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胡适大师推广白话文,我们还说之乎者也吗

网络天马行 2024-02-15 07:28:10

胡适大师推广白话文有功劳,然而他在其他很多地方有争议。很多大师的拥趸见到有人非议大师,就说如果没有胡适现在,你们现在还说之乎者也呢!事实是否如此,大可商榷。

其实白话文不是胡适大师发明的,白话文由来已久。比如《西游记》、《金瓶梅》等名著,都是使用白话文的。然而,在古代白话文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平时的应用文如公文书信等、议论文、散文都使用文言文。如果谁使用白话文,往往被笑为没文化的。不过也万事有例外。比如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之后,把反对他的大臣处死,那些大臣的女眷则罚做妓女。有个大臣的女眷做妓女后怀孕,上报朱棣,他“御批”说:生下男孩将来作为小龟子,女孩则不等长大就培养成淫贼材儿继续卖淫。康熙接到一些无关要紧的折奏,经常批三个字:知道了。这些,都是白得不能再白的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

但无论怎样说,即使到清末民初,应用文使用白话文还是很少见。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后,胡适在美国留学,因博士论文需要,写了一篇《文字改良刍议》并且向《青年杂志》,提出八点建议:

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大师

其实,《文字改良刍议》本身还是像孔夫子的卵蛋—纹皱皱(文绉绉)的,半文半白,读起来还不如《金瓶梅》等白话文小说,然而,他提出的”不避俗字俗语“引起了很大反响。陈独秀趁热打铁,写了《文学革命论》。鲁迅写了《狂人日记》,这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

说来也好笑,白话文长篇小说我国很久以前就有了,但是短篇小说却没有敢写。之前谁敢写白话文短篇小说,会被笑没文化的。

鲁迅先生

从此,才真正奠定白话文的地位。不过即使如此,在整个民国,看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的公文以及当时书信,大多喜欢半文半白。只有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才真正喜欢使用大白话公文。

现在的白话文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包括白话文,还由于推广标点符号、简化字、横排书写印刷,才有今天的文化普及。

首先引入标点符号的是清末的官员斌椿,他去英国考察见到英文报纸有标点符号,搞清楚用途之后引进中国,在清末民初已经开始使用。

繁体字无论是写还是学都非常困难,早已经有有识之士觉察到,清末教育家陆费逵就提出推行简化字。然而那时候一直是乱世,没人编出简化字来,更不要说推广了,一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才实现。

文字由竖排从右到左变成横排从左到右就更晚了,同样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民国时期,很多留洋学者就发现西方的文字横排从左到右阅读起来特别快。然而,这些学者本身都是从小习惯竖排从右到左的,所以即使发现这优点也不怎么致力推广。甚至著名爱国华侨在解放初就建议汉字横排,都得不到响应。

直到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尝试进行横排,大家议论纷纷,有褒有贬,时任科学院院长的著名学者郭沫若写文章力挺横排,横排才慢慢流行起来。

郭沫若和毛主席

不过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比如陈寅恪大师就在那时候明确表示反对,说他的作品要全部竖排使用繁体字出版。直到现在,陈寅恪的作品还是使用繁体字竖排印刷。直到现在,台湾、香港还是使用繁体字竖排为主。

综上所述,胡适大师推广白话文有功劳,但贡献和陈独秀、鲁迅、郭沫若等差不多,不宜过分夸大。

1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