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连废黜武则天的诏书都写好,为何反悔?帝王权术的失败决策

雁芙说历史 2023-02-22 13:07:11

664年,唐高宗李治感受到了一种威胁,让他十分不安!

这种威胁不是来自大臣,而是他的皇后——武则天。

李治惊讶地发现,在日常处理朝政以及一些重大事务的决策中,自己总是受到来自武皇后的掣肘。

此时武皇后的势力,早已从后宫深入到朝廷内部,培植起了势力体系,建立了对帝国重大事务的话语权,甚至连皇帝也受到压制。

如果长此以往,怕是要面临“女主天下”的祸事!

想到这里,李治顿时不寒而栗,当即就有了废后的想法,于是找来自己的心腹大臣上官仪商议。

没想到,李治刚一提到武皇后,上官仪就表示:

皇后专威作福,干涉朝政,令海内失望,臣请求废黜皇后!

此话正中李治下怀,于是激动地当场就让上官仪拟定废后诏书。

但武则天已经做了近10年的皇后,干预朝政也很多年了,如今她的势力遍布朝野,也遍布皇宫,废后之事立马就被她的眼线侦听到了。

武则天不愧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竟然毫无紧张之色,而是在沉思片刻后,当即朝着唐高宗的御书房疾步走去。

进入御书房后,李治正端坐着,书案上正好摆着那份刚写完不久的废后诏书草稿,字迹都没干。

这时,还不等李治说话,武则天当即开始了一段影后级的表演:

她用一种相当有感染力、富有感情的演讲,将自己和李治过去的点点滴滴回忆了一遍,从病榻偷情到感业寺传情,再到并肩战斗搞垮长孙无忌。

说完还不忘说一句:

臣妾自做了皇后以来,从未出过差错,陛下却不念及多年夫妻之情,如今陛下的帝位永固了,就要废了臣妾吗?

不得不说,武则天的演讲水平实在是高,她在语言表述上,有意识地挑重点来讲,听得李治开始频频躲闪武则天的目光,似有羞愧之色。

这也正是她想达到的效果,通过这番演讲,李治被说得十分惭愧,十分无地自容,看着武则天的哭诉,李治立马就把诏书扔一边,开始安慰起老婆来。

可武则天一点都不买账,而是哭得越厉害了,李治无奈之下,干脆就说:

我一开始并没有废后的打算,这都是上官仪教我的啊!

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上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资治通鉴》

好家伙,皇帝大人不仗义啊,这一转身就把上官仪给卖了。

李治哄了半天,武则天总算是消停下来,可上官仪就惨了,因为自此以后,上官仪就上了武则天的黑名单。

不久之后,在武后的授意下,她的心腹许敬宗诬陷上官仪和废太子李忠、以及李忠的旧部王伏胜勾结起来,试图谋反。

于是,上官仪全家男丁以及宦官王伏胜被斩首,废太子李忠被赐死。

与此同时,朝廷上有一大批官员被认定与上官仪有交情,遭到连坐,纷纷被贬官、流放。

其实,这些人几乎清一色都是李治的亲信,是朝廷内忠于皇帝的嫡系力量,可现在全部被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

李治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信被武则天清洗。

因为,当李治说出那句“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这句话,当场卖了上官仪时,主动权便牢牢地掌控在了武则天手里。

这句话的逻辑是这样的:

它相当于李治主动承认了自己理亏,承认自己是错的,而导致皇帝犯错的人叫上官仪。

既然导致皇帝犯错的根源都是因为上官仪,那么上官仪就得受到惩罚。

所以无论武则天如何处罚上官仪及其党羽,李治都因为那句话把自己陷入被动地位,由于理亏,无法干预,只能任由武则天处置。

就这样,武则天借助一场废后风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加强了实力,顺带着打击了李治的嫡系力量。

自此以后,武则天直接公然参与朝政,每当朝会之时,她就垂帘于后,与李治共同决定朝廷大事。

事实上,李治已经在朝廷大事上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了。

朝会嘛,朝廷大事肯定是大臣一起讨论决定的,但李治的嫡系已经被武则天打击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朝会上,大臣多是武则天的心腹。

因此,决定朝廷大事之时,武则天这一派的声音压倒了李治这边。

比如说,当讨论某件事时,李治想这么干,底下却没几个大臣开口支持,而武则天想那么干,这时由于她的嫡系很多,所以她的主张得到很多大臣支持。

最终,李治只能迫于形势,大小事务,几乎全都是武则天说了算。

当然,史书上是没有写这么详细的,我只是举个例子,但史书的记载也差不多这意思。

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资治通鉴》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武则天是如何坐大的。

其实当初长孙无忌作为一代权臣,相权太大,威胁了皇权,李治整垮长孙无忌一党的过程,武则天是深度参与了的。

而且,李治扳倒长孙无忌也是有武则天的帮助才成的。

在李治的默许下,武则天培养了心腹李义府、许敬宗等人,将手掌伸到了朝堂之上。

武则天之所以能登上皇后之位,一方面是李治的支持,另一方面正是以李义府、许敬宗为首的一个新派系支持。

也正是在这个新派系和李治的支持下,才顺利整垮了长孙无忌及其党羽。

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李治由于体弱多病,还有祖传的风疾之症,发作起来无法工作。

于是,便经常让武则天批个奏章啊,和大臣商议一些朝政大事之类,七八年下来,她也逐渐建立起了一支新势力。

以至于后来李治在处理朝政时,经常明显感受到自己被掣肘了,而掣肘自己的那帮人背后,正是武皇后。

因此,他才会产生废后的想法。

李治为何仅因武后一番哭诉就放弃废后呢?

其实,从常理来看,李治对于废后之事,尚处于摇摆状态。

当时,李治只是明显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武皇后的掣肘,但是对于要不要废了她,李治心里应该在权衡。

他自己登基之初,就开始受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托孤大臣的制约,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平衡被打破,相权明显凌驾于皇权之上。

李治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把长孙无忌赶下岗,现在如果废了武则天,当初权臣把持朝政的情况还会再次发生,这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废后风波发生在664年,李治的嫡长子也不过才12岁的年纪,武皇后如果被废,自己多病不能工作时,太子是无法掌控朝政的,权力必然落到宰相手里。

到那个时候,将会重演相权威胁皇权的不利局面。

他可能认为武皇后不一样,他和武皇后的儿子是现在的太子,也是将来的皇帝,作为母亲,武皇后即便现在短暂把持朝政,将来也会把权力交给儿子。

所以,与其让权力落到外人手里,不如交给自己的老婆,将来又再传给儿子。

李治显然是低估了自己的这个老婆,他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其强烈之人,为了权力,甚至可以杀子。

恰好他在废与不废之间摇摆时,在上官仪的一番慷慨陈词刺激下,李治瞬间就转向了废后一边,激动之下,当场就要起草废后诏书。

可当武则天哭诉之后,他又被说动,最终只好继续让武则天掌权,任由武则天打击自己的嫡系。

自此以后,武则天的势力进一步扩张,越到后面越难以收拾。

二圣临朝后,武则天与帝王无异

自从垂帘听政之后,武则天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盯上了那把龙椅。

她想做皇帝的念头,应该就是在垂帘听政这期间产生的,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这一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威望,武则天极力劝说李治前往泰山封禅。

封禅这种在封建史上最高的祭祀典礼,在此之前,只有三个人干过这事儿,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

而在李治在位期间,唐朝国力强盛,版图西至西亚,东临大海,连朝鲜半岛也一度纳入大唐版图,所以李治封个禅也无可指责。

但关键是,武则天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封禅典礼上,按照传统的礼制,是由皇帝率领文武百官来完成第一场祭祀典礼,称为初献。

然后再由皇太后率领内外命妇进行第二场祭祀典礼,称为亚献。

武则天的如意算盘正是集中在“亚献”流程,她说动唐高宗让她来担任亚献的角色。

原本应该由皇太后担任的亚献角色,改由武则天率领内外命妇主持了第二轮的祭祀典礼,而皇太后则被归到第三梯队进行献祭。

祭祀典礼完成后,武皇后再以地位仅次于皇帝的身份与李治一起接受文武百官以及四方藩属国使者的朝拜,青史留名。

自此以后,武则天的政治威望大涨,在朝堂上的地位越来越稳固。

就这样过了大概9年时间,武则天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撼动,于是便向皇帝那个位置发起了第一次冲击。

在武皇后的请求下,李治最终同意自称天皇,武皇后称天后。

从此武则天不再以幕后垂帘的方式听政,而是以天后的身份与李治共坐龙椅听政。

到了这一刻,天后将享有和皇帝同等的权力,而事实上,不少朝政大事都是天后在决断。

但天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刚当上天后不久,就开始面临新的威胁!

这个威胁不是来自大臣,也不是来自李治,而是来自于她的儿子——当朝太子李弘。

而且有人怀疑武则天为了权力杀掉长子李弘。

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弘,是武则天和李治的长子,也是当时的太子,而且自八岁起,到24岁为止,监国的次数高达7次。

太子有这么丰富的实习皇帝经历,而且他为人十分仁孝,深得唐高宗和武皇后的宠爱,在监国期间,接待大臣的言行举止得当。

到了后面随着监国次数增多,李弘处理朝政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基本可以独立处理很多重大事务了。

最重要的是,对于李弘处理的很多重大事务,大臣们也都十分满意,对太子抱有希望,因此,李弘在朝廷内拥有政治威望,也是服众的。

如果不出现意外,等李治驾崩后,李弘将从父亲手里接掌这大唐帝国的最高权力。

但凡事总有意外,因为李弘有个叫武则天的母亲!

他和武则天之间的关系产生裂痕是一次为异母姐姐求情事件。

这两个异母姐姐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这两个姑娘虽然贵为公主,却因为母亲萧淑妃和武皇后宫斗失败,被幽禁于冷宫。

如今这两个公主已经二十七八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的女生,孩子起码都十岁了,而她们俩却还过着被幽禁的生活,十分可怜。

李弘意外发现自己的异母姐姐受到如此待遇后,顿时动了恻隐之心,当即上书唐高宗和武后,请求为她们选择夫婿,让她们出嫁。

这是一件武皇后极其反感的事情,当年萧淑妃可是她的情敌,她和王皇后、萧淑妃之间的恩怨,那也是比较严重的。

甚至在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后,将萧淑妃、王皇后做成人彘,放在酒水中浸泡而死,实在是狠辣,也可见对这二人有多恨。

但武则天尽管已经是天后,毕竟李治才是皇帝,天后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分权,她并不能左右一切。

所以,在李治的干预下,这两位公主顺利得以选到良婿出嫁。

这场风波中,武则天选择了妥协,但她和儿子李弘之间由此产生较深的感情裂痕。

不久之后,李治由于疾病缠身,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禅位于李弘。

此举令武则天大为震惊!

因为,一旦李治将皇位禅让给李弘,那么意味着李治将成为太上皇,武则天也不再是天后,而是皇太后,帝国的权力将全部交给李弘掌管。

武则天将失去一切权力,只能以太后的身份待在后宫养老,直到过完一生。

现在,她面临着一个十分考验人的选择:是要儿子,还是要权力?

要儿子的话,那么就和李治一起退居二线,把权力交给儿子。要权力的话,就必须极力打压儿子李弘,并且阻止李治禅位于李弘。

关于武则天最后到底怎么选的,史书历来存在争议。

因为李治刚刚宣布要禅位于李弘后,没过多久,他就跟随李治和武则天前往东都洛阳就食,期间在洛阳突然死亡。

有的人说,李弘和李治一样,从小体弱多病,哪怕是监国期间,也很多次由于身体不行,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所以,李弘在长途奔波之后,身体扛不住,最后重病身亡。

但也有人说,李弘是被武则天鸩杀(毒死),这个在古代的史书《新唐书》、《唐会要》中有明确记载:

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新唐书》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武则天杀子之说。

因为从心理上来讲,有些不敢干的事情,当迈出第一步,干过之后,第二次干起来就没有心理压力了。

在李弘暴死之前,武则天为了登上皇后之位,亲手杀掉了亲生女儿,李弘死后,她为了权力,又杀掉次子李贤。

从前后的行为来判断,李弘很有可能是被武则天所杀。

这件事情还有一个蹊跷的地方:李治为何急于禅位于李弘?

自古以来,皇位都是父死子继,偏偏李治还在世时,就急着传位给儿子,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原因只有一个,李治对武则天把持朝政之事十分担忧,他担心这偌大的帝国,会被武则天长期把持,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无法顺利继承皇位。

所以趁自己还没断气,先把皇位传给儿子,在他的眼皮子底下,亲眼看着李弘坐稳了皇位,到那个时候,武则天也只能退居二线,无法再干预朝政。

但他显然低估了武则天,为了权力,她可以不顾一切,包括自己的儿子!

李弘死后,李治十分悲痛,破例将李弘追封为孝敬皇帝,再将次子李贤立为太子,是为章怀太子。

然而,既然做了第二次,那么就会有第三次,李贤很快也遭到了武则天的毒手。

李贤之死

在说李贤之前,其实还有个小插曲,它是武则天为了登临权力之巅而做的准备,也是用来对付李治的利器。

就在李弘离奇死亡的这一年(675年),武则天虽然已经贵为天后,但她发现李治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弱。

自从上官仪事件后,李治在朝廷的势力遭受巨大打击,但这么多年过去,李治又培养出了新的嫡系力量。

在当时的宰相班子中,像刘仁轨、戴至德、李敬玄、郝处俊等人,都是李治一手提拔上来的,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产生的能量足以掀翻武则天。

很明显,李治虽然愿意让武则天掌权,但还是留了一手,他培养了一个制衡武后的势力体系。

最关键的是,李治的嫡系队伍是清一色的宰相班子,掌控着相权,长此以往,武则天的权力势必被架空。

面对这一难题,权谋家武则天并不甘于现状,而是立即采取了反制措施。

为此,武则天决定效仿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创建文学馆的故事,以编撰著作为名,大量招揽才学俱佳的文人学士,组成一支新力量。

并且允许这批人从北门进入禁中,这期间,他们先后编撰出《古今内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等书籍。

因此,这群文人学士也被称为“北门学士”。

但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

实际上,当时参与朝政的大臣一般都是从南门入宫,商议朝政,而武后的这批人被获准从北门进入,并秘密参与决策,以分宰相之权。

他们实际上充当了武则天智囊团的角色,当这些人入宫后,她便把朝廷奏议和百司表疏拿给学士们参与讨论、出主意,定决策。

北门学士从此便形成了武则天新的嫡系力量,与皇帝的嫡系相抗衡,并在李治病逝后,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正是武则天组建北门学士团队的这一年,次子李贤被立为皇太子。

李贤早在李弘监国期间就已经参与过处理朝政,当时考虑到李弘身体不好,所以李治特命李贤帮助兄长李弘处理大小事务。

李贤也在这期间得到锻炼,被立为皇太子后,第二年(676年)就开始监国。

在这期间,李贤处理朝政明确公允,他也不像李弘那样病恹恹的,而是精力充沛,言谈之间,颇有明君气象。

因此,大臣们都十分认可这位新任的皇太子,对他是一致的好评。

鉴于李贤的出色表现,作为父亲的李治也是相当高兴,当即就下旨表扬,并且赏赐了他很多东西。

与此同时,李治特别下令将现有属于皇帝嫡系的宰相班子以及东宫本部团队全部归为太子李贤的东宫属官。

此举意图很明显,李治对儿子十分满意,为了培养他,连宰相班子都一并给他了,而且大有一股誓要将其培养成一代明君的意思。

但武则天却不高兴了,因为李贤的威望提升的同时,通过监国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后,势必威胁武后的地位。

在这关键时刻,却突然发生了一起不可思议的事件!

唐高宗李治以自己“风眩”之症愈发严重,不能理政为由,决定禅位给武则天。

此话一经传出,朝野上下舆论哗然,最终在群臣的极力劝阻下,才不得不终止了这个荒唐的决定。

这件事情是十分蹊跷的,李治曾经想禅位给儿子李弘,证明他会传位给儿子,李弘一死,他立马就把李贤立为太子。

甚至为了培养李贤,不惜下了血本,把嫡系的宰相班子也送给李贤,意图也很明显,他希望李贤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好接掌帝国的最高权力。

种种迹象表明,李治是想传位给儿子,而且一直防着武则天的,又怎么会传位给武则天?

这件事其实是个谜,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

但从武则天的行事风格来看,极有可能是武则天担心一旦李贤登上皇位,自己的权力就没了。

所以,她干脆动用了自己能发动的最大能量,向李治施压,迫使李治将皇位禅让给她。

毕竟武则天已经在朝廷中运作了近20年,实力不容小觑。

而李治作为皇帝,也不是那么好施压的,他之所以同意禅位,很可能是想借机测试一下朝廷大臣们的反应以及忠诚度,到底忠于皇帝多一点,还是忠于武则天多一点。

虽然迫使李治禅位一事在群臣的阻力下,未能成功,但李贤是必须除掉的,哪怕是亲生儿子!

不久之后,武则天便看到了机会。

有个叫明崇俨的道士,懂医术,还会相面,由于他治好了刺史女儿的病,正好李治也疾病缠身,就把他召入朝廷,不久便提拔为正谏大夫。

在任职期间,明崇俨经常利用鬼神之说来谈论朝政大事,古人又比较迷信,李治和武则天都被他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而太子李贤则是长期受到儒家学说培养的优秀人才,他不信这种鬼神之说,十分不喜欢明崇俨这个妖道。

明崇俨本人也明白这一点,于是便找了个机会给李贤使绊子。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明崇俨在天皇和天后面前称自己给几个皇子相过面,说李显最像唐太宗李世民,有英武之气。

相王李旦则是有富贵之相,将来必成大器,最后才点明太子李贤不堪大用,言外之意就是李贤不适合当太子。

恰好这时,皇宫内开始传出一则谣言,说李贤不是武则天亲生,而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和李治生的儿子。

李贤听到这些事儿后,十分恐惧,毕竟武则天势力庞大,自己与她又政见不合,一不留神就会丢掉太子之位,甚至连命都没了。

正当李贤忧虑之时,武则天派人给李贤送来两本书,一本叫《少阳正范》,主要讲皇太子的行为规范,另一本叫《孝子传》,讲如何为人子。

并且,武则天还派人斥责他不懂得如何做太子,也不懂得如何为人子。

这下李贤就慌了,因为这些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说他不懂如何做太子和为人子,实际就是在说他不听武则天的话,忤逆武则天。

再明白一点的解释就是:不听话,就废了你!

李贤顿时感到日夜不安,但武则天一时半儿也找不到整治他的理由,双方就这样过了三年后,终于又有了新的机会。

679年,明崇俨被一伙儿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这是李贤下的手。

但她却没有实质性的证据,所以选择静待时机,等李贤自己露出破绽的那一刻。

果然,李贤听到这些后,毕竟自己和明崇俨有过节,如今被人怀疑,他也难以自证清白,因此心理压力也比较大。

所以平时为了减压,可能多参加了一些歌舞,音乐之类的活动,那些唱歌跳舞的人中,即便是男性,也有不少长相俊美的,于是便被人抓住小辫子。

680年,有人向朝廷举报,说太子李贤与赵道生等多名家仆长期保持不正当男男关系,有伤风化。

武则天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扳倒太子的绝佳机会!

于是立即开始运作,将自己在朝廷中的心腹大臣派去审案,在武后的运作下,先是抓了赵道生,然后屈打成招。

赵道生在严刑拷打下,被迫诬陷太子李贤指使他暗杀了明崇年。

至此,太子的罪名就变成了教唆杀人罪,但这并不能整垮太子,所以武后还准备了后招。

不久之后,在武后的运作下,她的那些心腹主审官在太子的东宫马厩中发现了几百副铠甲。

于是,太子的罪名就演变成了谋反大罪!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长期深居皇宫养病的李治才发现事态严重,于是亲自出面要保下太子。

然而,事已至此,武则天的势力已然十分庞大,连李治也难以奈何了。

面对李治提出要宽赦李贤的要求,武则天当即就回应道:为人子却心怀谋逆,这样的人天地不容,必须严惩。

就这样,仅仅做了五年太子的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

三年后,被流放到偏远的巴州,在巴州仅仅待了一年,李治病逝,李贤彻底失去依靠,武则天将其视为最大威胁,干脆指使丘神勣将其逼死。

至此,李治最优秀的两个儿子死于非命,剩下的李显和李旦,均不是大才,根本没有能力与武则天抗衡。

所以,他们只能充当武则天的傀儡,经过一番折腾后,武则天先后让李显和李旦做过皇帝,但不久便先后废掉二人,自己登上帝位。

至此,武则天奋斗20余年,终于如愿地登上了那皇帝宝座,也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烟郭说

如果说,上官仪事件时,李治不想废了武则天是出于避免大权旁落于大臣手中,可以理解。

那么在长子李弘去世后,李贤成为太子后的几年里,李治就应该果断一点,对武则天的势力打击力度狠一点,才能遏制其发展。

同时还可以将皇位提前禅让给李贤,让他在自己眼皮底下坐稳皇位,架空武则天。

但他选择了一种温和一点的方式,就是下血本不遗余力地培养他,试图用最快的速度让李贤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体系。

结果很明显,李贤还没有发展出羽翼,就被武则天扼杀。

在李贤谋反事件时,李治又犯了错误,如果他真的下定决心要保李贤,跟武后刚到底,说不定还有回旋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任由武后将李贤废为庶人,这也为几年后,李贤被逼死埋下伏笔。

当然,彻底遏制武则天发展的最佳时机是在李弘做太子的时代。

当李弘可以独立处理朝政时,他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而且这时候李贤也长大了,李治大可以将武则天限制,甚至禁止其干政。

当自己身染疾病,不能处理朝政时,全部由太子负责处理,也不会出错,更何况他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可以接替。

在这种比较早期的时候对武则天加以限制,她的势力没那么庞大,还更容易一些,可李治却没有抓住时机,而是任由武则天进一步坐大。

当她成为天后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是一个难以收拾的局面。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