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胡宗宪之所以可贵,是他看透了官场本质,仍然努力前行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8-09 06:00:03

大明王朝中的官员很多,严党、清流芸芸众生的官员,当中只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就是严党的柱石胡宗宪。

胡宗宪位高权重,又是严嵩的得意弟子,未来可期。但他并没有严党的私利,牺牲国家的大义。

不支持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要在浙江实施,胡宗宪看出当中的问题,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百姓就没有了活路,因此他向严嵩上书,将改稻为桑的时间延长到三年。

但是严党为了自己的私利,低价兼并土地,获得丝绸出口上下游资源,就是与民争利。

表面他们推行是国策,要为国库补亏空,其实是私心在作祟。

严世蕃绕过胡宗宪,直接让严党的郑必昌、何茂才毁堤淹田,也是胡宗宪在关键机时刻分洪,只淹了1.5个县。

事后胡宗宪表现出的果断,决绝,直接将浙江各派的执行人砍了头,上书皇帝将原因归咎于河道失修,将责任一人担下,没有将事态扩大。

胡宗宪是有大局观的,他身上还肩负着清除海上倭寇的责任,浙江不能乱。

即使他不再担任浙江巡抚,他也亲自去江苏借粮。

在路上,还给新任浙江高翰文,讲明了浙江局势,也为后面清流对抗郑何打下了基础。

大明媳妇

胡宗宪在严党人的眼中,为了名声,是想投靠清流。在清流眼中,胡宗宪是一个严党。所以胡宗宪的处境很难,就像吕芳口中所说的大明媳妇两头难。

“为官的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了官场本质后,仍然努力前行。“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总是最为可敬。

胡宗宪堪称大明官场明白人,他但凭本心做事,生前身后名是左右不了的,但是在浙直总督这个位置上一天,就会做好这个位置的事情。

胡宗宪的恩师严嵩,知道胡宗宪是保住严党的最后一个护身符,于是让严世蕃写信,核心意思就是他养寇自重。

这是胡宗宪无法接受的,为了严党私利,牺牲国家利益 。

严党此时生死存亡之际,不顾国家安危与数十万百姓的性命,欲"养寇自重",确保严党的地位。

经过思考,胡宗宪为了大义,一举剿灭了海上倭寇,立下万世之功。

他这么做,就失去了严党的庇护,胡也不愿意背叛自己的老师,投靠嘉靖。经过战争,胡宗宪失去了官场生存的根基。

为了浙江百姓挽留海瑞

打完仗,胡宗宪悄悄地准备回老家养病,但他离开浙江前,特地去见了一个人,他就是海瑞。

胡宗宪和海瑞曾经有过几次谈话,最后一次立下万世之功的胡宗宪,却特地去淳安见了海瑞。

海瑞对待胡宗宪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胡宗宪是严党,却出乎意料地打赢了倭寇,可不管归属如何,胡宗宪的实心用事、公忠体国却不假,海瑞心里是敬重他的。

他过来首先谢了海瑞,将他儿子送去军营,维护了他的清誉。

胡宗宪本人是有气量的,没有因为儿子的事情怪罪海瑞,在历史书上也是有记载的。

胡宗宪这次绕道而来,是有一件事,让海瑞不要辞官。

胡宗宪问海瑞为何辞官,海瑞的回答是“沧浪之水”,胡宗宪被触动了,于是说了这样一番话。

胡宗宪:“读书是为了明理。你刚才提到‘沧浪之水’,那是在东周战乱之时,七国纷争,天下没有共主,才又这一国的人投到那一国之事。我大明现在天下一统,何来的水清水浊?古语云:‘圣人出,黄河清。’孔子也出了,孟子也出了,黄河清了吗?像你这样视百姓饥寒的官都不愿意致君尧舜,稍不顺心便要辞官归隐,不说江山社稷,奈天下苍生何?”

听起来这番话和嘉靖的“长江黄河“理论很像,可落脚点却不同。

胡宗宪的观点是,这个世界永远无法只清不浊,但是如果连海瑞这样的好官都因为这一点“浊”就辞官,那世界会越来越糟。

胡宗宪不想让海瑞辞官,在他的任内,是不想让浙江百姓骂他 。

海瑞的回应

海瑞趁机向胡宗宪提出了俩个条件。第一:为淳安百姓免税三年;第二他想调去严嵩老家分宜做知县。

一方面海瑞因为审案和赵贞吉闹了矛盾,他此刻想法是对朝堂和嘉靖失望,但他仍然觉得核心问题在于严党,而不是宫里。如果严党倒台,世道是能够转好的。

没有想到胡宗宪没有答应他,因为海瑞对官场的理解还是浅薄了一层。

海瑞的要求,也突出了胡宗宪的困境。他再公忠体国,也是严党。好官和坏官难分辨,可严党和清流却很容易分辨。

海瑞幼稚地觉得,自己是为胡宗宪提供了一条路,大义灭亲和严党划清界线。

可他终究不了解胡宗宪,对朝堂了解地也没有胡宗宪那么深刻。

胡宗宪不得不为他解释,也让海瑞对朝廷有个清醒地认识。

海瑞一个七品官能在浙江搅动局面,是他背后的人想震动朝廷,最后的一句话是重点,“皇上要用的你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你也保不了。”

可是海刚峰怎么是一个听劝的人,固执己见,胡宗宪 也只能答应。

尾声

胡宗宪最后回家养病,黯然离开朝堂,很多人都为他感到惋惜,胡宗宪如果想着升官入内阁,大可以和那位苦一苦百姓的赵贞吉一样行事。

但是他遵守自己的本心,婉拒了嘉靖的意思。

胡宗宪对官场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他在任一天,依旧好好做事,为朝廷出力。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