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7日,广州最长寿的老人李春去世,享年113岁。
老人生于1896年,见证过中国最艰难的那个年代,老人的一生既平凡也不平凡,平凡的是老人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不平凡的是,在那个艰难的年代,老人独自拉扯这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大成人。
而老人最小的儿子名叫谢非。
图|1987年谢非与母亲李春多数人今天听到这个名字,恐怕都会一头雾水,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谢非曾任广东省委书记,为广东的经济腾飞做出过卓越贡献,遗憾的是在1999年,谢非被确诊为白血病,不幸撒手人寰。
1999年时,谢非的母亲李春已经103岁,为母亲的健康着想,他特意嘱咐身边的人:
“不要把我去世的消息告诉我母亲。”
从1999年到2009年,周围的人都瞒着李春老人,不把实情告诉她,到后来,谢非的夫人也去世以后,身边的人仍然瞒着她。
李春老人也纳闷,时不时的还念叨:
“谢非不回来就罢了,怎么他媳妇儿也不回来?”
老人这句话一直念叨到去世,或许在晚年,她也明白了真相……
一1896年农历三月初七,李春老人出生于广东陆丰陆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在那个旧社会,几乎所有的人家生活都很艰苦,李春老人也不例外,按照时人普遍的生活来看,李春的一生不外乎就是贫苦、辛劳一生,嫁人、生子,然后在某年某月,突然撒手人寰。
不过很不幸,李春的丈夫后来也是因病早逝,因此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倒她一个人身上,但即便如此,老人并没有对生活屈服,而是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把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养大成人,更为难得的是,在那个贫苦的岁月里,老人还坚持把几个子女全部都送去读书。
图|1952年,谢非任土改队队长时摄谢非是李春最小的儿子,父亲去世时,他才四岁。
谢非兄弟几个一直到成年以后还都记得,那时家里很穷,甚至连米都没得吃,母亲辛苦给人赶牛种田,每天吃的也不过就是萝卜干加水,而他给孩子们吃的则是水煮地瓜渣,这应该是那个贫穷岁月,李春老人能给孩子们吃的最好的食物。
李春虽然把所有孩子都送去了读书,但自己却几乎不认字,但她常常教育孩子们做人的道理,闲暇的时候,她就把自己唯一认得的一个“人”字写在地上,并跟孩子们说:
“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字,永远地为人民服务。”
据谢非的哥哥谢振文回忆:
“母亲不会跟孩子们讲大道理,她总是身体力行。有客人来吃饭,她让客人先吃饱,再给孩子们吃。“她常说,再穷,也不能在别人面前丢脸。”
也就是在母亲的教育下,谢非逐渐的长大成人。
在母亲的教育下,谢非读了整整9年书,在那个贫苦的岁月下,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1947年,谢非跑回家告诉母亲:
“我要出去打工。”
一直到后来,谢非回家探望母亲,他才对母亲说了实话:
“我是参加革命去了。”
图|谢非对于一个贫苦家庭出身的、几乎不识字的老人而言,“革命”两个字究竟如何写恐怕也不知道,但李春却很支持儿子的决定。
谢非参加革命后,也曾几次遇险,那时他在老家陆丰从事民运工作,在乡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积极动员青年参加解放军,然而也几次遭到了国民党军追捕,但他凭借着一股机灵劲儿,几次脱险。
1949年7月,谢非加入中国共产党。
纵观谢非任职经历不难看出,他一辈子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广东,从在老家陆丰县任民运宣传员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东省委书记,可以说是见证了广东的发展。
也因为在基层任职多年,谢非对于广大群众的诉求,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从这天开始,谢非走上了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的道路。
1960年,28岁的谢非已经担任了广东陆丰县县委书记。
也因为他的工作作风稳健、朴实。谢非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
1983年,谢非任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省委秘书长。
1986年至1988年,谢非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兼广州市委书记
图|谢非故居据熟悉的人称,谢非在广州工作多年,总是利用一切时间,深入一线考察调研,而且也不会事先打招呼,经常是说下去就下去,一呆就是十天半个月,与当地基层干部深入交谈,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
1991年,谢非正式出任广东省委书记。
二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国家的重心彻底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伴随着改革不断推进中,新旧两种经济体制的摩擦之下,出现种种问题,这其中积累的不健康因素也逐渐增多。
1988年,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施行三年的“整顿治理”,也因为改革开放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遭遇诸多困扰,加上到九十年代初,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带来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首当其冲,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谢非也对此忧心忡忡。
1992年1月2日,谢非接到了一封来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来的绝密电报,上面只有短短的一行字:
“小平同志要到南方休养,请做好安全接待工作。”
谢非立马意识到,邓小平同志要来广东,目的绝不可能仅仅只是休息,记得很清楚,邓小平上次来视察经济特区还是1984年。
图|1992年1月,谢非(左二)等人在深圳接待邓小平从1979年7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施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并且还决定,在深圳、汕头、珠海、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在政策扶持下,经济特区的建设一日千里的飞进中,可是却也引来不少争议,以至于遇到了不少困难。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仲夷,曾被人戏称为“遇到绿灯抢着走,遇到黄灯快步走,遇到红灯绕着走”,因为过于灵活而被人认为不适合在这个岗位上,当时人们普遍认为:
“应该换一个像钉子一样钉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干部。”
不过,因为有胡耀邦等一大批老同志支持,加上确实没有这样一个特殊人选才作罢。
总而言之,在一个时期内,特区的空气显得相当沉闷。
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建设一直很关注,他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里,大胆地试,看结果。
1984年1月,邓小平启程南巡,并前往深圳视察,这一次他看清楚了一切。2月24日,邓小平返回北京,在景山后街的家中,对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说了一句话:
“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谢非心里很清楚,时隔8年过去,在中国国民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重困境的前提下,邓小平第二次南巡,目的绝不仅仅是要视察改革开放后各地经济建设的成就,并对接下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战略部署。
这无疑对广东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谢非接到中央电文后,马上将时任省委副秘书长的陈开枝叫来,尽快完善一个完整的方案,当然,在视察路线的规划上,谢非也有一个打算。
图|1992年1月,谢非聆听邓小平南方谈话1月3日,“邓办”先遣组的三名工作人员抵达广州,就邓小平南巡事宜做安排,他们对陈开枝提出的要求是:
“小平同志是来休息的,你们既要让他看看广东改革的成就,又不能使他过于劳累。”
按照“先遣组”的提案,沿途的路线是首先到深圳,然后乘船过零丁洋到珠海,接着到上海,也就是说在广东只停留两个地方,但按照谢非的要求,他希望邓小平能顺路去一去顺德、中山,这两个地方是谢非在广东期间,自主启动的改革的两个典型。
方案上报后,“邓办”主任王瑞林同志等人确定采用这个路线方案。
1月17日(农历腊月十三),邓小平的专列缓缓驶入深圳火车站,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市长郑良玉等领导干部亲自到了火车站迎接。
事实也果如谢非所预料,从邓小平到深圳那天开始,一直到1月29日晚前往上海,邓小平做了许多方面的重要讲话,合计有6个部分,上万字,围绕的一个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并鼓励大胆探索,加快改革开放的脚步,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等。
在从蛇口乘快艇到珠海的路上,谢非抓紧时间介绍了广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今后发展的思路。邓小平听了以后十分肯定广东在改革开放中经济建设的成就,并鼓励广东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龙头作用。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告诉谢非: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们已经穷了多少年,现在就是要加快发展,搞跳跃式发展,你们广东经济发展能搞多快就搞多快,不要听什么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那一套。”
邓小平离开广东后的第三天,谢非在珠海宾馆向厅局级以上干部传达邓小平讲话的指示,整整三个小时,在场众人无不欢欣鼓舞,要知道谢非在这年已经年过六旬,但在传达邓小平讲话精神时,却少见的露出少年人特有的精神:
“小平同志南巡将对广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开足马力,不负小平。”
作为广东省选定的自主改革的典范,顺德被寄予厚望,可是当时顺德的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带来很大问题,谢非当时考虑到顺德的问题不是一家的问题,将来全国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就会影响全国。
谢非后来在顺德大胆的进行尝试,为了能减小阻力,谢非一开始要求“不宣传,不推广”,可即便如此,一些大胆的尝试还是引起了人们注意,甚至还有不少人写信向中央反映这一情况。
一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当年11月,《人民日报》上连续发表三篇文章,肯定了顺德改革,有关争论才彻底落下了帷幕。
在关键时候顶着巨大的压力,积极推动改革,无疑为改革开放的推动奠定了基础,广东省的经济因此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当年,邓小平南巡到广东时,广东一省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元,距离亚洲“四小龙”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在谢非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便有跨越式的进步。到2007年人均GDP已达到了4080美元,达到了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广东的经济总量连续19年稳居全国首位,并在1998年超过新加坡,2003年超过香港、2007年超过台湾。
1998年3月,谢非调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遗憾的是,就在广东省经济迅速飞跃的同时,谢非却病了。
三1999年1月,谢非突感身体不适,连续吃了几天药不见好转的情形下,被送到医院,结果被确诊为白血病。
尽管有医生拼尽全力救治,但谢非的病情还是不断的在恶化,也就是在临终之前,谢非感慨的说了一句:
“我一生中最大的安慰就是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嘱托。”
考虑到母亲已经103岁,谢非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亲朋好友,不要把他去世的消息告诉母亲,这也是谢非提出的唯一请求。
1999年10月,谢非强撑病体,出席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五十周年庆祝活动。之后返回老家,平静的渡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
1999年10月27日,谢非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去世,享年67岁。
值得一提的是,谢非带领广东人民走上富裕之路,但他的日常生活却很简单,据谢非的堂弟谢富财称:
“谢非在生活上非常简朴。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家中一点装饰都没有,饭桌是一张老旧的大理石桌,凳子是乡下才能见到的长条凳,估计是他从陆丰带到广州的。”
谢非逝世后,并没有为家里留下多少家产,家里的开支全靠妻子彭玉贞一个人支持,日子变得非常艰难。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在北京接见谢非的家属,这才了解到他们家的实际情况。
“谢非同志身处前沿,却一尘不染,很是难得。”
江泽民亲自批示给广东省委:
“对谢非同志的家属予以特殊照顾,严格保障好他们一家人的生活。”
为了贯彻谢非同志的临终嘱托,所有的亲朋好友连同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领导机关,都把谢非已经逝世的消息,瞒着已经103岁的李春老人。
不过想要瞒住这个善意的谎言,其实是很困难的。
从1960年,谢非调广州工作后,母亲李春就同谢非一家生活在一起,尽管生活上简朴,但老人各方面身体却一直很好,在大家的呵护下,李春老人很快就活过了百岁高龄。
据李春的二儿子、谢非的哥哥谢振文称,母亲最后一次贺寿是在1998年,当时已经在北京工作的谢非还特意回来给老人贺寿,没想到时隔一年,谢非已经撒手人寰。
图|1993年谢非视察南国书香节李春晚年很爱看电视,并在电视上寻找儿子的身影。
谢非去世以后,李春老人常问的一句话是:
“阿香怎么不回广州了?”
“阿香”是谢非的小名。
每当这个时候,家里的人亦或是工作人员就只能解释:
“他在北京工作很忙,不方便回来。”
在后来许多年时间里,曾在谢非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会上门探望,并带来各种礼物,并告诉老人:
“这是谢非叔叔托付的。”
一开始还老人还很相信,但后来这句话便不管用了。
谢家人没有办法,只好又编一些话瞒着老人:
“谢非生病里,在北京没办法坐飞机。”
老人后来又相信的,但随着许多年过去,老人又开始怀疑起来:
“什么病治起来要十年?”
特别是谢非的夫人彭玉贞也去世以后,这个谎话其实就已经瞒不住了。
据谢家人猜测,老人在去世时应该已经知道了这个秘密。
可让人动容的是,李春老人自始至终也没有问过他们,只是下意识的自言自语:
“老人最近常说,为什么(谢非)夫妻多年都没有回来?什么病十年都没治好?”
老人晚年很思念小儿子,一想念起来,就连饭也不想吃……
2009年3月17日,李春老人走完了这一生,享年11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