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珍品之夜拍卖鉴赏(二)

杞棠鉴藏 2024-10-24 09:19:06

吴 宽、周 臣 匏庵雪咏图

作者吴 宽、周 臣

作者生卒1435~1504;明成化~嘉靖间,15-16世纪

形式手卷 水墨、设色纸本

尺寸引首:23×88.5 cm. 9×34 7/8 in. 约1.8平尺 画: 23.3×96 cm. 9 1/8×37 3/4 in. 约2.0平尺 书:23.5×216 cm. 9 1/4×85 in. 约4.6平尺 跋:25×37.5 cm. 9 7/8×14 3/4 in. 约0.8平尺

题 识 周画:东邨周臣写匏翁诗意图。 吴书:适怀起东作此□之便,录似玉汝览之。宽顿首。十一月十六日雪晴时书。 钤 印 周画:舜卿(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周臣》7印,603页) 吴书:原博、古太史氏 引 首 文徵明书:匏庵雪咏。门生文徵明题。 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 签 条 翁同龢(1830-1904)题:吴匏庵雪咏周东村画。戊戌(1898年)五月,王莲生赠。瓶生记。 鉴藏印 罗晓之印、罗启东印、启东、翁万戈鉴赏 后 纸 王懿荣(1845-1900)信札:夫子大人坐下。金焦为吾师乡邦胜境,匏庵、衡山皆吴中先哲,吴、文又一时师生。兹谨以门生旧蓄明人陈白阳画《周康僖金焦行》卷一,周东村画《匏翁雪咏》卷一,敬尘行笈,伏祈筦纳。傥数年后,时事不偶,吾师卓锡破山,门生亦自披剔相从,写经糊口,依然佣书故业。祝国救民兴,为忠爱之忱,在朝在野,先后一也。敬叩颐安。门人懿荣叩上。 阅后付丙。 说 明 1.此卷吴宽咏雪诗,著录于《匏庵家藏集》(二)中。前三段诗文,皆述好友所邀前往展玩字画。文中提到的世贤,是与其同朝为官的李杰,同为苏州人,也是多年至交。 更巧妙的是,吴宽的这几首诗文,不仅采用了苏轼《清虚堂诗》的韵脚,而且以东坡的书风写就。诗中所描述的冒雪前去会友品画的情景又被“院体中一高手”周臣用心成画。 2.吴宽落款提到的上款人“玉汝”,应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陈璚。璚字玉汝,号成斋,与吴宽同时、同里,并同朝为官。他少时与吴宽共砚席,长而屈己师之,是个谦逊好学之人。 3.清代,王懿荣将此卷作为饯行礼送给了亦师亦友的翁同龢。 戊戌变法失败,翁同龢遭免职回籍。王懿荣冒死为其送别,奉上特意挑选的字画两件,并留下字条,约定日后继续跟随老师。两件字画,其一已不知去向,而这卷《匏庵雪咏图》有翁同龢手书签条,作为两人最后一件至为重要的信物,被翁家悉心护持了整整五代。 4. 2008年,“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作为全球最顶级的中国艺术品私人收藏之一,翁氏家藏首次展出,极为轰动。此卷跟随着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先生回国,亦在展览中陈列。古书画鉴定专家傅熹年先生为此次展览作了序言,两度称之为难得的精品佳作,并收录在他的《旅美读画录》(即将出版)中。

文徵明 泼墨山水卷

作者文徵明

作者生卒1470~1559

形式手卷 水墨纸本

尺寸画:31×357 cm. 12 1/4×140 1/2 in. 约10.0平尺 跋:31×129 cm. 12 1/4×50 3/4 in. 约3.6平尺

创作年代嘉靖己亥(1539年)作

题 识 嘉靖己亥七月十日,徵明。 钤 印 文徵明印、衡山(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徵明》13、105印,176、178页) 鉴藏印 本幅:新安江氏珍藏、槎长、□□辉字蕴山号石臞、安定、小琢所藏、小琢、胡小琢藏、胡实君鉴藏印(二次)、胡春华印、遂性草堂胡氏所藏、胡氏小琢藏书画印、小琢、得一轩藏、大千好梦、冠五清赏(二次)、梁知开、春雨楼、惜芬(二次)、慧吾、天景楼珍藏(二次)、玉虹砚斋所藏、慧吾观之、梁慧吾、曾在玉虹砚斋 后纸:春雨楼秘笈、冠五清赏、天景心景、慧吾珍藏 说 明 此卷曾经清嘉道时著名收藏家胡小琢收藏,由李佐贤编入《书画鉴影》中,并跋文于后。近代又经岭南何冠五、梁慧吾以及海上张大千、吴湖帆鉴藏,沈尹默、吴湖帆分书长跋。 1. 胡小琢,名春华,字实君,济南人,官至太守,收藏精闳,以收藏金石书画名于时,所居曰遂性草堂,清道光年间收藏家李佐贤常以其藏品入书。身后所遗书画多归泰州宫子行本昂。子行殁后又归廉南湖泉,南湖之妻吴芝瑛手书《帆影楼纪事》,其中著录之“四王吴恽”绘画精品数十件,几全属胡小琢家旧物。 2. 李佐贤(1807-1876),字仲敏,号竹朋,山东利津人。仕宦世家,家有藏书三万余卷。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汀州知府。嗜古精鉴,著有《古泉汇》、《书画鉴影》等。其中《书画鉴影》著录他自己收藏、或寓目他人处平生所见比较可靠的作品。 本卷在《书画鉴影》中所记:文待诏泼墨山水卷。纸本高一尺三寸五分,长一丈五尺三寸八分。大泼墨,粗笔写意。开卷灌木丛林,参天弥地,林峦尽处,茅屋两间,二客凭栏远眺。迤左群峰稠叠,方亭临水。一客信步入亭,亭右二人荷渔具,亭左一客转山坳。人后崇山峻岭,飞泉自悬崖下注泉侧,一人拄杖,一童随行。长松十余株,干霄蔽日,松下二人对立。又茅屋数椽,上露草阁,阁中二人对立,绕舍桐杉杂树。题在卷后。 3.何冠五,原名寿,字冠五,号丽甫、荔甫,广东三水人,是1930年代活跃于广州的富商收藏家,其“田溪书屋”收藏书画颇丰。张大千1931年南下广东时结识黄君璧,二人一见如故。1933年,又经经黄君璧的介绍,与何冠五相识。 4.梁慧吾,广东商人,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港穗收藏界,与何冠五、黄君璧等皆熟稔,其“天景楼”收藏书画颇精。

郑 燮 竹石图

作者郑 燮

作者生卒1693~1765

形式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66×103 cm. 65 3/8×40 1/2 in. 约15.4平尺

创作年代乾隆庚辰(1760年)作

题 识 写似天锡年学老长兄。十里筼筜号竹村,经营篱落扎秋门。石边更有新篁植,碧叶清风长子孙。乾隆庚辰十二月十五日,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 钤 印 郑板桥、乾隆东封书画史、郑为东道主、歌吹古扬州(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郑燮》35、56、60、94印,1453-1457页) 说 明 香港苏富比《叶义医生珍藏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拍卖会,1984年11月21日,第58号拍品。 旧藏者叶义(1921-1984)先生,广东惠阳人,世居香港。早年在港沪等地攻读医科,毕业后曾任军医。抗战胜利后续赴英国深造。1950年返港行医,以医德医术称著于时。 他雅好中国文化艺术,嗜收藏,精鉴赏,范围广涉陶瓷、竹刻、犀角及书画等。先后担任敏求精舍及东方陶瓷学会主席、会长;并先后组织策划与香港艺术馆合办多项大型展览。叶义医生也是个有爱国心的藏家,其一生收藏多数分别捐给故宫博物院、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各地博物馆。 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丙辰(1736年)进士。此后,当了十二年县令,始终爱民如子,两袖清风。1753年春,板桥由山东回到扬州,重新过着“二十年前旧板桥”的生活,以鬻书卖画为生。 板桥在绘画上继承的是文人画的传统。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往往喜以刚直高洁自励,总是企图通过绘画寄寓情怀,表现自己的胸襟节操。板桥一生喜欢画竹,追求竹子“清癯雅脱”的瘦劲之美,将人格与竹格合而为一。他笔下的竹子“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画的石头,用笔方折,棱角突出,极坚硬之至,清劲文秀。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二者的移位互植,在板桥眼里、胸中、笔下得到高度的融合。 是幅《竹石图》,逾十五平尺,应“天锡学老长兄”之嘱,作于乾隆二十五年,板桥六十八岁时。写奇石立于画面中央,一侧丛竹茂叶,一侧新篁初放,竹石相交,并峙互映。又别出心裁,将题诗嵌入两石之中,并缀以“郑板桥”及“乾隆东封书画史”“郑为东道主”“歌吹古扬州”三方闲章,将自己的情怀和艺术追求更进一步的展现出来,达到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的效果。 板桥对前人题识,曾有过精心的研究。他在画面题跋的位置经营上,自辟蹊径。传统题跋,尤其宋元以前,要求画不碍题,题不侵画,题款“补画之空处。”而石涛题画,长于出奇制胜,不再墨守成规,对画和题互不产生关系的格局作了突破。板桥继承了这点,直接将题跋与画参在一起。正如本幅作品中的题跋,侵于画位,似画似题,很难决然割去,不仅稳定了画面构图,调整了疏密关系,而且造成了一种摩崖石刻的古朴韵味,拓展了画境。 清代中叶兴起石治印,一时印派群起,文人画家们将自己喜好的经典内容刻成形状各异的“闲章”,钤盖在书画上,或作起首,或作压角。板桥在用印方面,更是戛戛独造。他除了在选用印章数量、大小、位置上不拘一格外,更善于因情因画选用不同的印章。由于他的画作多为水墨,黑白的画面上所钤盖的一枚枚鲜红的印章就尤为瞩目,它们或是压角,稳定了构图,又活跃了整个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印章上的印文也是一个小天地,是板桥人生历程的标识。此幅画中的“歌吹古扬州”原为郑板桥晚年写的一片横幅;“郑为东道主”是板桥塑造自我的核心,他一面大声疾呼“切不可趋风气”,一面警告自己要当“东道主”,凡作文者,当“做主子文章,不可做奴才文章也”;另一方“乾隆东封书画史”更是记录了一段板桥特殊的官场经历。乾隆十三年(1748),板桥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春天,乾隆皇帝东巡,板桥为书画史,“治顿所”。能为皇帝出巡服务,对小官吏无疑是一个殊荣。板桥喜不自胜,自然尽心尽力,在泰山顶上住了四十多天。为使乾隆帝登泰山顺利,沿途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乾隆帝在泰山顶只停留片刻,当天就下了山,连续两日在泰安大宴群臣,板桥也未受邀,他依旧是一位“风尘俗吏”。不过板桥这次东巡服务,在他的官场生涯中一直引以为豪,多少年后提及此事,还为之动容。为了纪念它,专门刻了一方印 “乾隆东封书画史”,以示永志。 在这幅《竹石图》中,板桥用尽了自己的才能,使画面的艺术容量达到了最大化,充分地抒发了情怀,做到了“从心所欲”的至高境界。

金 农 天寒翠袖

作者金 农

作者生卒1687~1763

形式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99×32.5 cm. 38 1/2×12 3/4 in. 约2.9平尺

题 识 天寒翠袖。一番阴雨一番晴,睛却无多雨又倾。如此秋光太欺客,携灯画竹到天明。稽留山民金农。 钤 印 金吉金印、生于丁卯、古泉(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金农》16、22、36印,590页) 鉴藏印 小书画舫珍藏书画印、休阳汪承諴梅亭氏鉴藏 说 明 现代历史学家李亚农收藏。李亚农(1906-1962),又名旦丘,笔名李宗文。四川江津人。1916年随三哥李初梨(1900-1994)赴日求学。回国后在北平中法大学、上海孔德研究所任教学科研工作。建国后,历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历史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历史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对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著有《金文研究》《殷代社会生活》等专著。 李亚农的三哥李初梨对中国古代文物充满着挚爱并深有研究,他收藏的书画,集中在明清时期。一类是明清鼎革之际,坚决不与清廷合作的画家如八大、弘仁、髡残、陈洪绶、傅山、七处等节烈之士的作品;一类是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如石涛及“扬州画派”诸家作品。这种收藏理念也深深影响了李亚农。 本场拍卖会另有二十余件李亚农生前收藏,于“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缤纷集——聚焦私人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三个专场中分别呈现。 金农工古文、诗词,擅八分书,独创漆书,篆刻追秦汉。然而他于绘画一道,大约是六十岁才开始的。他自幼一直生活于文化圈子,二十一、二岁的两年中,投吴门,拜康熙四大书法家之一的何焯为师,虔诚学艺。至壮岁漫游,“渡扬子、过淮阴、历齐、鲁、燕、赵,而观帝京,自帝京趋嵩洛,之晋、之秦。”开阔了胸襟,扩宽了眼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少志高的金农在典藏丰富的何焯家中读到了许多珍贵图书和金石碑版,为其未来书法创作及金石鉴赏起到了奠基作用。他浸淫于金石碑版,结下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朋艺友。如篆刻领域最具影响的流派“浙派”的开山之祖丁敬,与金农并称为“髯金瘦厉”的清代著名文人厉鹗,并与杭世骏、鲍鉁诸人缔交,结成为一生挚友。所以金农在成为画家之前,早已是一位具有卓识眼力的鉴赏家。加上其丰富的收藏,广博的见识,使他出手便不落寻常蹊径,自具一种风神。再者,金农文采风流,早负诗名。二十岁时便已拜访了九十多岁的诗坛名宿毛奇龄,并得到高度评价“吾年逾耄耋,景迫崦嵫,忽睹此郎君,紫毫一管能颠狂耶!”丰富的诗人情怀融于画中,使其画作韵致盎然。他省略了成为一个画家通常要经过的基础训练过程,自然地也摆脱了一些定式的羁绊,拙趣横生,“脱尽画家习气”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关于画竹,《冬心先生画竹题记》中说:“冬心先生年逾六十,始学画竹,前贤竹派,不知有人,宅东西种植修篁约千万计,先生即以为师。”可见,他画竹的方法和灵感都源于自然中的竹。闲花野草,咏诗怀古,都是寄情述性的好材料,尤其对景生情,随手拈来,更是妙谛。是幅《天寒翠袖》绘湖石、竹、兰于罗纹纸上。湖石奇趣屹立,浓墨方笔勾皴,反复渲染,重墨点苔,崚嶒磊落,坚不可摧;丛竹藏于石后,用飞白法轻勾淡写,竹竿墨虽淡却筋节有力,竹梢微曲,似乎在承受着风雨的吹打;幽兰杂草分布湖石两旁,笔法轻秀,点染随性,兰叶飘逸翩跹,清风脱然而至。 明清时题画大盛,往往每画必题。金农自言“每画毕,必有题记,一摅枨触之感”。金农的题画不拘一体,可以随时运用隶、楷、行三种书体,通过横平竖直、棱角分明的书体与方方正正的外形,与画主体保持一种不离不即、并驾齐驱的关系,带有统领画面的气势。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说:“画有可不题款者,惟冬心画不可无题,新辞隽语,妙有风裁。” 此幅以隶书“天寒翠袖”四大字书标题,又易行书写七言诗,可见他书法造诣已臻巅峰,既有庄重的一面,也有灵活的变化。“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本幅既具笔墨之致,又尽花木之情态。铿锵沉厚的书法和与清新飘逸的竹兰形成了对照,重与轻、古朴与秀劲集于一图,不屈的竹子与坚固的墨石所展现出的两种强烈的力量感充溢着画面,极富风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