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确定授衔名单之后,工作人员就将名单交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看了看,拿笔 划掉了一个人的名字说:“这个人不参与授衔。”
毛主席划掉的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他不参与授衔?第一次授衔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呢?
军衔的评定
1955年,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我军的授衔工作终于完毕了。然而当授衔名单提交给毛主席之后,问题又接踵而至。
我军的第一次授衔,是参照了苏联的军衔制度的。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军队创建者,按理说应该是被评为大元帅的。
然而毛主席却十分坚持,表示自己不当这个大元帅。工作人员表示这不行,毛主席为新中国成立付出了那么多,当个大元帅合情合理。
但毛主席却说,自己不能当这个大元帅。要是自己当了大元帅,穿上大元帅制服去人民中间,那多不方便啊。
毛主席不仅自己不当大元帅,他还建议已经去地方工作的,都不参与军衔评定。虽然很多人都是从军队出来的,但他们已经脱离了军队。
在地方工作和百姓接触比较多,穿上军礼服太严肃了,一点都不平易近人。毛主席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周总理等人的好评。
李先念等中央高层也纷纷表示,自己就不再参与军衔评定了。他们如今也已经脱离了军队,也就不算军人了。
于是中央出台了新规定,离开军队的人都不再参与授衔。这样一来,原本拟定好的名单还要大改。
不过这次拟定的名单,最后不知道怎么流传出去了,很多人提前得知了自己的军衔。
许光达得知自己被拟定为大将的时候,第一时间找到毛主席。他和毛主席说,自己最高只能到上将,大将太高了。
给自己大将的军衔,自己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为了降衔,他找贺老总申请,给毛主席写信。但最后,毛主席还是让他当了大将。
除了许光达之外,还有不少人也都觉得自己军衔评高了,主动要求降一级。
授衔的问题
原本在初次拟定军衔的时候,粟裕的名单放在元帅那一列。但粟裕知道后,立马表示自己资历不够,当不起元帅,给个上将就行了。
最后经过商议,认为粟裕就算不授元帅,那也应该授大将,上将就太委屈他了。最终,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
除了粟裕,徐立清也是主动要求降衔的人。按照徐立清当时的级别,评上将是完全没问题的,但他坚决不同意。
他找到彭老总和罗帅,希望两位老帅能给自己降为中将。两位老帅觉得他评上将很正常,就劝他不要想太多。
但徐立清就是犟,非得把自己降为中将。后来两位老帅劝不动,只能让周总理出马。但面对周总理,徐立清依然不改。
他告诉众人,自己是军衔评定者,自己主动降衔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展开工作。最后大家都劝不住,只能将他改为中将。
当然,有对军衔无所谓的,也就有比较看重军衔的。毕竟军衔代表的,是一个人参加革命以来的种种功绩。
许世友得知自己在被授予上将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军衔低了。但他得知陈赓是大将,就觉得自己上将也挺好。
陈赓也因为军衔的事情生气过,但他不是为了自己。当时陈赓得知自己授大将的时候没有多说什么,但得知陈康授中将,他就觉得有点低了。
陈康作为陈赓的老部下,被誉为“陈赓的拳头”。基本上陈赓打的硬仗、恶仗,他都参加了。
陈康是在1930年参加革命的,也算是老资格了。他经历过长征,参加过反围剿斗争,曾在战斗中多次负伤。
新中国成立后,陈康还去军校进修过。陈赓认为,他完全可以授上将。所以他专门为陈康找到毛主席,向毛主席反映了陈康的情况。
不过授衔这个问题,并不是毛主席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而且当时已经公开名单和军衔了,基本上就不能再改了。
陈赓不想放弃,他告诉毛主席,自己可以主动降一颗星,把那颗星送给陈康。
虽然陈赓觉得陈康的军衔低了,但陈康自己却没这样觉得。他认为自己能授衔就已经很好了,能授中将更是中央对自己的提拔。
毕竟当时很多陈康的上级,也都才授了中将军衔。得知陈赓为自己鸣不平,陈康还专门劝了陈赓。
不参与授衔的二野“三把手”
授衔的日子就要临近了,毛主席也在最后一次审阅授衔名单。但在看到张际春这个名字的时候,毛主席拿笔 划掉了他。
随后毛主席告诉工作人员,张际春不参与授衔,其他没什么需要改的了。
为什么在那么多人里,毛主席划去了张际春的名字呢?
其实,这和张际春的经历有关。张际春26岁那年,正是国共合作的时候。怀抱一腔救国热血的张际春,义无反顾加入了国民党。
在同年11月,他成为了我党的一员。那时候一个人可以加入两个党,这样方便两党合作。
不过张际春虽然参加了国民党,但他还是更拥护我党的。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张际春也是义无反顾脱离了国民党。
因此,他也遭到了国民党的追捕。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过斗争,一直到遇见朱老总才算找到组织。
后来他跟着朱老总上了井冈山,成为红四军的党委会一员。一直以来,张际春担任的就是政工方面的工作。
他当过宣传科的科长,也当过军委的秘书长,还办过报纸,当过裁判所的所长。可以说,张际春是个实打实的政工人才。
从1945年开始,张际春就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的副政委。虽然是二野位高权重的实权人物,但张际春却一点首长的架子都没有。
当时二野流传一句话:“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副政委,除了他的办公室。”
有一次,一个来部队报到的同志找不到组织部在哪里,就拦住了村口的一个马夫。马夫挺好说话,得知那位同志的困境,带着他去了组织部。
然而到了组织部之后,马夫带着新同志直接就进门了。而工作人员见了这个马夫,还很恭敬地叫他“副政委”。
张际春会被人认错,和他勤俭质朴的品质有关。他在生活中是能省则省,衣服破了自己补,家里的东西能自己做就自己做。
就连出门也是能走路就走路,很少会坐车。要是不认识他的人见了,根本不敢相信这是军区副政委。
从革命年代开始,张际春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他一直是部队坚实的后盾,可就在1954年的时候,他被中央调回了北京。
中央任命他为宣传部副部长,将他调离了待了半辈子的军队。当时评衔已经开始,张际春知道自己这一走,就没了授衔的机会。
但一个军衔,哪里有建设国家重要。即便失去这次授衔的机会,张际春也要赶紧前往北京任职。
也正是因此,毛主席在授衔名单上划掉了张际春的名字。不然按照张际春的贡献,授个上将军衔应该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