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如今医学界里,有一种特殊的职业,人体标本制作师。
这个职业引发大众关注,还是在1996年,当时日本举办了罕见的人体标本展览,展品竟然是逼真的,人体肌理标本和隐秘器官。
一时间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好奇,人体标本展也随后风靡世界各地。
而人体标本制作师这一神秘职业,也被更多人所熟知。
即便如此愿意涉及这个行业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因为制作人体标本的过程,实在是太残酷惊悚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1
人体标本制作是一项极为特殊而艰难的工作,需要制作师拥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对生命的无上敬意。
面对新鲜或已经腐烂的尸体,初学者难免会感到恐惧和反胃,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这种心理障碍终将被克服。
制作人骨标本无疑是最为考验个人意志力的工作环节。
首先需要用特制的骨锯切开头颅,取出里面的脑髓和肌肉组织,如果不够小心,任何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
接下来是剥离腐烂的外层皮肤和肌肉,只留下光溜溜的骨骼,这个过程中,腐臭味道刺鼻得令人作呕,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会情绪崩溃。
剥离完毕后,就是长达数日的水煮过程,火候的把控尤为关键,时间太长骨头就会变脆,时间太短肉类就难以彻底去除。
需要制作师们不断调整温度和时间,精心照料每一具骨骼,水煮结束,最后需将骨骼浸泡在丙酮液中,方能完成制作。
时间一长,工作人员就会被福尔马林的味道笼罩,那股刺鼻的气味无孔不入,沾染在身上久久难以去除,洗手是一种常态,洗澡无疑也成了一种强迫症。
再加上作息时间混乱,一有尸体通知随时待命,可以说是日以继夜地在工作岗位上奋战,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交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其实,用心体会才会发现,这项工作远比表面看上去更加崇高和富有意义。
我们缺乏对死亡的基本认知和敬畏,只是将其视为一种污秽和禁忌,却忽视了死亡与生命同样重要的存在价值。
从生物学角度看,尸体腐败实际上是一系列自然降解的结果,身体内的细菌和酶在死后开始蓬勃增长,分泌出各种破坏性物质,逐步腐蚀血液、细胞和组织。
2
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加速或延缓腐败,因此,人体标本制作必须尽快启动,防止过度腐烂。
首先需要对尸体进行全面登记和清理消毒,登记信息通常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死因等基本情况,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清理消毒则是为了去除体表的污垢,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带入额外的污染物,一些严重腐烂的尸体还需要先进行预防腐处理,避免工作中腐败加剧。
然后再针对腐烂程度选择不同的防腐方法:简单的可采用乙醇或甲醛等化学品直接注射防腐;严重腐烂的则需要从主动脉注入大量防腐液,使其全身浸渍。
注射防腐时需特别小心,操作失误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完成注射后,制作师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让防腐液充分渗透到每一处组织。
防腐结束后,还需要根据需要采取冷冻或浸泡等方式长期保存,对于一些需要保持完整状态的标本,冷冻是最佳选择,而更多时候,会采用浸泡的方式,将标本长期保存在装满防腐液的特殊容器中,这些容器往往十分庞大,给工作场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制作标本的过程异常耗时耗力,需要制作师以极大的耐心和敬意对待每一具遗体。
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不容粗心大意,稍有疏忽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这份职业对从业者的专注力和责任心要求极高。
或许这项工作看上去枯燥乏味,甚至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在从业者心里,它远比其他任何职业都更加光荣与崇高。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技艺,赋予了死亡以新的生命意义。
3
福尔马林的刺鼻气味在医学院里无处不在,宛如一种永久的标记,提醒着每一位进入这里的人,这里正发生着对生命最隆重的致敬。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股气味显得有些压抑、不适,但对于人体标本制作师而言,这却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开端,是一种奇妙的仪式感。
人体标本在医学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复杂精密的人体结构,光凭文字描述是难以领会的,仅仅依靠肉眼很难洞察其中的奥秘。
医学生们需要反复亲临实物标本,用双手触摸、用眼睛凝视,才能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正因如此,各种类型的人体标本应运而生,他们以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奥妙。
塑化标本看似逼真,实则经过千锤百炼的加工处理,制作师们先用特殊的化学试剂将遗体中的水分和脂肪抽干,再注入有色硅胶,最后将整个身体切割成数百块,组装成姿态自然的标本。
断层标本则采用先进的扫描仪和3D打印技术,将人体内部结构完整呈现,局部标本则着重展示肢体或器官的细节,游离标本则可将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分离出来,方便教学使用。
制作每一种标本的过程都异常耗时耗力,需要制作师以极大的敬意和专注对待每一具遗体。
在解剖实验课上,一具具静止的人体标本摆放在医学生面前,从肌肉的走向、骨骼的结构,到内脏器官的形态和分布,这些细节在标本上一览无余。
有的标本保留着逼真的容貌,似乎还能看到遗体主人生前的神态;有的则剥去了躯壳,里里外外暴露无遗。
医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这些标本,用手掌抚摸、用眼睛凝视,仿佛能听到它们正在向自己诉说着生命的故事。
在制作过程中,师傅们小心翼翼地注入特殊的防腐液体,制作出逼真的硅胶模型,用自己的技艺努力保留遗体最自然完美的状态,尽可能延长标本的使用年限。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死不渝的价值,是人性中最伟大、最富有意义的体现。
然而,尽管遗体捐献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数据显示,我国公众对此的意识仍然较为薄弱。
结语
很多人对遗体捐献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恐惧和排斥心理,认为这种做法有亵渎祖先的嫌疑。
其实,这种想法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不仅是对医学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更是一种对生命最隆重的致敬,是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补偿。
参考文献
齐鲁壹点——2017-11-21《人脑、肺脏、胎儿…你见过这些人体标本吗?》
人民资讯——2022-02-07 《“最大胆的科普公众人物”隋鸿锦:让每一件标本都讲述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