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挪威人毁约坑钱,20亿债务压垮中国船厂,如今下场惨淡!

梦里花落情如纸 2024-12-03 15:12:00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 |追梦人

编辑 |追梦人

●— 前言 —●

“大国重器”、“世界工厂”,这些标签曾经是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造船业的荣耀象征。

从改革开放的蹒跚起步,到如今跻身全球造船强国之列,中国造船业的崛起之路,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然而,想要跻身于国际舞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诸多复杂情况和潜在风险。

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挑战,其中最棘手的莫过于跨国合作中的风险管控。

即使是像“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这样的中国造船业佼佼者,也不例外!

10年之前,它与挪威Seadrill公司之间那笔高达130亿人民币的订单,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遭受“背刺”的中方,又将如何“绝地反击”?

●— 130亿订单竟成“甜蜜陷阱” —●

时间回溯到2013年,彼时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造船经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声名鹊起。

就在这时,来自挪威的Seadrill公司抛出了一个诱人的橄榄枝:一份总价值130亿人民币的巨额订单,用于建造8座海上钻井平台。

对于大船重工来说,这不仅是一笔生意,更是提升国际知名度、展示中国制造业实力的好机会,在当时看来,这确实是一场双赢的合作!

但是,这份看似甜蜜的订单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Seadrill公司仅拿出订单总价的一成作为项目定金,通常情况至少是要拿出少则三成甚至是五成才可以,这一不起眼的小细节,或将引发大麻烦,埋下财务隐患。

海上钻井项目前期基本上都是砸钱的,而对方给付的定金额度,压根连成本都保不住!

这种情况下,大船重工不得不先自掏腰包维持项目进程,这种做法很难持久,一旦有点意外,资金链就可能断了。

Seadrill公司要求将双方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交到挪威仲裁机构裁定。

鄙视的大船重工从始至终都未发出一条纠纷疑问,或许是思想层面过于信任对方,亦或是对国际仲裁规则的认识不足。这一条款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键是仲裁地点设在挪威,这无疑给了Seadrill公司提供了绝大的地盘优势,也为之后大船重工在法律层面上的被动埋下了伏笔。

只是在当时,这些风险信号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有人都在憧憬着合作的美好前景,却忽略了其本身潜藏的危机。

●— 信任崩塌 Seadrill毁约 —●

五年时间转瞬即逝,大船重工的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一线,钻井平台的建造项目也进展过半。

可就在此时,Seadrill公司却突然宣布取消6座平台的订单,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大船重工措手不及,这一声令下,如同当头一棒,将之前的努力和付出击碎。

反观Seadrill公司给出的理由是“经济形势变化”,但这个解释显得苍白无力,短时间难以令人信服。

明明在项目刚开始之际,Seadrill公司几乎没有发出重要警示,谁料中途来了一个突然撤出,这种不讲情面的做法,不禁让人怀疑他们的真实意图。

不得不说,Seadrill当年的毁约行为,给大船重工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丢了大单,收入大幅缩水,加之,这些平台都是特制的,根本没法转手卖给别人。

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Seadrill不仅当即撤销了项目,还连同当初支付的定金一同索回,甚至还变本加厉地让我方为高昂利息买单!

这种落井下石的行为,直接将大船重工推向了绝境,一时间,19亿人民币的巨额负债,如同大山一般压在大船重工的身上,资金链濒临断裂,企业的正常运营难以为继。

●— 政府介入 破产重组 —●

不管何时,欠下19亿巨债,对于企业而言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就连大船重工也不例外。

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真正的“救世主”政府来了,时至2019年初,在多个部门的鼎力相助之下,大船重工的“破产重整”计划正式拉开了帷幕。

也正是政府的介入,为这艘即将沉没的巨轮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么,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之下,大船重工能否逆风翻盘?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大连市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一个“债转股计划”,要把大部分的普通债权变成企业股权,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大船重工的现金流压力,为企业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另外,公司与中国信保达成了赔偿协议,获得了17.5亿元的理赔款,这笔资金不仅帮企业缓解了债务问题,还为后续的重组和运营提供了重要支持。

最后,政府成立了 “国海海工资产整合平台”,专门处理大船重工的闲置钻井平台,这个平台主要负责把这些没用的资产盘活,让它们重新发挥作用,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收益。

得益于政府的注入,大船重工项目组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这一阶段,企业不仅维持着正常运营,而且还成功交付了两座自升式平台和两条全球首制的乙烷运输船。

这些项目的完成,不仅稳定了军心,也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大船重工并没有倒下,依然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在重组期间,企业还获得了一批新订单,总金额高达20亿元人民币,这给企业复苏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帮助稳定了员工队伍,确保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大船重工的破产重组,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危机管理,更是一次政府与企业合力化解风险的典范。

它表明,即使面对巨大的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有效的策略,中国企业依然能够渡过难关,并且重获新生。

●— 深层剖析 发人深省 —●

反观大连船舶重工的遭遇,并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残酷的商业博弈。

时至2018年,全球油价变幻莫测,能源行业遭遇不少难题,中美关系愈发变冷,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捉摸不定。

在这种情况下,挪威Seadrill公司的违约行为无疑是“微妙”的存在,它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商业决策,而或多或少掺杂着地缘政治的影响。

要知道在那时候,中美贸易争端越来越激烈,国际形势也变得复杂多变,而挪威作为美国的盟友,承受着来自美国巨大的政治压力。

Seadrill公司选择在这个敏感时刻取消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订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地缘政治的因素。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Seadrill公司受到了美国政府的直接指示,但其行为背后的政治考量不容忽视。

这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国际合作中,政治风险往往是最大的隐患,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预案。

除了国际环境的影响外,大船重工自身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疏忽。

在与Seadrill公司签订合同时,大船重工并未充分重视条款细节,尤其是将纠纷仲裁机构设定为挪威的条款,正是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安排,最终成为了Seadrill公司手中的利器。

在挪威仲裁机构的主场优势下,大船重工的申诉几乎没有胜算,这暴露出中国企业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法律意识的薄弱。

Seadrill母公司及其相关子公司的商业策略,也应该时刻防范。

其掌控者约翰·弗雷德里克森及其关联公司,多次在跨国合作中采取类似“钝刀割肉”策略,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把戏呢?

先以高价订单吸引合作伙伴,然后利用合同漏洞或外部环境变化单方面毁约,再以低价收购对方的资产,从中牟取暴利。

这种聪明的商业策略,让合作伙伴很难防范,也反映了国际商业竞争的激烈。

如今,曾背刺的中方的“Seadrill”公司,遇到了不少困境,而商业伦理问题也是其中之一。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正直和透明?这对Seadrill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要想在行业里站稳脚跟,处理好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Seadrill公司当年略施小计之后,其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在与大船重工签订合同后不久,Seadrill就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并在2017年宣布进入债务重组谈判!

直至2018年底,Seadrill完成了重组,但这并未使其摆脱困境,而在全球深水钻井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Seadrill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盈利能力下降。

Seadrill对大船重工的毁约行为,虽然使其在短期内减少了债务负担,但却严重损害了其自身的信誉,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那么,从商业伦理的角度来看,Seadrill的行为无疑是备受谴责的。

其利用合同漏洞和信息不对称,对合作伙伴进行欺诈和压榨,严重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这种缺乏商业道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合作伙伴的利益,也破坏了国际商业秩序,最终损害的是自身的长期发展。

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虽然短期内可能赚到一些钱,但最终还是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和信任。

●— 结语 —●

在经历了这次磨难之后,大船重工浴火重生,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业韧性的体现,也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未来,中国企业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大船重工的经历,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一课。

参考文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2023年2月7日,《撤单后悔了?挪威船王募资千万和大宇造船打官司》

中国水运网:2019年8月22日,《Seadrill撤销大船海工最后2座钻井平台订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19年1月10日,《遭遇撤单 国内造船企业如何应对?》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