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季?近百万求职者:「想哭,但我真的够努力了」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2-01 04:43:41

「今年是历史上就业最难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最容易的一年。」

这句话似乎每年都能用得上。

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同时还有超过1400万高中生报名高考。

两个数据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虽然毕业人数多,但从2024年大学生就业率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显示:

「在应届毕业生中,仅有55.5%已获得offer。」

「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33%,比2023年降了17%。」

就业率低是现象,比分析原因更重要的是看发展、看方向。

未来什么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哪些专业就业更为稳定?

在就业难的现状下,我们应该如何做?

本篇文章我们从2023届近500万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入手,来看看就业的相关情况。

高端装备制造业就业全面领先,计算机类专业遭遇挑战

从去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装备制造业、能源和基建三大领域依然领跑。

传统工学类专业,尤其是能动类和电气类继续保持在前两位。

(2021~2023届本科主要专业类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单位%))

这两个专业可谓是既经典又前沿,它们在遭遇人工智能这股热潮后,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与电力的支持。

举例来说,能动大类中的工程热物理学科,其作用不仅限于为手机、空调和卫星芯片提供散热解决方案,连AI数据中心的散热也离不开它。

至于制造业,其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趋势,为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新的就业道路。

因此,机械大类的就业排名已跃升至第四位,且其收入增长更是位居榜首。

我们再细化到专业上,就业排名前50的专业里,机械类就有7个落实到就业行业里,类似电子电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这类高端装制造领域,他们的薪资水平也相当可观。

2023届电子电气设备毕业生的月收入是7153,反超信息技术位列第一,交通运输设备的月收入持续增长,位列第三。

同时,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这两类制造业的薪资涨幅也拿下前两名,其中交通运输设备涨幅150%,显然得益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

2021—2023届本科生毕业五年后在主要行业类的月收入(单位:元)

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就业市场的稳定性和质量方面均表现出色,然而并非所有工学类专业都能享受如此抢手的待遇。

具体而言,有两个工学类专业的就业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建筑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受房地产行业影响,呈现出缓慢下滑的趋势。

而计算机类专业则更为显著,其就业情况已滑落至倒数位置。

这一现象的原因相对简单,即市场供过于求。

根据阳光高考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986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其中非重点院校的扩招幅度尤其大,毕竟这类院校只有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才能在招生时和热门院校打擂台。

2022年计算机类的毕业人数为397273,但整个工学类毕业人数是1565928,占到整个工科的4分之1,是2019年的1.6倍。而2022年计算机类的在读人数有177万,位列工科第一。

和定向放水相对的是教学质量跟不上上市场需求饱和以及薪资涨幅下降,计算机类毕业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满足度要低于本科平均水平。

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饱和以及薪资涨幅下降,使得计算机类毕业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满足度低于本科平均水平。

就目前来看,计算机类毕业生不仅求职难度增加,就业质量也有所下滑。

但从绝对收入数值和长期发展来看,计算机类专业仍然不能小觑。

毕业后半年、三年、五年的月收入持续领先计算机行业,其绝对数值的稳定来自经济发展的要求。

上世纪美国出现过类似的现象,被称为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SBTC)。

这一概念主要用来解释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简单来说就是高技能人才更受欢迎。

但前提是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得完成对接,如果二者衔接不好,就会出现人才供给越来越多,市场需求越来越小的状态。

总体上,拥有30个专业类目的工科大类依旧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国际局势影响。

随着美国大选结果出炉,特朗普的贸易保守主义主张有可能继续增加制造业出口的运营成本。

就未来四年来说,国内高端制造业势必会更依赖国产替代,而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和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需要更多掌握高端技术和经验丰富的人才。

因此,SBTC效应还会继续,中高端技术行业的技能溢价也会进一步提升。

文科生的逆袭:在AI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聊完了工科专业,我们再来看看每次就业数据中的隐形人群——文科生。

文科类就业落实率在平均线以上的只有五个专业类,分别是旅游管理类、电子商务类、教育学类、社会学类、历史学类。

除了吸纳就业最多的电子商务和教育行业,文科专业的就业分散程度很高,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和钱打交道、和人打交道、和内容打交道。

财务、人事行政三类职业在文科专业就业中占比较大。

文科专业人才所在职业TOP10

虽然文科专业的就业行业多元,但服务类岗位确实占比很高。在毕业起始薪资、三年薪资、五年薪资的榜单中,除了市场适应性强的经管类专业,其他文科类专业排名倒数。

2018、2020、2023届各学科门类本科生毕业后月收入(单位:元)

文科服务业就业难的情况,从数据上看确实比我们想象中要惨淡。

不过,也有反转的一面,那就是就业满意度。

2023年届毕业半年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法学和医学,均为80%。这不难理解因为这两个领域的专业性很强,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从长期来看,毕业后五年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三甲都是文科专业,细化到专业上,文学和教育学的就业满意度高达85%。

这说明文科专业在长期职业生涯中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成就和满足感。

一份工作是否能让人持续产生快乐,也是很重要的考量标准。

然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未来还有一个重大挑战,那就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从各个榜单总结来看,AI崛起后,AI替代率首当其冲的似乎都是文科类专业,笔译、剧作家、会计无一幸免。

深入探究这些行业的特性,我们会发现它们大多是高成长性慢思考的工作。

也就是说,一个工作越是调用了人类引以为豪的思考能力,就越有可能被AI替代。

反倒是那些不太需要高学历、工资没那么高的蓝领职业,AI替代率要更低。

所以,替代率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文科、理科、工科这些门类,而是取决于一种能力甚至一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类毕业生要如何应对未来的AI时代呢?

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互联网每杀死一个职位就会制造2.6个新职位。

在人工智能这个新技术领域同样适用,目前大模型热潮散去,AI应用落地迫在眉睫,让高层次的人才参与AI发展进程才是大趋势。

一方面,拥有金融、教育、法学这类背景的文科毕业生,可以更好地给垂类大模型提供专业支持;

另一方面,独属于人的创作和共情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文科生的优势所在。

从灵活就业看就业市场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除了不同专业的冷暖自知之外,当前的就业环境还有一大特征,那就是灵活就业热度上升。

2022届灵活就业的热度为4.7%,2023届热度为5.1%,比去年有所上升。

从院校类型来看,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更高。

市场上灵活用工覆盖的领域涉及各行各业,其中制造业和餐饮业是大头。

灵活就业的尽头似乎是进厂打工和外卖骑手,这也决定了采用灵活用工的绝大多数还是平台型企业,包括传统零工招募平台和互联网平台,

同时这些平台也是吸纳最多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有直播和自媒体、占大头的文体娱,还有依托数字技术的新零售。

灵活就业的热度提升和灵活经济的火热是一体两面。

除了中国以外,美国、欧洲和以终身雇佣为代表的日本零工经济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张。

尤其在2019年之后,采用三叶草组织模式的企业越来越多,简单来说就是核心员工、外包员工、兼职人员三分的组织架构。

这种模式不仅能实现降本增效,还能应对周期性的业务需求。

但对于求职群体来说,兼职和自由职业工作虽然灵活度高,但代价也不小,

薪资待遇、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以及未来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幸福感都不太高。

而灵活就业中还有一大类——自主创业是个例外。

在数据中的表现跟网上流传的梗完全相反,2023届选择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甚至要高于本科的平均水平。

不过,2018届毕业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本科生,大多数在毕业五年后就选择放弃了,只有31%的人还在坚持。

这说明创业可以,但别太着急,一毕业就干风险较大,认清自身能力和选对赛道仍然很重要。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些,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口中令人绝望的专业最终也可能有不错的满意度和幸福度。

每个领域的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一支深耕行业的高层次人才,面对的风险都会相对小一些,当然只是相对而言。

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有些难也许就不是那么难了。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无论是工科专业、文科专业还是选择灵活就业的人,

都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就业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最后想告诉大家,目前的形势下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盲从,要关注并珍视真实的自我。

就像罗振宇说的,

我们应当具备从日常琐事中发掘价值的能力,能够自主设定并探讨个人话题,更需在平凡如花草树木及解决眼前难题的过程中寻找到乐趣。

我们生活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首要之务是学会不被宏观层面的因素所左右,

否则,你的情绪将如同风雨中的浮萍,难以安定。

其实,世间本无事,许多烦恼皆源于个人的自寻烦恼。

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每个人仍需面对自己的就业问题,

该找工作的还是得找工作,关键是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文本来源 @36氪 的视频内容

-END-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