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之败:战争与思考

二哥雨二 2024-08-28 14:56:43

豫东战役以国共两党同时宣传为“大捷”而告终了,共产党方面在总结着成败得失,伟人指出两点,一是中野阻击胡琏,没打好,二是山东兵团打兖州,没有震动国民党的高层,所以中原战场上,几乎同时出现了两股强大的救兵,如果不是粟裕及时而主动地撤出,后果将不堪设想。并针对这两点提出,今后的中野、华野两支部队,要变配合作战为协同作战,甚至是联合一体实施战略大决战。

而粟裕却在多年以后回忆说,豫东战役,才是解放战争最恰当的转折点,也是整体大决战的序幕,解放军从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大兵团的、大区域的大决战阶段。为此,他向中央斗胆直言,建议华野一部暂不执行伟人的“蛙跳”战术,过江作战,建立根据地,把战火引向长江以南的国统区。而是将两大野战军联合起来,逐鹿中原,把国民党部队的有生力量,歼灭在长江以北,保证解放军过长江之后,再无大战!

而伟人更以其高瞻远瞩的心胸,接纳了粟裕的见解,并交代粟裕,接下来,我们要准备围攻蒋介石心中最大、最痛的点,攻击济南府,迫使徐州“剿总”派兵来援,然后围而歼之。并积累城市攻坚战的经验,时刻做好打大仗、打大决战的准备。并慷慨地给了粟裕一个月的休整时间,整补兵员,加大政治思想工作,锻炼各部队攻城作战、大兵团作战的战术本领。

而国民党方面,在经过一阵子的喧嚣、吵闹、兴奋、失落之后,渐渐地平静了下来,蒋介石等人同样看出来了,未来战争的走势,是大兵团式的大决战。为应对未来战争的需要,蒋介石决定成立几个大的机动兵团,以便在即将发生的战争中发挥其集团优势。

据说,当初为了救援区寿年第7兵团,蒋介石曾经对他的高级幕僚们发出过“先入关中者为王”式的诺言,谁救得了区寿年,谁就当第7兵团的司令长官。

蒋介石觉得,这个人应当是黄百韬,虽说他被围帝丘店损失惨重,第三纵队损失殆尽,各方的杂音也不少。但蒋介石一直觉得,黄百韬这个人真的不错,一是听命令;二是救援的部队之中,他的部队离开封城距离最远,而且是最后得到通知的;三是他打到了离龙王店最近的铁佛寺,离区寿年只有20多公里了;四是他接出了整编第72师一部;五是以他为核心,邱清泉、胡琏实施了对粟裕的反包围,使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损失3.3万人马,这是此前战斗中少有人战绩;六是这个人,在关键时刻,能拼命。这样的将领不用,又用什么人呢?

胡琏和他的拥护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胡琏打得最好,把中野的阻击阵地给突破了,而且损失极小。既保护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这才是一个将军应当做到的。

而邱清泉一方则认为,邱清泉部在这次救援活动中,功不可没,先是收复失地开封城,再是血战榆厢店,后是出奇兵迂回作战,是他的神兵天降,把粟裕给吓跑了的。而且,本身的伤亡远没有黄百韬大,黄百韬最多算是有勇无谋之辈。

更有一此朝中元老级的人物向蒋介石献言说:“黄百韬者,个性圆滑,颇健谈,作战谨慎,有些旧文学修养,但处人处事仍去不掉北洋军阀之恶习。且仍与鹿钟麟、张阴梧、徐永昌者流均有沟通。但他毕竟是杂牌,和好多军校一期生有矛盾,此人为直鲁余孽,不应以兵团司令长官之位置相予。”于是便有人附和说,他非保定、黄埔出身,又是一个天津老,杂牌将军,不堪重用。

蒋介石很为难,此时他想起一个人来,那就是已经出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向蒋推荐人才,是他的职责,而黄百韬又是从他手下培养起来的将领,他为什么不说话呢?难道他真的有什么难言之隐,还是黄百韬这个人真的不堪重用?

而从来不拉帮结派、唯蒋介石之命是从的顾祝同却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使用重要将领,是委员长的事,我自然不便多嘴多舌,免得误了军国大事。既然委员长问及焕然之事,我有几件事可以向委员长表明。焕然这个人,有死忠之心、成仁之志,对您最忠诚。之所以逢战必先、退必后者,皆在洗刷他非委员长嫡系之不堪也。况且,国家命运之决战在即,岂能还以派系论之?黄埔同学论之?忠心者上,能战者上,才是最佳之选择。更何况,邱清泉、胡琏等人,有的是晋身之阶,而黄焕然,恐怕仅此一次机会了。若是能提拔了他,那些杂牌将军、地方实力派,心必为之一振,这不正是委员长所需要的吗?还有一事,委员长可查,去年营救灵甫一事,指挥权真的在焕然手里吗?那是为克勤(汤恩伯,字克勤)兄揽责啊。”

蒋介石笑了,说道:“墨三所言,正合我意。”

1 阅读: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