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又搞事!“禁止强迫劳动禁令”通过,光伏新能源车可能被扣押

科普启示录 2025-01-13 18:03:02

我国的光伏等产品又遭受歧视性待遇?

2024年,欧盟议会以555票赞成、6票反对和4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禁止强迫劳动法案》。虽然法案没有针对特定国家和行业,但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包含其中,实际上欧盟是想以“强迫劳动”为由,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为本国制造业争取时间。

新法规落地,全面禁止强迫劳动产品

欧盟理事会宣布,《禁止强迫劳动法案》已获得议会通过,在正式公布后的第二日生效,该法案自2022年就开始提议,直到2024年正式投票通过。

该法案从生效起三年后,欧盟市场将全面禁止任何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流通,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将受到严格的审核与管控。

欧盟一份新闻稿中表示,根据法案规定,如果产品涉及第三国,欧盟委员会或成员国将调查该产品的供应链。

核查其中是否存在强迫劳动的情况,如果调查结果确认存在类似情况,欧盟有权要求该产品退出欧盟市场,并在欧盟边境予以没收。

这就意味着,只要产品的相关产业链只要存在“强迫劳动”的情形,欧盟就有权没收。至于没收后如何处理,就不是生产商有权过问的了。

不得不说,这真是欧洲人的祖传技能,明明可以直接抢的,却还要煞有其事地出台一个法案,让抢劫也变得名正言顺有法可依。

欧盟议会甚至还要求欧盟委员会起草一份报告,直接列出可能存在强迫劳动的特定国家或区域,以及相关的经济部门清单。

只要是从这些国家地区来的产品,基本要展开调查。至于最终的调查结果,解释权当然是在欧盟手中,说你是强迫劳动那就是强迫劳动。

为进一步落实新法案,欧盟将设立一个新的“强制劳动”网站,及时更新指导方针、禁令信息、风险领域和相关数据库。

同时,网站上还会公开有效证据,提供举报接口,方便欧盟及各成员国搜集线索,针对相关产品展开调查。

该法规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产品制造过程,还包括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从原材料开采到运输和加工这整个过程。

无论产品是哪里生产,只要从原料到产成品的整个过程中存在强迫劳动现象,都会被视作违反欧盟新法案,然后遭到欧盟处罚。

虽然欧盟宣称该法案并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行业,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无可避免地倾向于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全面领先欧洲,中国企业面临风险

在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两个领域,我国虽不敢说遥遥领先,但绝对比欧洲要强大得多。在自己的弱势领域,一直倡导市场经济的欧盟,也用上了政府干预的手段。

光伏产业的供应链来源复杂,并且全球化程度非常高,从硅料提纯到组件制造,涉及很多行业和国家地区。

整个产业链涵盖不同的国家,自然会实行不同的劳动标准,但现在欧盟出台新法案,就是要强行推广欧盟的标准,否则就是“强迫劳动”不准进入欧盟市场。

我国的光伏产业全球领先,相关的企业处境却不是高枕无忧,一方面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受到类似欧盟新法案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海外市场被蚕食。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史并不长,几十年起起落落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企业从被打压到全球领先的缩影。

1997年,“中国光明工程”造就了第一批光伏企业,到2005年初具规模的光伏企业集体出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当时,我国是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商,有11家光伏企业在美国上市。不过在这个繁荣景象的背后,是我国光伏产业的受制于人。

90%的原材料依赖进口,90%的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90%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手中。随着欧美的刻意打压,原材料价格暴涨,我国光伏产业哀鸿一片。

2007年,国产多晶硅技术获得突破,此后几年我国光伏产业链迅速本土化,摆脱欧美钳制后,我国光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

到2011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达24.3GW,占全球总产量的66%,欧洲51%、美国86%的光伏组件来自我国。

全球光伏总需求量是有限的,中国光伏迅速崛起的时候,挤占的自然是欧洲和美国的市场。欧洲光伏产业遭受重创,美国排名前三的光伏企业全部破产。

本土企业受到巨大冲击,欧美不顾事实强行认定我国光伏存在倾销行为,相继启动反补贴调查并征收高额双反税。

面对欧美刻意打压,我国自然也不会无动于衷,2012年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稳定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现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已经反攻欧洲,将传统大牌燃油车品牌按在地上摩擦。

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还有一个特斯拉,欧洲连一个能打的企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我国新能源品牌将这一块市场瓜分殆尽。

技术不够法案来凑,正面刚不过只能在背后下黑手,但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真能促进欧洲相关产业发展吗?

观点不一,欧洲内部陷入分歧

新法案出台后,针对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欧盟内部的意见也不一致,毕竟有竞争才有发展压力,有发展压力才有创新的动力,一味保护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新能源产业必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欧盟内部也有人认为,在发展落后的情况下,欧洲不应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陷阱。

“与其考虑对光伏、新能源汽车进口采取限制措施,不如正视相关产业对中国的依赖,立即着手打造自己的产业链。”欧洲很多有识之士坚持这一观点。

虽然贸易保护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长远来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并无好处。虽然类似的方式在中国取得过成功,但在欧洲未必适用。

因为整个欧盟都不具备中国的产业环境,更没有勤劳的产业工人,当中国人一天三班倒忙着追赶全球最高水平时,欧洲工人更多的心思则放在了罢工争取更多福利上,这就是中欧的本质区别。

对于刚颁布的法案,产业制造商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已经出现了分歧。制造商认为,欧洲想要部署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资产,就不可能完全脱离进口。

在进口的同时大力发展欧洲自己的产业链,良性的竞争才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为控制碳排放量而努力,欧洲在这方面压力巨大。

虽然中国占据着太阳能电池板的主导地位,但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逆变器生产,欧洲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使用中国的太阳能面板,也能提升欧洲自己的逆变器产销量,如果杜绝中国产品,逆变器的销量也必将受到影响,而这又会影响相关产业发展。

但欧盟委员会的决策层则坚持认为,通过新法案限制产业相关产品进口,可以有效推动欧洲内部企业的发展。

但这种依靠行政力量强行干预市场运行的手段,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双标的欧洲就是如此双标。

中国产业飞速发展,有底气应对

无论欧洲是支持还是反对中国光伏、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这无关决策者的喜好,最深层的原因在于争夺市场。

光伏作为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中国在行业中影响力最大。

对于欧美等国来说,中国产品大量涌入,挤占的是本土企业的市场空间。这也是美国和欧洲拼命打压中国产品的根源所在。

中国企业面对严苛的市场环境,努力求生存求发展,并最终适应了最不利的市场环境。也正是环境所迫,让中国企业有了应对欧美制裁的底气。

凭借着产业链优势,中国光伏产品具备更先进的技术和更有竞争力的价格,面对欧美设置的重重关卡,依然有能力杀出重围。

另外,虽然欧洲出台了新法案,但全面停止涉嫌强迫劳动的产品,还有三年的缓冲期。这是欧盟留给自家企业的缓冲时间,自然也让我国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想办法应对。

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那可是有强大的数据支撑的,2021年,12家中国光伏企业的出货量,占据全球75%以上的份额。

2022年,当外国企业努力追赶的时候,我国光伏产业又率先进入技术更迭期,多种转化效率更高的电池被推向市场,欧美企业再一次落后。

欧盟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我国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遭遇同样命运,焉知我国不会出台更多刺激政策?就怕欧盟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