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卷’之道|一位汽车供应链企业高层的真实声音

观山车局说 2024-07-02 13:39:08

“催熟的产业是有后遗症的!”

文|智库君

2024上半年的汽车行业,热闹非凡。

先有2024北京车展万人空巷,车企大佬现身展台卷流量;后有2024重庆论坛高朋满座,领头企业登台辩论卷理念。无论是新兴品牌还是传统企业,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巨头,一次次的跌破价格底线,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卷”字当头的市场背后,汽车产业链的真实情况如何?

“价格战带来的直接降价压力和由此带来的介于整车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各种问题,使得‘回款’这个曾经最严重的问题,只能作为当下严重问题之一,就像一个晚期的癌症病人,各种并发症折磨着他,使得原来的癌症好像不那么严重了。”

6月28日,一位汽车供应链企业的高层向智库君透露道。

当下,汽车行业内卷当头,到底对行业的危害是什么?智库君希望将这位汽车供应链高层最真实的声音传递出去,引发行业深思与警醒,找到破‘卷’之道。

以下是来自这位汽车供应链企业高层的真实声音:

去年上海车展结束的时候,我想起了狄更斯说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是因为很多上市新车,各种各样的燃油车、电动车、混动车琳琅满目百花齐放,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好的一件事。另外一面,最坏的时代是说对从业者,不管是OEM(整车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企业,还是汽车经销商,这是一个很卷的时代。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内卷的风暴就要来了,大家都要迎接这个时代,不管你愿意与付。

没想到一年以后的现在,感觉如此明显。汽车行业内的从业者,不论是供应商、还是整车企业,大家都会觉得很累。作为供应商,此刻我们感受到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成本压力,这是前所未有的。

我觉得竞争是正常的,对此我毫不怀疑。但现在的“内卷”不是正常的竞争,它是不可持续的和同质化的,因为卷是通过降低成本、尽可能优化对供应商开支所获得的。

这导致了很多的问题。我曾说过,研发和创新需要持续的投入,如果大家都不盈利不挣钱,怎么投入?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跟整车企业在谈项目的时候,绝大部分情况下整车厂都已经不提新技术,张口第一件事就是——价格能降价多少?

要求降价超过30%

今年的北京车展,我还明显地感觉到,大家都不谈产品和技术,注意力都被流量明星和企业网红带走了。以前在车展上,车企领导们每年都到供应商的展台,而且会待很长时间。在2021年上海车展时,传统车企一个大佬级的人物,甚至一个人先赶到我们的展台,他的同事们都没有跟上他的脚步,一到展台他便说要看新技术。但是,今年他第一次没有出现,我知道今年这些老大们忙着互相串台,博取流量。

此外,现在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参加完北京车展两天以后,我问了我的同事们,“大家看了两天有什么印象。”结果是,要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年的北京车展,所有的同事都认为是“同质化”。在他们看来,这些新能源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看了也没什么印象。

不仅如此,北京车展,对于看产品和技术,企业的老大们就没有像以前那么感兴趣,而到展台的这些采购或者是研发人员问的也都是:“这个价格多少还能降多少。”大家的关注点不再是技术产品怎么创新,有哪些性能更好的东西,哪些可以更好服务于我们的终端客户,而是你还能降多少价。

我们有一家整车厂大客户,也算合资大厂了。因为某大厂频繁降价,对整个汽车行业,不管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车企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我们服务的这家合资大厂,压力大到见面直接跟我们谈能不能降价,说谈可能有些不准确,坦白讲就是问我们能不能降价。不降能价的话,要么就是不付款,要么就是取消我们新项目参与的资格。

在与车厂长期合作过程中,年降5%左右其实是正常的。但这家合资大厂,跟我们谈的不是5%,不是10%,也不是20%,而是超过30%的降幅。不仅是这家公司,当下跨国企业也好,本土企业也好,传统势力也好,造车新势力也好,压力都非常大。

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压价、压成本、压供应商。其实,我们的毛利只有百分之十几,超过30%的降幅,我们只能选择放弃了。当然,我刚才说的数字超过30%,可能也是这个大厂的压力测试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供应商都叫过来进行谈判,压力测试看大家都能做到多少,然后在这里挑选一些能够帮助优化开支的供应商。

谈完以后,这家大厂的人,也表示希望我们理解,毕竟大家都日子不好过。

追求优化开销的新玩法

原来,对于一个项目,一般做法是,大家RFQ(报价请求)然后竞标,比如我们拿到了这个项目,就可以研发、开发、定点然后生产。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车型,从开始到寿命周期结束,如果不是质量或者供货问题,都是应该由我们负责生产的。在欧洲,这种周期甚至包括平台化产品,也就说不仅是一个车型,而是一个平台上面的所有车型都可能由某家供应商,这个量是有保证的。

在保证量的情况下,规模效应能够帮助供应商来降低成本,达到双赢局面。但国内不一样,大部分情况是拿到一个项目后的半年或一年,企业也会引入同样产品的第二家供应商,甚至是他们的内部供应商。尽管如此,两家供应商也是可以理解的,借此保证企业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

但是,国内某个大厂开始了一种新的模式。前面的工作都一样的前提下,该大厂在半年后会把所有供应商重新召集起来进行第二次RFQ。供应商需要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如果不参加RFQ就等同于丢了这个项目,前面的开发费可能收不回成本。

因为现在很多车企很少付开发费用,供应商直接折算到单价里。半年以后倘若不参加RFQ,就相当于丢了这个项目。

如果去参加RFQ,就意味着必须拿到这个项目,我就必须跟着别人出价,甚至比别人更低。因为大厂已经有了自己的内部供应商,即使没有外部供应商来竞标,大不了就让自家供应商来。

另一种情况就是,外部供应商报价,比如单价原来100,内部供应商可以80,你跟不跟?内部供应商已经说了,我已经知道了你的产品是如何生产的,最多我自己建个产线。

当然,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外部供应商能力的确很强,同时内部供应商的确没有这个能力,或者大家都不想参与其中进行半年的RFQ,这两类情况他们会慎重考虑进行RFQ的必要。

此外,我也需要说句公道话,不仅是这个大厂,很多有内部供应商的大厂也这么做,只是他们没有每半年一次RFQ。前者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很擅长看人下菜,尽可能的优化在供应商身上的开支。

这就是国内汽车市场目前非常严肃且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降价,真的是没有市场。上汽大众的ID一降价,销量跟着就上来了。中国这个市场很现实,降价至少还能换回一些市场。

我认为,行业以低价胜出,只看价格和成本是有问题的,它不可持续。

催熟的产业是有后遗症的!

如果要这么卷下去的话,到底结果会是怎么样?仔细想想,别人都出局了,生态就真的好了吗?最终的胜利者,为了恢复这些年的元气,他们还会一直保持最低的价格走下去吗?

我认为,竞争和降价都没有错,这是健康的,也是必须做的。但是,同质化的前提下,内卷在只能靠降价不断的降价来吸引客户。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东西。我如果不卷,我现在就出局了。卷的话,我可能还能维持半年一年才出局。

坦率的讲,我相信大部分汽车供应链上市企业都能理解,失去中国市场是一个不可以忽视或者不能承受的后果。因为上市企业财报每季都要公布,如果中国市场销量下来了,资本市场不会接受。

此外,新企业上市之前,特别是在美股上市或者海外上市,盈利并不是单一指标,还要看市场份额和销量。所以我们只能尽量跟着大家一起卷,这不是一家企业的问题,大家都是痛苦并快乐着。

至于中国市场为何如此之卷、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在健全法治、有法可依的前提下面,推崇市场经济。

政府尽量让市场经济去解决问题,可以尝试取消一些刺激政策,新能源补贴和购置税减免等。例如,国家可以制定能耗排放的标准,让企业自己找技术路线如何达到即可。

不断的补贴刺激,会带动存量市场的出现,但是消费的需求可能差强人意。补贴刺激背后,还要预防一拥而上,一哄而散,最后留下一地鸡毛。催熟的果实是不健康的,要当心拔苗助长的副作用,这是有危害和后遗症的。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但卷不是。卷,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持续。可持续,需要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等手段不断优化成本结构,最终形成的一个三赢的局面。整车厂能够得到利润,供应链体系得到利润,消费者也能得到好处,这样才是健康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