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风暴:美国银行业危机与中美金融博弈(上)
“账户余额怎么变成零了?!”2024年10月初,本该沉浸在秋日暖阳和节日氛围中的美国民众,却被突如其来的银行账户异常吓出一身冷汗。
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华尔街的金领精英到街头的普通民众,都在议论纷纷,人心惶惶。社交媒体上,#银行账户清零#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各种猜测、抱怨、甚至阴谋论甚嚣尘上。
更可怕的是,这并不是美国银行业第一次上演这样的“恐怖片”。仅仅半年前,硅谷银行的轰然倒塌还历历在目,彼时引发的金融海啸似乎还未平息,新的风暴就已悄然来袭。
面对公众的质疑和恐慌,涉事银行纷纷发布声明,将问题归咎于“技术故障”。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样的解释显然缺乏说服力,尤其是在经历过硅谷银行事件后,人们对美国金融系统的信心已经大打折扣。
“技术故障”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事实上,美国银行业的“技术故障”,不过是冰山一角,其根源在于更深层次的经济困境和政策失误。2023年以来,为了控制高企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大幅加息的措施,联邦基金利率不断上升,希望通过减缓经济增速来抑制物价上涨。
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休克疗法”效果并不理想,反而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业。激进加息导致存款外流,银行流动性吃紧,为了应对危机,不少银行被迫低价抛售资产,进一步加剧了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
与此同时,利率风险也随着加息而不断累积,一旦利率出现反转,银行将面临巨大的资产减值损失,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更让人担心的是,美国的经济数据也开始不太正常了。
一方面,通货膨胀率依然居高不下,民众的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消费意愿低迷;另一方面,就业数据却异常强劲,失业率降至历史低位,劳动力市场似乎一片火热。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怪异现象,让经济学家们也感到困惑不解,传统的经济理论似乎难以解释当前的美国经济。
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向来以“价值投资”著称的“股神”巴菲特也坐不住了。2024年10月,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大幅减持了美国银行的股票,这一举动被市场解读为“股神”对美国银行业失去信心的信号。巴菲特的举动确实给市场提了个醒。
华尔街的精英们开始重新审视美联储的政策走向,原本普遍预期美联储将继续降息,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这种判断,甚至有人大胆预测,美联储可能会重新考虑加息。事实上,美联储的决策已经不再仅仅影响美国本土,而是对全球经济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让美联储的政策影响越来越大。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美联储的政策转向尤为重要。如果美联储重启加息,可能会导致资本回流美国,给新兴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引发货币贬值、资本外逃等一系列问题。
全球市场都在盯着美联储的政策动向,同时,一场无声的金融较量也在悄悄进行。2024年9月,华尔街的大佬们跃跃欲试,准备在中国市场大赚一笔。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纷纷唱衰中国经济,发布各种看空报告,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大幅放缓,试图通过制造恐慌情绪,压低中国资产价格,然后伺机抄底。
这些负面言论就像病毒一样,迅速在全球金融市场传播开来。最近,关于“中国经济要崩溃”和“中国股市要崩盘”的言论越来越多,导致海外资金纷纷撤离,A股市场也跟着动荡起来。然而,这场精心准备的金融攻击很快就失败了。中国政府没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干等着,而是很快就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果断出手,宣布降息降准,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监管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展现出了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坚定决心,果断出手,动用“国家队”资金入市,对做空势力进行精准打击。
市场估计,这次有8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入市,这对做空的势力是个不小的打击。在国家队的强力干预下,A股市场迅速企稳反弹,那些原本信心满满的国际投行,突然发现自己掉进了自己设下的陷阱。据估算,此次做空中国资产的国际资本损失惨重,总金额高达500亿美元。
这场金融狙击战,以中国完胜告终,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政府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决心和能力,也让那些试图做空中国的国际资本见识到了中国力量的不可小觑。全球金融风暴:美国银行业危机与中美金融博弈(下)
华尔街的失算,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败,更是战略上的误判。他们没想到中国经济这么有韧性和潜力,更没想到中国政府在应对风险和挑战时这么有决心和能力。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存在不少偏见和误解。他们习惯于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来套用中国,却忽视了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关键作用,又让政府更好地支持和保障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应对风险挑战方面,中国政府展现出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和执行力,能够迅速调动资源,采取果断措施,化解风险,稳定局面。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并用人民币来进行跨境交易。“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重要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中国在数字货币方面的探索也领先全球。
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未来将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金融霸权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美元依然是全球主要的储备货币,但它的地位已经开始受到挑战。
美国政府长期依赖美元的主导地位,频繁使用金融制裁,这让国际社会很不满。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以降低美元带来的风险。俄罗斯和伊朗已经开始用自己国家的货币或其他货币来做贸易了,就连沙特这样的美国传统盟友,也在考虑用人民币来结算石油交易。
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兴起,表明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它反映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客观趋势,也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共同愿望。
面对百年难得一见的大变化,美联储的决策者们也感到左右为难。一方面,美国经济数据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过早转向降息可能会导致通胀卷土重来;
另一方面,持续加息又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压力,加剧美国银行业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新的金融危机。
美联储的每个动作,都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如果美联储选择继续加息,可能会在短期内推高美元汇率,吸引全球资本回流美国,但这也会给新兴市场国家带来巨大压力,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反之,如果美联储选择降息,可能会缓解新兴市场的压力,但也会削弱美元的吸引力,加速“去美元化”进程,最终动摇美元的霸权地位。面对复杂的局面,各国央行需要加强沟通和合作,一起应对挑战,确保全球金融稳定。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在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将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贡献中国力量。当然,中国也要准备好应对外面的冲击。
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时代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