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就在齐秦称帝期间,原赵国骑兵少壮派军官乐毅来到了燕国。原来,在公元前295年,赵国爆发沙丘宫变,赵武灵王被害死,他培养的一大批名将坯子如廉颇、庞暖、剧辛、乐毅、赵奢等人也受到牵连,他们要么出走国外,要么委屈隐忍,而公子成与李兑则先后专政于赵国,特别是李兑,被封为奉阳君,主持赵国国政近十年,嚣张专权,被赵国儒家大师荀子称为篡逆之臣,非常跋扈。另外赵武灵王派往别国执行外交任务的楼缓、仇液也不敢再回国,只得继续流落异国为官,楼缓后来还成为一个纵横家,专坑赵国。总之,赵国的政治地震,使得赵武灵王培养的大批军事、外交人才损失殆尽,赵国鼎盛的人才优势不复存在。从此,生气勃勃的赵国活力顿失,发展停滞十余年。
乐毅就是在一片黑暗的政治风暴中离开了赵国,因他本是魏文侯时魏国大将乐羊子的后代,大概在魏国还有亲戚可以投靠,所以跑到魏国为官,后来有一次去燕国出差,被燕昭王看中,于是极力邀请他加入燕国对齐国的“复仇者联盟”,并一口气将他提拔为燕国亚卿,也就是副宰相。从表面上看,乐毅和燕昭王好像是突然搭上线的,其实,据《战国策》记载,当初赵武灵王伐齐存燕立燕昭王之策,就是乐毅提出的,可见双方在二十年前就有渊源。总之,乐毅与燕赵魏三国都有交情,他就是燕国复仇行动中最后的一块拼图,也是合纵伐齐的最佳策动人。
乐毅来到燕国时,燕昭王刚被齐国硬干了一仗,损兵十万,十余年励精图治化为泡影,一仗回到解放前。燕昭王非常颓丧,但乐毅和苏秦都鼓励他:齐国是与秦国实力相当的大国,兵力强盛,非弱燕一国可敌,必须等待合纵才能报仇,所以大王一定要沉得住气,一个字,忍!
燕昭王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也只能学习越王勾践,咬碎钢牙往肚里咽了,于是他忍气吞声,卑躬屈膝,向齐国割地赔款,送钱送美女还送了十座城池,又将弟弟送到齐国为人质,甘心做齐闵王的小弟马仔,这才骗得齐闵王放弃北方对燕的边防,专心向中原争霸。
另外,乐毅还将赵国的胡服骑射改革照搬到燕国,移风易俗,并大力发展骑兵,准备将来与齐国的大战。由于燕国的新旧贵族在子之之乱中已基本损失殆尽,所以燕国的胡服骑射改革阻力非常小,成效非常快,没过几年,燕昭王就组织起了一支敢打敢拼的骑兵部队。
而就在这时,齐闵王在燕国间谍苏秦的蛊惑下,假意合纵攻秦,转身却灭掉了宋国。这本来是件好事,但问题是宋国作为战国第八雄,这块肉太肥,太多人想分一杯羹,矛盾愈演愈烈,终于让燕国等来了机会。
首先想要得到宋地的是魏国,当初魏惠王向东迁都大梁,有很大程度上就是垂涎于宋国的旧都商丘和富庶的定陶两座商业大城,就算拿不到定陶,至少也想拿下靠近大梁的商丘。另外,另外魏相孟尝君本是齐国丞相,却被齐闵王所逐,所以怀恨在心,因此极力怂恿魏国与齐国争夺宋地,同时也可扩展他自己在齐宋之间的封地。
其次想要得到宋地的是楚国;当初,楚国因楚怀王被秦扣押事件焦头烂额,而被宋国趁机夺走了淮北之地。如今宋国被齐灭了,楚国便想趁机把淮北抢回来。
魏楚两个弱鸡竟敢跟齐国争地?齐闵王大怒,于是出兵攻打二国,魏楚二国联手竟然打不过齐军,一路败回。齐闵王势力大震,泗上邹鲁等小诸侯,纷纷向齐国称臣,求取保护。一时间,齐国竟超越秦国成为了天下最强国,其余六雄倍感危机,战国均势被彻底打破。
听到这个消息,乐毅觉得合纵伐齐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主动向燕昭王请命,愿出使赵国,缔结合纵。
奇怪,如今与齐国争夺宋地的是魏国和楚国,赵与宋并不接壤,乐毅为何先去赵国呢?原因有二。
首先,乐毅年轻时期曾在赵武灵王手下为将,他在赵国大有人脉,赵军中的后起之秀廉颇乃至赵惠文王都曾与他有过交情,有交情,好说话。
第二,此前,齐闵王为了能顺利的灭宋,曾答应将定陶送给赵国权臣李兑做养老的封地。我们知道,定陶是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商业城市,拥有巨额的关市商业税收入,李兑根本挡不住这个诱惑,所以举赵国之力支持齐国灭宋。
但真灭了宋国后,齐闵王又后悔了。定陶富得流油,其地位相对于现在的上海,他怎么舍得送给李兑,所以能拖就拖,能赖就赖,李兑一口气没咽下去,直接就咽气了。这样一来,赵惠文王才终于亲政。而朝中大臣觉得李兑虽然坏,但毕竟是赵国人,轮不到你齐国欺负,所以大多认为得教训一下嚣张的齐闵王。
第三,此时秦国已彻底平定义渠与巴蜀之乱,后方稳固,而名将白起也开始成长起来大放光芒,另外此时北方的匈奴也开始崛起,并将北迁的林胡、楼烦等部族陆续吞并,成为赵国北方的巨大威胁,赵国骑兵兵团被牢牢钉死在代郡,无法南向作战,总之,机会一去不再来,当初赵武灵王伟大的灭秦计划已再不可行,赵国如果要发展,只能向东面稍弱的齐国扩张。现在燕国说要合纵伐齐,这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综上所述三点,乐毅来得正是时候,结果双方一拍即合,赵惠文王甚至当场封乐毅为赵国相国,全权负责赵国的伐齐事宜。
搞定了赵国,接下来就好办了。秦国对齐国的强大早已倍感危机,何况秦相魏冉,也一向垂涎于定陶,想将它变成自己的养老封地。而韩国最爱跟风,所以也被大家拉着去讨点便宜。奇怪的是,被齐国夺走过淮北地盘的楚国竟然拒绝参加合纵,也不知他们想搞啥鬼。不过,这已无伤大局了。有燕赵秦魏韩五国伐齐,齐闵王肯定得吃不了兜着走!
但乐毅明白,之前多少次合纵伐秦,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就是各国同床异梦,利益难以调和,常常搞得还没开打就不欢而散。所以乐毅提议:
第一:让狡诈的秦人送质子到赵燕,并率先攻打齐国,以换取大家的信任。
第二:由年轻有为的赵惠文王担任纵长,以提升赵军的积极性。
第三:由自己这位燕相兼赵相担任前敌总指挥,负责协调各国的军事指挥与利益关系。
这三点建议,得到了五国的一致认同,乐毅终于走到人生巅峰,与最重要的时刻。
于是,在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直接领导燕军与赵军,同时作为五国联军的总指挥,协调各军大举伐齐。齐闵王闻迅又惊又怒,立即命大将触子率军驻守济水以西,与联军对峙,并将全国兵力派到前线,要与五国决一死战。济水是黄河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条支流,发源于今河南西北部的济源市,流经山东入渤海。黄河改道后济水消失,现黄河下游河道就是原济水的河道。总之是条大河。
乐毅看着齐国沿着济水源源不断运输来军队与粮食,心中有些忧愁,如果齐军死守在济水西岸不出击,联军被久拖在此,无法渡河进攻齐国本土,时间一长,联军粮草不济,各怀心思,恐怕又会像从前历次合纵那样各自散去,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可此次合纵实属不易,乐毅可不想让齐国就这么逃过一劫。
怎么办呢?
破解此道的方法,就是反间计,此计后面秦国用了很多次,屡试不爽。但在当时,这还是首创。详细来说,就是散播谣言,说对方主将胆怯避战、拥兵自重、有意投降等等,总之,使尽一切办法挑拨离间,打破僵局。而乐毅能用此计有天然优势,因为超级间谍苏秦就在齐闵王身边,且深受信任。
结果,齐闵王还真中计了,他找到触子大骂了一通,说再不出战就杀你全家挖你祖坟。触子心想这种大王我真是受够了,心里就有了打假球的意思。而战争开始后,乐毅又大发神威,以秦韩魏部队拖住齐军主力,自己却亲率燕赵铁骑从侧翼抄了齐军的后路。触子一看不对劲,竟然连战争都懒得指挥了,直接鸣金收兵,同时乘着自己的指挥车疯狂逃跑,不知所踪。
齐军打得好好的突然收兵,一时大乱,而且指挥官也没了,只能四散溃逃。五国联军趁胜追歼,大破齐军,济水流血漂橹,到处漂浮着齐军的尸体。一战,就这么一战,强横数十年的东方霸主就此倒塌。统一天下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就这样被乐毅踢出局了。
乐毅明白,现在齐军主力已丧,齐国估计得完蛋了,如果再打下去,恐怕各国又会因为争抢利益互相打起来。所以,乐毅身为联军总指挥,决定开个会好好协调一下大家的利益。乐毅提出,齐国济水以西的河间之地,就由赵国来攻取;原宋国西部靠近魏国的土地,如宋都商丘等地,就让魏军回去攻取;原宋国东部定陶一带的土地,就由秦军回去攻取。而韩国与齐宋都不接壤,大家补偿他们一点军费就算了。总之,这是一次团结的合纵,这是一次成功的合纵,我提议,合纵到此结束,大家解散吧!
赵惠文王与赵国将军廉颇举双手支持乐毅,赵国对河间可是垂涎已久了。所谓河间,就是河济之间,也就是古代黄河与济水之间这一片肥沃的冲积平原,位置在今天沧州、德州、高唐一带,这片平原水系纵横,易于灌溉,只要排水问题处理好,就可以开发出大量肥沃的农田,对农业基础薄弱的赵国算是一块大肥肉。而魏相孟尝君和秦相魏冉也急着回去抢宋国地盘,否则被楚国抢走就糟了,所以也极力支持乐毅的提议。
于是,五国联军在济西宣布解散了。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或许其他四国的目的只是想占点便宜,并打压一下齐闵王的气焰。可燕国与齐国有深仇大恨,燕昭王与乐毅早就商量好了,等四国那帮麻烦人物一撤走,乐毅就率领燕军搭设浮桥渡过济水,独自向齐国首临淄杀去。
济西一战,齐军主力遭受严重打击,乐毅便让其余四国军队退走,而欲独自率领燕军灭掉齐国。但是,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当时乐毅的副将剧辛是表示反对的,他说燕国是小国,以小吞大,危险太大,不如见好就收,在燕齐边境抢几个城池算了,何必跟那个变态的齐闵王拼到底?但乐毅认为正因为齐国是大国,所以一定要灭齐,否则等它缓过劲来,后果会更加严重。况且,,现在形势不是普通的好,而是一片大好,只要加把劲,齐国就是我们的啦!
而与此同时,齐军已收拢残兵败将,退守到国都临淄附近,值此国家危亡时刻,大将达子急切恳求齐闵王打开国库,散发金银,以鼓舞败兵的士气。齐闵王说啥也不给,按照齐国律法,打了胜仗才有金子赏,打了败仗还想要金子,没门儿!
齐军郁闷透了,给这种大王卖命,实在不值得。结果在燕齐大战中,士气低落的齐军再次战败,燕军攻入临淄,齐闵王狼狈奔逃,先向西南逃跑,在邹鲁等小国流亡,可就算到了这种时候,齐闵王仍然以东帝自居,把各国国君当成臣仆来使唤,各国从来没见过这么爱摆谱的亡国之君,便干脆给他献上最好吃的闭门羹,齐闵王只得再向东逃到莒地,莒地是齐国五都中最南的一都,靠近楚国,齐闵王在这里碰到了楚国派来的救齐的大将淖齿,齐闵王大喜,这世上还是有听话的啊,于是将淖齿封为齐相,如此齐楚同心,燕国可灭也!
楚国人不合纵攻齐反来救齐国,当然不是活雷锋,事实上,他们野心更大,由于楚国在西面被秦国逼迫的厉害,所以想向东发展,但他们并不止想抢齐国一点地盘而已,而是想趁此机会一举控制住走投无路的齐闵王,将他作为傀儡王,从而将齐国变成自己的附庸国。
可是,淖齿万万没想到,这齐闵王走投无路,竟然还敢在淖齿面前颐气指使。淖齿无语了,他接这个活,就是想找个傀儡玩,可不想再给自己找个领导。这淖齿也是狠,一怒之下竟割开齐闵王的小腿,剥皮抽筋,倒掉在房梁上放血。齐闵王被活活折磨了两天两夜,才在哀嚎声中惨死。真可算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惨的帝王。看到楚国人这么狠,齐闵王身边的亲随纷纷逃散,他儿子田法章也流落民间,躲在别人家里当了个佣人。
而淖齿这么做也是违背了底线,结果被愤怒的齐国老百姓给杀了。齐闵王再差劲,也是齐国养出来的混蛋,轮不到外国人指手画脚要打要杀的!楚军根本没料到齐国人这一手,只得退出莒城,但总不能白跑一趟,于是在回程中搂草打兔子,将淮北与徐州一带都收入囊中,一举拓地三百里,也算是大赚了一笔。
另外一边,乐毅攻入临淄后,就将齐国宫室里的宝物,与宗庙里的祭器全都打包运回了燕国。乐毅这么做并不是抢掠,而是要向天下宣示齐国已然灭亡。在古代,宝物与祭器代表着国家的合法性,就像周室的九鼎,神圣不可侵犯,如遭侵犯,则说明政权已衰败或者倾覆。而燕昭王听闻大仇得报,非常高兴,立刻亲自来到济上劳军,论功行赏将士,并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乐毅继续留在齐国执行他的灭齐大计。
前面我们讲了齐闵王的作死之路,以及乐毅攻入临淄的行动。接下来,乐毅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据《史记》记载,当时,在临淄的郊区,有一位齐国大夫王蠋隐居在此,这王蠋是位意见领袖级的爱国贵族,相当于齐国的屈原,因屡次劝谏违逆齐闵王而被驱逐出朝,退隐在乡下耕田。乐毅认为只要拿下王蠋,就能瓦解齐人的抵抗心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乐毅让大军不得进入王蠋居处三十里内,并派使者以高官厚禄前去劝降王蠋。王蠋不从,使者就威胁他说如果不从就要屠城。不料王蠋还真是个大忠臣,竟然发表了一通演说后悬梁自尽了。乐毅感叹了一番,只得将其风光大葬,以挽回恶劣影响。此次事件,让乐毅深刻认识到,夺取齐国容易,但想要让建国数百年的齐国完全归服燕国,实在太难了。
但是,乐毅可不是个轻松放弃的人,这只能让他更加努力。据《资治通鉴》记载,乐毅在攻下临淄后,便暂时停止了进攻,开始整肃燕军的纪律,严禁掠夺,并寻访齐国的隐士,彰显他们的名声,给予极高的礼遇,同时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使齐人民心大悦,同时还进行政治攻心,在临淄城郊祭祀齐桓公和管仲,以彰显姜齐的德政,批判田齐篡逆政权的非法性。最终,乐毅的王道政治大获成功,最终竟有二十多个齐国贵族成为燕国的封君,一百多名齐国官员接受了燕国的爵位。在这些带路党的帮助下,乐毅只花了半年的时间就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全部设为燕国郡县。至此,燕国一跃成为天下顶尖大国,辖有今山东大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北京、天津等地,地方数千里,天下为之侧目。
另外一边,在齐国南部的莒城,由于淖齿被杀,楚军抢掠了一番只能退去,落难王子田法章这才鼓起勇气站出来,被齐国残余力量拥立为齐襄王,并宣告全国。这样齐国的反燕力量就有了主心骨,他们纷纷聚集到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莒城与即墨,顽强坚守,对抗燕国。
这一守,就是足足五年,乐毅只花了半年时间就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却五年都没能攻下两座城池,这不能不让人引发联想。不仅当时就有很多人向燕昭王进谗,就算现代还有很多人认为乐毅这是在学吴三桂养寇自重,然后割据一方,拥兵反叛!否则很难解释乐毅五年时间竟打不下区区两座孤城,这没道理啊!就算这两座城是齐国五都中的南都和东都,大城市不好打,但围城围了五年,城中难道还能有粮食坚持吗?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原来乐毅只围城围了一年,就突然下令解围,并退兵九里安营扎寨,接下来三年多时间都不打了,还任由城中军民进出,甚至还花钱花粮食赈济城中困难居民。
现在疑问来了:乐毅这么做明显不合情理,就算要行王道,这种做法也是极其愚蠢。就算想要感动城中军民,那也绝不可能花近四年时间,而且看后来齐将田单率兵反扑,齐国军民似乎也完全没被乐毅的王道政治所感化。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据战国史专家杨宽先生考证,以上关于《资治通鉴》中乐毅伐齐的记载,大部分都是不可信的伪史——首先,剧辛是战国末年人,与李牧和秦始皇同时代,与乐毅和燕昭王毫无关系;其次,乐毅兵分四路出击,半年内就拿下七十座城池,这也都是虚构的;第三,齐国有二十多人成为燕国的封君,这数字夸张到离谱;第四,乐毅攻打即墨和莒城退兵九里,大行王道想感动二城居民,这估计也是瞎扯,至于司马光还说燕昭王要封乐毅为齐王,这就更是胡说八道了;事实上,以上这些记载全都不见于先秦任何著作,也未见于《史记》与《战国策》,应该是后世儒生策士为宣扬王道而夸饰的作品,不可信据。况且,其他五国又怎会在这四年半的时间内坐视燕国占据齐国大部分领土呢?大家好不容易除掉一个强齐,岂会容许再出一个强燕?结合各种史料,我发现当时真实的情况是:乐毅在济西之战的三年后还在艰难攻略即墨以北的胶东地区,且到了第五年才开始全力围攻莒城和即墨,而几个月后齐国就开始大反攻了。事实上,后来司马光又著《稽古录》,已不动声色的承认自己引用了伪托的史料。但他为了宣扬自己的儒家王道思想,却没对《资治通鉴》这一部分进行追改,结果也不知误导了多少不认真读书的史评家。
另外,齐国在这五年间也并非孤立无援的,他们的援军就是秦国和楚国!
当初,五国合纵伐齐,秦国既是主谋之一,又是军事主力,却因与齐国并不接壤,只能在战后退兵,拿了个定陶了事,更大的便宜被燕赵魏给占了,这是虎狼之秦决计无法容忍的,于是,秦相魏冉在济西战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83年,便趁虚攻入魏境,进逼大梁城下,就连魏王在城郊的游乐园都被焚毁,里面的动物也被杀光,魏相孟尝君紧急北上向赵燕求援。若魏国有失,秦军将打通秦国本土与魏冉封地定陶之间的联系,进而威胁齐国西南部。燕昭王无奈,只得从齐国抽调乐毅率八万燕军,与十万赵军一同南下救魏,魏冉一看自己恐怕打不过这三国联手,只好退兵。而到了第三年,赵国与魏国又起了矛盾,身为赵相的乐毅于是又率领赵军攻占了魏国一座城池,也没来得及顾上齐国战事。第四年,乐毅终于回到临淄,开始向东攻打胶东,这时秦国又来捣乱了,名将白起亲自出动,攻下赵国两座城池,然后又再去围攻魏都大梁,魏相孟尝君再次紧急求援,乐毅只得再次率领燕赵联军前去救援,并将白起大军围困在林中,而迫使秦国不再干涉赵燕二国继续瓜分齐国,这样赵国才得以继续攻打济西,燕国得以继续攻打胶东。这也是白起军事生涯中唯一一次失败,当然,败在赵惠文王、燕昭王、孟尝君与乐毅四大牛人的合纵打击里,白起也不算太丢人了。
而就在这一年,楚王也在准备与韩国、齐国合纵攻秦。可见,此时齐国大概仍有半壁江山,不至于只有两座城池,否则楚国的合纵计划就相当可笑了。而楚国既然与韩、齐合纵,自然也当派兵救援齐国,至少也该出点粮食军资,莒城与楚国北部相邻,援助一点物资应该不难。
总之,历史的真相就是,由于秦楚两国的干预,乐毅攻打齐国城池并不顺利,直到第五年,燕军才终于拿下济水以东七十多座城池,剩下即墨和莒城最难打,因为它们分别是齐国的东都与南都,都是人口超过二十万的大城,且靠近渤海,易守难攻,可以从海上获取援助,燕军几次攻打都不顺利,况且齐闵王的惨死,以及贤人王蠋的壮烈自杀,也让齐国遗民们更加精诚团结,斗志更加旺盛,所谓哀兵必胜,从兵家理论来讲,如今的形势已暗自发生了变化,燕国其实已不具备吞并齐国的可能,所以乐毅决定改变策略,下令燕军停止攻城,希望用其他方法瓦解敌人。
齐国名将田单害怕这样下去形势又会转回燕军那边,于是派人去燕国行反间计,不料燕昭王完全信任乐毅,根本就不中计,各种挑拨离间都没用。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燕昭王突然病逝,其子燕惠王即位,这个燕惠王,当太子时就和乐毅有矛盾,天下皆知,所以田单大喜,又再多花金银,收买燕惠王左右进谗言。燕惠王害怕乐毅拥兵自立,就派亲信大将骑劫去替换乐毅回国。乐毅看着趾高气昂的骑劫,心头非常沉重,他的灭齐大计眼看就要成功,在这当口突然换将,必然导致军心涣散功亏一篑,实在太可惜了!
但乐毅也明白,事情已无法挽回,燕惠王是他看着长大的,这小子是啥德行他最清楚,如果乐毅回到燕国,伍子胥商鞅吴起的下场就在前面等着!况且乐毅终究是个赵人,燕国贵族们也早看他不顺眼了!想来想去,乐毅也只能和自己族弟乐乘逃去赵国,毕竟他不仅是燕国上将军,而且是赵国相国。
赵惠文王本来就非常欣赏乐毅,现在当然更高兴了,于是立刻封他为望诸君,驻守在赵国新占领的齐国河间之地,以震动燕齐。乐毅天下名将,有他在,赵国的河间地盘就稳了。
而骑劫果然不是田单的对手,甚至可以说被耍的团团转,最终,田单利用火牛阵成功翻盘,大破燕军,骑劫也当场阵亡。接着田单率领齐军迅速收复了燕国所占七十多座城池。当然,被赵国夺走的河间之地,被楚国夺走的淮北之地,以及秦魏占领的宋地是拿不回来了。总之齐国虽重新复国,但已不复从前强大,基本上沦为与魏燕同级别的二流国家,现在唯一能抵抗强溱的只剩赵国了。
而燕惠王听说齐国复国,不仅后悔,而且非常恐惧。悔的是:自己上任没几天,就损兵折将,还把老爹赚的城池全赔光了。怕的是:如今齐人对燕国恨之入骨,乐毅也对自己怀恨在心。如果齐国趁势反攻燕国,乐毅也鼓动赵王来个趁火打劫,则燕国七百年基业恐怕要毁于一旦!
于是,奇葩的燕惠王,竟然给乐毅写了一封信道歉,这封信名为道歉信,信中却满是推脱责任与道德绑架,燕惠王甚至还编出个怕乐毅长期在外辛劳,故而召其回来休息的鬼话,总之这件事全怪乐毅多虑多疑、过度解读,还有就是怪齐人狡诈群臣误国,总之他自己一点儿错都没有!反而乐毅自私自利投降赵国,怎么对得起先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
乐毅痛心疾首,没想到先王一世英名,竟生了这么一个混蛋儿子,自己做错了事还倒打一耙,简直无耻到了极点。不过乐毅生性忠厚,为人宽大,所以虽然满心愤懑,但仍是一夜未眠,眼含热泪的给燕惠王回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向燕惠王解释自己不回燕国的理由,并且回顾了燕昭王与他的君臣情谊,表示自己绝不会做出为害燕国之举,并语重心长的对燕惠王谆谆教诲,希望他能够亲贤臣,远小人,重振燕国霸业。
这封回信,就是与诸葛亮《出师表》齐名的经典古文《乐毅报燕王书》了。这不仅是战国时数一数二流传千古的大文章,而且展示了乐毅高尚的独立人格,与跳脱出窠臼的君臣大义,所以它和《出师表》一样,都触碰到了中国士大夫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他们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蒯通、主父偃还有曹操,因为他们都和乐毅一样渴望君臣知遇,却没能遇到一个值得报效的君王。
唯一被乐毅感动而真正践行了乐毅理想就是诸葛亮。乐毅的《报燕王书》有十四处提到先王,诸葛亮的《出师表》则有十三处提到先帝,两位老臣对两任君王的深情与委屈让人唏嘘。青年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常以乐毅管仲自居,结果他的命运与乐毅管仲竟也很相似,但诸葛亮幸运的是他碰到了大智若愚的后主,乐毅却倒霉碰到了小气狭隘的燕惠王。好在燕惠王的品性还不算太坏,加上乐毅有赵国这强大的后盾,所以燕惠王最终还是决定与乐毅和解,并将乐毅在燕国的爵位昌国君留给他的儿子乐间,以修补双方之间的关系。乐毅父子从此往来燕赵之间,作为亲善大使,维系燕赵的和平友谊,结成坚实同盟。这样,燕国才得以向北开拓辽东,而赵国才得以全力与秦争锋。
从乐毅的这篇《报燕王书》也可以看出,乐毅不仅是名将,而且文采斐然,应该也是个大学问家,所以后世在提到乐毅时,也常常称他“乐生”,对他的人品学问大加赞誉。比如钱穆先生就说:“不单因其文章好,乃因在其文章中透露的君臣知遇,出处去就,功名恩怨,他个人所抱持的高风亮节,大义凛然,为千古莫及的人格表现。因此,一大军事家,同时可既是一大政治家,亦是一圣贤队伍中之大哲人。”事实上,乐毅的影响不仅于此,大概他的思想偏向黄老之术,所以他的后人乐臣公也专研此道,并成为汉初丞相曹参的师祖,为大汉帝国草创期提供了最合时宜的统治思想。
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了,乐毅一生致力于军事,其最后对历史最大的影响却是政治理论与王道思想,乃至后世有不少策士不惜夸大史事,将乐毅被推上了践行王道的神坛。如三国时的思想家夏侯玄就认为,乐毅伐齐不仅仅是为了燕国并齐,更是在践行一种更远大的王道理想,而宋代苏轼却反对乐毅的王道,认为只有霸道才能真正振兴燕国。只有诸葛亮跳脱出了乐毅王道与霸道的争论,并用尽自己的一生来践行乐毅未曾实现的真正理想。
孔老二还不至于太无耻,毕竞春秋战国那时胆气都盛,他也高大善战,后来董仲舒弄的独尊儒术后开始败坏了,到宋儒无耻到了极点,六艺的射御都扔了,创造了无数坑人的点子
乐毅可不用儒家吹捧,带着最弱的燕国差点灭了老牌强国齐国,这还用吹?
儒家最是虚伪,尤其孔家最是无耻!
有个小问题,济水不是黄河支流,古代有四条大河,是为四渎。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后世君子换老板后的道德基础
乐毅去之前,燕国被齐国五十天打下首都。乐毅走之后,燕国想欺负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先是被廉颇带着未成年兵揍了,之后被八十老将庞煖连剧辛都干掉了
儒家的君子六艺是很好的学说,可惜到宋朝的时候被一群腐儒阉割了!
八阿哥王绘春老师太牛了,春秋战国见证人,演过周幽王,孔子,齐湣王[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一个无耻的子孙总是拿着祖宗最忠诚的情感加以鞭挞,不知为何?
儒家学说害惨了中华民族
你这挂羊头卖狗肉的本事真高
什么都往儒家头上扣,有些人真的聚心叵测
儒家最垃圾.近三百年的落后就是因为儒家.任何朝代与清对换只要是用儒家治天下就会落后挨打
然而权之战很可能在燕国有了乐毅以后才败的[得瑟][得瑟]
其实,你得说儒学是儒学,儒家是儒家,
我就问临淄攻陷了没,齐湣王是不是被干了
乐毅的指挥才能战国时期也就吴起,李牧,孙膑,白起,庞涓五人可以比较。像赵奢,魏无忌,廉颇,匡章,甘茂,司马错,樗里疾,公孙衍等如果战场遇到乐毅胜算很少。
难得的好文章!
乐毅学吴三桂[笑着哭]
乐毅还不牛?统帅5国联军大破当时的霸主齐国下一个做到的叫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