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因财物丢失被戴笠霸占,后加入邵氏,终成民国传奇

小卒话史 2024-09-10 21:33:14

文|小卒话史

胡蝶,中国影坛一位传奇人物。现在很多年轻人会觉得这个名字挺遥远,但作为铁杆电影迷来说,中国影坛如果没有胡蝶这个人,影坛的好多历史都很难书写。

之所以说胡蝶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段传奇,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位风华绝代的明星,还创造了很多第一。她跟很多政界要人有瓜葛,有人说张学良就因为她才把东三省丢掉的,更有人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就因她而死,总之围绕胡蝶的各种流言蜚语特别多。

胡蝶,1908年2月21日生于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幢普遍民房里,原名胡瑞华。众所周知,提篮桥是上海关押政治犯的地方。胡蝶的父亲胡少贡在京奉铁路上班。后来全家迁到广州。胡蝶16岁时,全家又从广州迁回上海。

是年,曾焕堂、洪深、顾肯夫这些人办了一个大中华电影学校,这是一个新的文化业态和增长点,致力培养电影方面的人才。花样年华的胡蝶对此很感兴趣,准备报名。上电影学校要有个艺名,琢磨了半天,再根据自己的姓氏,就用“胡蝶”报了名。而这个名字也跟了她一辈子。

顺利入学后,不光有洪深这样的一流剧作家辅导,还有当时中国电影届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现在的张艺谋导演算起来是第五代。胡蝶成绩优秀,对电影各方面的悟性也很高,而且人长得漂亮,很快脱颖而出。不久就有导演找上门,拉胡蝶去拍电影。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胡蝶也是中国第一位拍有声电影的女演员,这部电影名叫《歌手红牡丹》,像我们看的《定军山》这样的影片,人在演但没声音。紧接着又拍了张恨水的《啼笑姻缘》,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1934年,胡蝶拍了自己人生的巅峰之作《姊妹花》,她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但这对姊妹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在这部作品中,大家看到了胡蝶的精湛演技,她不仅仅是现在所说的偶像派,更是实力派,她迅速在电影圈掀起了电影热。

因为这些成绩,胡蝶成为中国第一个影后。但这个影后跟现在什么奥斯卡评奖不一样,这个演后发端于选美。说起这件事不得不提一个人,是他发起的这次评选,此人就是程蝶衣。这个名字或许很陌生,但他写的一首歌你肯定很熟悉,就是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南屏晚钟》。

当时程蝶衣在上海滩办报,他办的报纸叫《明星日报》,算是那时候的娱乐类报刊。不过当时很多人不感兴趣,打不开销量,程蝶衣在一次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偶尔听到旁边两个人在那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胡蝶跟阮玲玉谁更漂亮,争得面红耳赤。程蝶衣突发奇想,我干脆在报纸上出个专版,搞个投票,胡蝶跟阮玲玉谁才是电影皇后。这既有对两人的演技考量,也能评出谁才是大众心目当中最美的女演员。这是结合了演技和选美,迎合了不少观众猎奇心理。结果报纸销量上去的同时,胡蝶却以23314票高票当选冠军,阮玲玉得第三名。这是胡蝶拿到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有影后之称的桂冠。

相比较胡蝶在影视行业里的成绩,更多人关注的是她跟两个影响中国政局的要人产生瓜葛。一个是张学良,另一个是戴笠。

事实上,胡蝶跟张学良的瓜葛有点空穴来风。1931年9月18号,日本人借口两个士兵失踪,非要进入军事禁区检查,最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借机侵占东三省。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虽然张作霖1928年被炸死,他的儿子张学良继承其父遗志,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实现全国统一,应该说张学良有力量跟日本人拼一下,可奇怪的是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没有抵抗。

有人说,1931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不在东北而在北平,他晚上在一家大酒店胡蝶正陪着他跳舞。很多人对这个说法都信,说少帅不务正业,当时南国诗社诗人也是广西大学的校长马君武,他去上海时听闻此事义愤填膺,他在1931年4月20日在上海的报纸上发表了一首诗《哀沈阳》:

赵四风流朱五狂,偏偏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这是明摆着说张学良好色,把国家大事扔在一边,胡蝶也成了红颜祸水。

其实这是无稽之谈,根本没有这回事。因为1931年的时候,张学良根本不认识胡蝶,彼此没有打过照面。1931年9月18日的晚上,张学良的确在北平,不过他身体不适,正在协和医院调理。当天晚上还招待一些国民党将领宋泽元,然后又陪着他去到现在北京前门外有个中和戏楼,到那去听梅兰芳先生的《宇宙风》,这是听戏去了。戏唱一半的时候,张学良的副官进来报告,说沈阳那边出事了。张学良立即起身赶紧奔协和医院去了,因为那里有他的私人长途电话。他跟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沟通,寻求解决办法。东北易帜后,蒋介石是总司令,张学良是副司令,找蒋介石拿主意。

蒋介石发电报告诉张学良,日军侵占东三省是挑衅,但规模并没有扩大,得从外交方面斡旋,千万不可主动挑起事端。很明显,蒋介石采取的就是不抵抗政策,他对英法主导的军事法庭存有幻想,这个法庭是一战后成立的,蒋是想通过采用外交手段声讨日本人,坚持不抵抗。当然蒋介石这不完全是卖国行为,他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可他对形势判断有误,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就这样,张学良放弃抵抗,但很明显,张学良是代人受过,是代蒋挨骂。

倒是人言可畏,那时候很多人对此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很多人就觉得张学良跟胡蝶有瓜葛,一时间舆论的声音传到胡蝶耳朵里,无奈之下,胡蝶发表了一则启事,大意就是这个谣言是日本人的阴谋,就是要抹黑张学良,以此来阻挠少帅回东北,请大家不要相信。澄清消息一出,很多人对胡蝶竖起大拇哥,说一个女流之辈能看出日本人这招棋,很是了不起。

张学良虽然风流成性,但一辈子没跟胡蝶有过深的接触。不过说起第二位政要戴笠,胡蝶倒是和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胡蝶跟戴笠已经成了有实无名的夫妻。

戴笠一开始混迹上海滩时什么也不是,倒是对胡蝶非常痴迷。后来戴笠很受蒋介石赏识,成了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是胡蝶的铁杆影迷,只要是有胡蝶的电影,他就必进电影院捧场。后来因为胡蝶和她丈夫潘友声财物丢失,戴笠经杜月笙介绍,两人有了深入的接触机会。戴笠对胡蝶信誓旦旦,说肯定能帮他追回那30箱丢失的财物。

喜欢一个人是自私的,尤其是作为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对胡蝶一往情深,迫使他也采取了不厚道的手段,支走胡蝶的丈夫潘友声。后来戴笠露出狰狞的面目,霸占了胡蝶,紧接着威逼利诱潘友声,迫使他跟胡蝶离婚。胡蝶虽然说戴笠只能占她身子,不能俘获其心,但是在名利场待久了,这些话未必不虚伪。

有人说戴笠是特务头子,胡蝶一定是被迫从了戴笠的。后来胡蝶在写回忆录的时候,对她跟戴笠的这段历史只字未提,不难想象,胡蝶跟戴笠在一起,并没有表现出如何的反抗决心,因为当时戴笠有权有势,而且对自己百依百顺,所以胡蝶对戴笠未必没有动过真心。就像现在的明显傍大款,这是被逼无奈吗?倒是有利益交换,心甘情愿,这是心照不宣的事实。

戴笠公开说要娶胡蝶,并提出了结婚的详细计划,打算1946年3月份娶她。然而天不遂人愿,还没等两人结婚,1946年初,戴笠乘坐的飞机坠毁在南京岱山,机毁人亡。

戴笠一死,胡蝶顺势又回到前夫潘友声身边,因为胡蝶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她深知跟国民党要人掺和到一块生活很累,而且后患无穷。后来胡蝶跟潘友声搬到香港,在香港定居。几年后,丈夫去世,胡蝶又重操旧业,加盟了邵氏电影公司,拍了一些列电影。其中有一部电影叫《后门》,此片获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胡蝶也获得了那届电影节影后桂冠。

在那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很多时候身不由己,本来就复杂的人性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所以有时候我们说胡蝶一代影后,是名利场摸爬滚打过来的,爱慕虚荣,甚至说他拈花惹草,成了红颜祸水;也有人说她冰清玉洁,意志力坚定等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都有失偏颇。

如果我们在某个角度看一个人,就容易把人看“死”,好人永远好坏人一直坏吗,不尽然,作为一个电影明星,胡蝶跟现在很多女明星没什么区别,都是在名利场讨生活,这也是一种规律,而新旧社会行业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在名利场摸爬滚打,都会有“胡蝶”这样的轨迹,很难逃脱这种名利场是宿命安排。

不得不说胡蝶是波谲云诡的时代洪流中的牺牲品,虽然她在物质世界得到了满足,虚荣心也得到了满足,但她的精神世界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疤。只能说她生不逢时,如果生在和平年代,那么胡蝶的演技生涯会更圆满。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