倍,美钞上涨333万倍,物价则比战前上涨3492万倍。当时有人把法币的贬值作了一个形象化的分析:法币100元的购买力,1937年值黄牛二头,1939年值猪一口,1943年值鸡一只,1945年值鸡蛋两个,1947年值煤球一个,1948年8月值大米0.002416两(16两制)。在恶性通货膨胀下,人民不得不携带大捆钞票上街购物。1948年初,还出现这样的怪事,有些小贩把一百元面值以下的法币当作废纸收购,每斤作价2000元,而旧报纸每斤售价6000元。因而民间流传一首山歌:“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币顶讨厌,一捆一扎又一包,去买几根棉纱线。如今什么都涨价,只有法币顶尴尬,一斤小票两千块,好像叫卖黄泥巴!”至此,法币已经全面崩溃。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掩盖通货恶性膨胀,采取了发行金圆券的办法,规定金圆券一元可换法币300万元,或东北流通券30万元,发行额为20亿元。国民党政府虽然声称每圆金圆券的含金量为0.22217克,但却是不能兑现的,以此来强制收兑民间的金银外币,收兑率为纯金一市两合金圆券200圆,纯银一市两合三圆,银元每枚合二圆,美钞每元合四圆。到10月底为止,共搜刮到黄金165万两,白银900余万两,银元2300万枚,美钞、港币各数4万元,一般估计约合美元汇价2亿元。

金圆券既无现金准备,发行又无限制,结果使币制猛跌,物价暴涨,贬值的速度比法币还要快。黄金、外汇及商品价格至1949年1~2月是每周翻几番,3~4月是一天翻几番。到上海解放前夕,5月初的第一周,每两黄金市价为金圆券2亿4千3百万元。金圆券发行额到1949年5月25日为60万亿元,较开始时增加65万倍,批发物价上涨超过120万倍,甚至出现了每张面值高达60亿的纸币,买一粒米都要金圆券130余元。

1949年6月,国民党政府为了代替急剧贬值、几同废纸的金圆券,在南方部分解放较晚的地区发行了银元券(银圆兑换券),规定银元券1元等于金圆券5亿元,但仍在不断迅速贬值。解放以后,银元券由人民政府陆续用人民币作价收回。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