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何封笔?传言江郎才尽,真相揭秘你并不了解的查良镛

程昱聊生 2024-10-09 04:24:44

金庸封笔的原因,一个人需要证明点什么,但是不需要一直证明什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金庸这位报业巨子,武侠小说的巅峰人物,至今还在影响着大众娱乐的他,已经过世快六年了。

时间真快,六年足以淡忘很多东西,但是越早的记忆却越难忘怀,虽然很少出现脑海,一旦被触动,就好比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

实际上,我们内地这帮金庸的读者,应该大部分都是先看到黄日华和翁美玲《射雕英雄传》的连续剧,才慢慢去了解金庸的,而且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买到过金庸的正版武侠小说,整个八九十年代,大家的消费能力多数还是在当时流行的租书店,租书来看,而那些书普遍是盗版。这倒是跟金庸授权大陆发行自己的武侠小说比较迟有关。

好怀念那个不痴迷网络,放不下手机的年代,我们可以在破旧的租书店典,蹲坐半天,慢慢看各种猎奇的内容,虽然也没有什么高大上或者学以致用的东西,甚至这些闲书对自己的学业谈不上帮助,但那是最后可以沉静阅读的年代,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温瑞安等曾经是武侠主流,也有各种言情小说,它们倒是女生阅读居多,对于我们男生,自来都是武侠梦。

人物常常可以带入的感觉真好,虽然根本不是他们,却好像跟着他们走了一遭光怪陆离的武侠世界。

然而梦就是梦,醒了以后,血就冷了,如今只剩下偶尔的怀念和难得找得到当年一起畅聊的伙伴。

其实,金庸小说在内地是先发布文字版,后在电视台播放的,1981年,广东的《武林》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这是金庸武侠小说首次正式进入大陆,虽然该杂志首发印数30万,还多次加印,还是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但是金庸的魅力已经在小众流行。

1984年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香港热播,1985年大陆就开始引进,随后几年开始在大陆各大地方电视台轮番播放,随之掀起了第一波“金庸热”,而金庸的其他影视作品也开始在大陆流行,他的小说文字版本也同步发行。可惜当年金庸没有授权,除了天津文艺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以外,其他都是盗版,要是当年就授权发行,就算有盗版,我估计金庸的收入也堪比少林寺的票房了。

不过啰嗦一句,宝文堂图书馆的盗版金庸系列真的不错,可惜当然如果授权就好了。

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看到所有的金庸武侠小说的时候,他早就已经封闭,而且八九十年代的版本就算他七十年代中后期封笔后花数年时间重新修订的最佳版本,可以说大陆读者跟香港读者不一样,那些从五六十年代读过连载版本的,肯定跟修订版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不过,我对于我来说,后来发现的三联版本我就很认可,再到新世纪金庸的第三次修改,我个人没有看过,网络上看到过他人做的对比,个人觉得有些要更正历史的错漏的可以理解,但是一些过多的琼瑶式的拖沓和西方心理描写就感觉累赘了。

当然,这次修改根本不是严谨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商业考虑,因为这次修订是有一个团队介入,年事已高的金庸,显然不可能像七十年代那样亲力亲为。

金庸写武侠小说一开始就没有想着要成为大师,甚至不是他的爱好,他的理想和抱负远不是一个不入流的小说家。只是当初办报无法延续,为了符合大众审美和嗜好,他不得不去妥协,你看看报社连载版本时期的那些金庸武侠小说,跟后来修订版区别很大,除了错漏不连贯的瑕疵,金庸那个时候要写的放纵的多,香艳、离奇、诡异和各种擦边,金庸也不能免俗。

后来修改就是为了去除糟粕,就是这样,王朔和李敖还瞧不上,一个觉得是四大俗,一个觉得是臭鸡蛋。当然你我普通百姓,还是觉得爽,至少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我们虽然可望不可及,但是我们觉得热血沸腾,那些哀怨缠绵,忠贞不渝的爱情,我们还相信有这样的神仙眷侣。

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大家一地鸡毛的时候,都知道童话里全是骗人的,包括这个成人的童话,然而我们还是更喜欢虽万千人吾往矣的乔峰,厌恶见风使舵,油嘴滑舌的韦小宝,唯一可取的是金庸给了他讲义气。但是又有多少人其实想成为韦小宝和惦记他娶了七个老婆。

最后我们发现,那些豪气干云的大侠,被小丑替代,虽然辛辣讽刺,也让人在《鹿鼎记》里看到金庸对武侠小说已经全盘否定。就像多年后的徐克拍了《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最后却让《刀》把武侠的遮羞布全部扯去。

这也终于明白有人唱“我曾把完整的镜子打碎,夜晚的枕头都是眼泪”的含义。

金庸当年写武侠是为了曲线救国,为了让自己的办报理想可以延续,因为他更关心政治,新闻时政恰恰可以通过报纸去接近。然而,大家对他这个并不了解甚至不感冒,当年也没有几个人讨论他办《明报》的不易,今天更没有人知晓了。

金庸用末流的武侠小说,融入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传统文化精神,未必面面俱到,却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的精髓,对侠文化的升华,更让武侠小说不局限于私人恩怨,快意恩仇那么肤浅,金庸的武林不是古龙的随心所欲,他有规则和框架,看起来是一种窠臼,实际上他更相信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他的秩序。自由也是相对的。

他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让《明报》在香港风云一时,甚至影响波及东南亚和许多华人的地方,跟武侠小说比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大,却无需要再用武侠小说来证明自己,他再写也是历史小说,然而历史是需要当镜子,是会有对照的,还能不能写,写出来是不是符合的,金庸自己比谁心中都有数,所以最好就封笔。

看起来是见好就收,甚至有人说是江郎才尽,其实是他知道,他不需要再证明这个。

而他的读者群体,也不再单纯和朴实,因为我们也不需要这个了,需要更多的是证明自己。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