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需考证的 5——山海经需要考证的
2023-4-5
1
山海经中的烛阴可能是死火山,当地出现极光,极光没有热量,所以称之为烛阴。因为极光的形状,就称之为烛龙。记载于《山海经》的《海外北经》《大荒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
这就像是北极圈的极昼和极夜。
地点可能是————西伯利亚地盾,特纳普超级火山(即“西伯利亚暗色岩”),此名来源于“Siberian Traps(西伯利亚暗色岩)”中“Traps”一词。已熄灭,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北纬75度到50度,东经60度到120度”之间。是一个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原始面积可能达70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火成岩地区。
上古时期的人们以为极光现象和极昼极夜来自西伯利亚特纳普超级火山中的神。当时的人们认为山里住着神仙。统治阶级也这样编造愚弄天下。
屈原是颛顼后裔。屈原在自己的文章中已经知道北冰洋的情况。考古发掘证明,一万年前人类已经进入美洲,华胥时代人们已经了解了北冰洋。
各个地方的海市蜃楼———山海经好像很少记载。
2、
山海经记载河流“也焉”“出焉”的区别,“也焉”可能是汛期时。出焉是源头。
3、
昆仑虚是一个范围,包括昆仑丘悬圃,查青稞地村到哈拉湖距离果然160公里。
山海经中的5里大多时相当于现在地图上的1公里。{需要考证,上古时期人们测量地理,是否也测量直线距离。}
4、
古董滩遗址和独山子火烧沟遗址,应该是有联系的。轩辕黄帝已经来到这里,是轩辕黄帝时期的一个行营。火烧沟遗址附近的无草木的小山,就是西山经的轩辕之丘。面对着一个瑰丽的雪山。
5、
昆仑障是一个昆仑帝的昆仑。
《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广至县: “宜禾都尉治昆仑障。” 昆仑障,西汉属广至县。在今甘肃安西县-瓜州县西南。汉代广至县在破城子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常乐村西。
可能是瓜州口驿。即今甘肃安西县西南六十里瓜州口。《清一统志·安西州》:安西驿“西南至瓜州口驿六十里”。
6、
悬泉置偏北是昆仑障,昆仑障一直到北面山边有一个古城,据说风景很好,山清水秀。
悬泉置可能也曾经是一个昆仑。悬泉置到昆仑障,可以从两边控制着河西走廊。
从昆仑障-瓜州到悬泉置的路上,就是疏勒河。有牌子写疏勒河保护区,疏勒河可能是一个黑水。
从火烧沟一直到悬泉置,到敦煌莫高窟,似乎可以沿合黎山过来。
考证 甜水井名称的来历,悬泉置和甜水井这个范围,都有什么?
这一代有汉长城遗址
应该全面研究地形气候水土,人类活动痕迹
这个路线应该是几百万年人类在亚欧非交流的一条路线。
7、
山海经西王母在沃之野就是因为附近有昆仑。巴里坤招待所后面的山应该就是西王母所在地,在女娲时代是女娲的一个重要地点———山海经的西皇山。这里历来是重要的行政中心。
驴大湾应该就是昆仑丘。从各方面看应该就是。而且附近周边地形有几个屏障。
月牙山北面遗址特别丰富。江边人认为,这恰恰说明这些地方是奴隶干活的场所。东灰山西灰山遗址和昆仑丘的区别,就是有好东西的地方早就被弄没了。规模大不值钱的反而留了下来。
参考通天洞遗址,这里的石头几乎荡然无存。为什么这样,其实很简单,因为后来的人们早就把这一带的石头搬走盖房屋了。这里有五千年前的青铜器,应该很繁荣。通天洞遗址的石头都搬得这么干净,何况昆仑丘宫都是值钱的玉石之类。
8、
4000多年的古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重见天日。
古印度大爆炸带来的冲击,衰落,无产者没什么知识能力。也造成北半球大洪水。大禹治水就是这个原因,诺亚方舟大洪水也是这个原因。公元前1800年白种人开始进入古印度。
9、
尧舜禹流放三苗到三危,应该是指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并不仅仅是三危山。甜水井莫高窟都是这个范围。
10
山海经记载,帝喾尧舜葬在狄山岳山,可能是临汾到吕梁山之间。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缘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丘鸟]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
《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这个帝喾在尧舜中间)
——————————————————————————
岳山、狄山
这个岳山狄山可能是吕梁山,也可能是吕梁山到临汾之间。“帝喾葬于阴”———与神木石峁遗址黄帝陵陕北比较接近。
文王缘葬其所———在陶寺遗址出土“文”字的陶器。历史记载舜继位要拜祭尧的文祖。这些有没有关系?
参考
重求 2021-4-26 21:09:01 毛利人 印第安人
毛利人
原始公社开始解体,阶级分化明显。社会以父系大家族公社为单位,有的开始向大家庭过渡。采用夏威夷式亲属制度即伯叔父与生父同一称呼,伯叔母和生母同一称呼,侄甥与儿女同一称呼。经济以农业为主,行刀耕火种;部分人从事渔猎和采集;手工业发达。
今天,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利的传统文化。他们对族人聚首的时刻,如葬礼尤为重视,分散各地的家人都珍惜会面的难得时刻,总趁机回乡。说毛利人一旦离开人世,便会与祖先会合,并凭着他们赐给的力量,赋予子孙精神力量与指引。
毛利人极重视他们的传家宝物,如权杖、绿玉项链等,深信它们蕴藏着祖先的灵气。他们会将这些家传之宝传给世代子孙。过去,毛利人与他们居住的环境有极密切的关系,并创造及流传着许多相关的神话传说,如森林之神及大海之神等。透过传统歌曲舞蹈流传坊间,成为今日毛利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西兰的波利尼西亚人。据他们传统的历史说法,大约从公元1150年开始,他们的祖先就一批又一批地从一个叫做哈瓦基(Hawaiki)的神话式地方移居到新西兰,到14世纪则随着一个「大舰队」的到来而形成移居高潮。而这个神话式的地方,人们通常认定就是大溪地(Tahiti)岛。但是考古学家发现,至少在800年或更早以前,新西兰已有毛利人居住,因此上述传说不尽可信。然而传统的毛利人社会组织仍然以上述传说为依据。每一部落的成员都承认共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父母一方或双方),并效忠于一个或几个酋长。在传统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集团一是「哈普」(亚族),这是基本的土地占有集团,也是在其内部优先通婚的集团,另一是「华脑」,即扩大的家庭。
13世纪前后,毛利人迁徙到新西兰,成为这里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早期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以口头传说和在木头上刻记号记载历史,由此形成独特的毛利人木雕。关于毛利人木雕有一段古老传说:鲁阿是毛利人的祖先。一天,他的爱子不幸被海底群魔绑走。恶魔们用妖术将鲁阿之子变成木头,作为装饰品竖立在魔王洞穴前。鲁阿寻子前来,走入洞门,发现墙边整齐排列着一座座木雕人像,这些木雕竟相互说起话来。黑夜,恶魔们都睡熟了,鲁阿将洞内所有透光的门窗遮掩起来,洞内一片漆黑。天色大亮,恶魔们依然呼呼大睡。这时,鲁阿迅速将掩遮物全部揭去,强烈的阳光穿透门窗,直射到洞穴里,群魔们顿时头晕目眩,抱头鼠窜。鲁阿趁势抡起石棒,痛打恶魔,救出爱子,凯旋而归,同时随身带回一些木雕人像。它们便成为毛利人木雕艺术的渊源。至今,在新西兰毛利人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佳话:木雕艺术即鲁阿艺术。几个世纪以来,毛利人执著地保持着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统一性。
很有参考意义价值
估计是因为族群部族斗争,毛利人迁新西兰的。
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来的?
可能是澳大利亚原住民。也可能是所罗门群岛。
早期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以口头传说和在木头上刻记号记载历史,由此形成独特的毛利人木雕。———蚩尤、黄帝、夏朝的文字活动,汉字“典”“册”的起源,应该是一样的。
印第安人
阿兹特克人实行集权统治,最高首领国王和贵族高居于民众之上,并拥有强大的军队,明显表现出阿兹特克社会已向阶级社会过渡。阿兹特克的国王由部落会议从特定的家族中推举,事实上是最高军事酋长,无世袭权,并可被部落会议罢黜。阿兹特克人同与之结盟的部落结成统一的政治和文化共同体。联盟所征服的部落需向联盟割让土地和纳贡,但可保有自己的部族神和习俗,由自己的酋长管理。
特诺奇蒂特兰城分为四大区,分属四大胞族。下面共分为20个氏族,各氏族有自己的氏族神、祭司和寺庙,享有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利。各氏族选出代表出席酋长会议。土地被分成王田、祭司田、军田,由公社成员集体耕种,以供国王、贵族、祭司和武士所需。但社会组织仍以被称作“卡尔普里”的氏族公社为基础,土地为氏族公有,分配给各家庭耕种。
阿兹特克人的社会组织以氏族为基础,实行公社土地所有制,但已开始出现阶级划分,贵族、祭司、武士和商人构成社会的统治阶级。贵族拥有土地和自己的姓氏,子女可受到特殊教育。平民接受农、工和战技等专业教育,是军队的主体。最下层是奴隶,主要来自阿兹特克内部,少数来自外族的战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