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对于麦克阿瑟这位极具争议的人物,美国军事历史专家伊恩·托尔的评价十分客观。
在他看来,此人具有相当严重的性格缺陷,但缺陷又不足以遮盖其闪光点。
对政治大事件的评价,以及世界竞争格局的分析,麦克阿瑟基本上能做到一针见血。
1962年听闻印度打算对中国宣战时,对中印两国都十分熟悉的麦克阿瑟讲出了一句最为中肯的话。
他的观点,与托尔不谋而合,也被其他专家认可。
麦克阿瑟会怎么看待印度的行为?他又是基于什么立场对此做出评价的?
朝鲜战争,已成阴影“美军是在与一个新强国战斗!”
这是美国名将麦克阿瑟对中国志愿军的评价。
谁能想到与中国军队交手之前,他十分瞧不起装备落后的志愿军,会让他一夜跌落神坛。
同志愿军正面作战后,他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离谱。他辉煌的军旅生涯,也遭遇了“滑铁卢”。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给他留下了深重的阴影。时至今日回想起来,他依旧觉得胆战心惊。
志愿军第39军,以及其军长吴信泉,是他挥之不去的梦魇。
1950年11月1日,大雪纷飞的朝鲜云山,39军的所有战士头顶雪花、冒着酷寒,给美国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进击战。
当时负责守在云山的,是美军最王牌的部队陆军第1骑兵师。
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向披靡,100多年来不知失败为何物。
该部拥有100多辆坦克和300多门大口径火炮,重型武器数量是志愿军的好几倍。
包括麦克阿瑟在内的所有联合国军指挥官认为,云山争夺战,39军必会有来无回。
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他的预料。
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如此可怕的场景,志愿军像没有痛觉的铁人一般,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向前迈进,仿佛世间万物都无法阻挡其脚步。
如果麦克阿瑟学过中国古诗词,那一定会在此情此景下想起一句诗:黑云压城城欲摧。
被志愿军吓破了胆的美国大兵,只能仓惶地捡起身旁的武器,颤抖着向前方射击。
打着打着,他们自己先泄了气,朝旁边的战壕滚去,在不易察觉的角落里苟且偷生。战场上的局势,让麦克阿瑟开始重新审视这场战役,可为时已晚。
骑1师的先头部队第8团已经被志愿军死死压制,没有翻身的可能。
该团团长帕尔莫给指挥部发了无数次求助信,请上级作下一步指示,但他并没有等到麦克阿瑟的命令。
第8团被志愿军打得束手无策,丢了云山,这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轻敌大意,准备不周,麦克阿瑟被美国国会的议员们疯狂弹劾。
他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挫折,因此对这场战役的印象格外深刻,以至于多年过去仍旧记忆犹新。
1951年4月,由于美军在朝鲜半岛节节败退,作为指挥官,他难辞其咎,被杜鲁门撤职。
仗还没打完,将帅却换了人,这一切使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成了中国人的手下败将,再也没有了昔日的风光。
除了麦克阿瑟之外,更多美国人乃至西方改变了对中国军队的看法。
曾担任过美国总统胡佛表示,“联合国军”被中国军人打败,目前全球没有哪支部队足以击退他们。
英国上将法勒·霍利克在朝鲜战场,曾被中国志愿军俘虏。他同德国步兵、志愿军交过手,见过美军、苏军打仗,认为最优秀的还是中国步兵。
能让优越感爆棚的西方政客、将领这般评价,中国军人的作战能力和魄力无须怀疑。
印度开战,自讨苦吃1962年印度向中国宣战,远在美国,亲眼见识过中国军队威力的麦克阿瑟,对印度人此举做出了最中肯的评价。
“印度居然敢和中国开战,这纯属脑子有病的行为,他们是在自讨苦吃!”
曾经的五星上将斩钉截铁地说。
印度敢这么做的原因,他多多少少能猜到几分。
该国最大的底气,无外乎美国和苏联对其共同的支持。
当时国际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当特别的发展阶段,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与中国背道而驰。
这一前所未有的政治现象,催促着印度抓住机会,利用大国助力,践踏中国领土,扩张自己的势力。
但印度政府的如意算盘,完全没有打到点子上。
因为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不可能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
从五十年代开始,美国向印度提供了几千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几十万吨粮食,以及一些技术上的帮助。
这让尼赫鲁政府以为美国会一直援助印度,不会对印方“见死不救”,所以才敢挑衅中方。
实际上,美国人不满意他们在排华上的表现,肯定不会大力援助印度。
比如1953年3月,印度开口向美国要六七亿的经济支援,美方最终只支付了9500万美元,和价值1.9亿美元的粮食贷款。
印度似乎没有看清这一点,直到与解放军交火之后,才有了一定的认识。
1962年10月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后,美方一边告诉印度会加大军援力度,以鼓动印方“坚持坚持”,一边迟迟不兑现诺言。
期间,尼赫鲁曾求助美国,美方视而不见。
眼看战局对印方不利,11月19日他再次请求美国提供战斗机等大规模援助,帮印军“抵抗”解放军,同样没有得到正面答复。
美国的要求是可以提供军援,但有“附加条件”。往往这些条件是尼赫鲁无法接受的,如此一来,双方达不成一致。
美国连军援都不愿意提供,更别说直接派兵参战了。
经过朝鲜战争的惨败,他们不敢期待遥不可及的胜利,更不敢重蹈十几年前的覆辙。
和解放军交火会有什么结果,1953年的停火协议已经告诉了美国政府答案。
美国军方的打算,没有人比过去的陆军总指挥麦克阿瑟更清楚。
而苏联的态度,同美国差不多,不会在印度身上投入太多。
况且,印度一旦成功蚕食中国,马上就会对苏联造成威胁,苏方不会养虎为患。
因此,印度所谓的底气,只不过是海市蜃楼、梦幻泡影罢了,当真正打起来的时候,统统消失不见。
印度敢向中国下战书,还有一个原因是认为印军打仗比解放军厉害。
不过谁的战斗力更强,不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在战场上才能见分晓。
见好就收,大局为重从中印两军实力、两个超级大国对印度的态度出发,麦克阿瑟说尼赫鲁向中方开火是不明智的,其评价很诚恳。
而事情的发展,也的确如此。
斗志昂扬的印度军人刚和解放军打上照面,很快就偃旗息鼓。
在他们心中,恐怕印度政府成了最大的骗子。
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前,印度政府制造了很多谎言,鼓吹己方的战斗力。
印军相信了政客们的说辞,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望风而逃。
听到解放军的冲锋号声音,他们下意识的颤抖。
这场战争的结果,其实从开战之初就已经注定。
仅仅用了一个月,解放军速战速决,让印度见识了何为大国力量。
我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选择见好就收。不把战局扩大,不让事态升级,这一向是中国的处事原则。
在“冷战”升级的全球背景之下,中国需要站稳脚跟,守好立场,维持形象。不让防御反击变成单向入侵,否则中国的国际处境更加艰难。
另外,拉长战线,深入印度腹地,对我军十分不利。
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等领导人做出鸣金收兵的决定,最符合当下的国情。
对于解放军战士来说,能不打仗则不打仗。
战争意味着灾难,是平民百姓的灾难。他们不害怕流血牺牲,但害怕无辜百姓受到战火牵连。
一位参加过中印战争的老兵说,西山口战役是他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场战斗。
战火燃起之前,他看到几个在附近居住的老百姓拖着行李,佝偻着身子,漫无目的地朝前方走着。
看得出来,因为战争,他们被迫远离家园,去往不具名的地方。
这群人的年纪不小了,若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地方,应当可以安享晚年,而不是经历现在这样的苦楚。
毫无疑问,中国军人痛恨贪婪的印度政府。印度的失败,更是尼赫鲁等人咎由自取。
如同麦克阿瑟所说的那样,印度政府愚蠢才会这么做,不但没有实现阴谋,反而让自己在国际上丢了面子,把国民推向了深渊。
及时收手,是我国基于人道主义而对印度民众做出的保护。
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国有过类似的决策。
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东方古国的魅力,便这样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
不管是上世纪还是今天,中国从不想与任何一个国家交火。
不过若有谁来侵犯主权、危害中方的国防安全,解放军会一如既往地不惧任何国家的部队,坚决守卫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