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层次父母靠吼,高层次父母只做两件事,你是哪个层次呢?

智慧父母心视野 2024-10-10 11:13:13

面对孩子的教育,你是否也曾面临这样的挑战:对孩子倾尽心血地教导,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孩子不仅不听,还跟你对着干,说着说着就忍不住要吼几下。

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反思过吗?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是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

但是,这三种教育方式父母们好像很喜欢用,而且用得得心应手,特别是讲道理的说教,觉得自己讲的可都是真理,孩子不听,那就是孩子的问题。

为什么你讲的道理没有用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7/38/55定律”,这个定律由心理学教授麦拉宾在70年代提出。

麦拉宾指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信息的有效传递不仅依赖于言语内容本身,更在于传递者的情感流露和身体语言的辅助。

具体来说,听者接受到的信息是这样的:视觉获得(约占55%):我们的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等,都在无声地传递着情感和支持,它们构成了沟通中最丰富、最直接的层面。听觉获得(约占38%):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音量的大小,都能深刻影响信息的接收和理解,它们为沟通增添了色彩和温度。语言获得(仅占7%):纯粹的言语表达,在沟通中其实只占据了一小部分,但它却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部分。

因此,如果父母仅仅依赖讲道理(即那7%的语言内容),而忽视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孩子会感觉自己没有被父母理解,被父母尊重,哪怕父母说得都对,孩子也会产生抵触情绪,那7%的语言很容易被孩子忽略掉,导致沟通不顺畅。

那么,高明的父母是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呢?

01

不指责不打骂,用爱正向引导

当孩子忘记整理自己的书包,导致第二天找不到作业本时,一句“没关系,我们一起找找看,下次我们可以提前整理好书包,这样就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远比“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来得更有力量。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也巧妙地引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

再比如,当我们希望孩子能主动分担家务时,可以说:“宝贝,妈妈今天有点累,你能帮我一起把餐桌收拾干净吗?这样我们就能更快地一起享受晚餐时光了。”

这样的请求,以爱的名义提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也是家庭的一份子,从而更愿意主动帮忙。

爱,是沟通的桥梁。当我们以爱的名义提出请求,孩子会因为爱我们、避免我们失望而主动改变行为。

这样的改变,源于内心的驱动,而非外在的压力。在爱的滋养下,孩子学会了关心他人,亲子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

02

不强制不命令,多尊重多理解

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试着去尊重孩子,给孩子提供选择,让决定权回归他们手中。

比如:“你是想先完成作业再看动画片,还是先玩一会儿再回来写作业?由你自己决定,我相信你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这样的做法,不仅尊重了孩子的意愿,也教会了他们自我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并且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他们会更加自信、更加独立。

在尊重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尊重他人,也学会了尊重自己,这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在与孩子的日常沟通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这些“魔法句式”,让沟通变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分享感受:“我注意到你在画画时非常专注,这让我感觉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你对艺术的热爱。”给予选择:“你是想先整理房间再出去跟小伙伴玩,还是先去玩一会,回来再整理自己的房间?由你自己决定,我相信你能安排得很好。”

表达期望:“我希望你能每天坚持阅读,因为阅读可以开阔你的视野,丰富你的知识。”倾听反馈:“听起来你对这个决定有些犹豫,能告诉我你的想法吗?我会认真倾听,并且尊重你的意见。”肯定努力:“我看到你为了准备这次演讲付出了很多努力,这真的很厉害!你的进步让我感到骄傲。”

共同解决:“我们一起想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安排时间,既能保证学习又能享受娱乐?”

安抚情绪:“我能感觉到你很生气,看来这个事让你挺受委屈的,你能说一说到底发生了什么吗?”

表达信任:“我相信你能独立完成这个事情,因为你之前已经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责任心。”

这些句式,如同一把把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纳。

当我们用爱和尊重来与孩子相处时,孩子会更愿意与我们沟通、更愿意自我成长。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更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爱自己。

0 阅读: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