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看,好像白登之围的前后经过非常简单,结果也很清楚,刘邦意识到匈奴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只好采取和亲的政策。
但其实白登之围有很多的疑点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为何双方如此大规模的兵力对战,但是相关对阵、伤亡的记载却没有?刘邦为何会被围困在白登山上?冒顿单于真的因为老婆说几句话就把刘邦放走?
起因
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王室的后代,后来跟随刘邦和项羽作战,攻取韩国故地,刘邦因此封他为韩王。后来天下平定之后,刘邦觉得韩王信很有能力,封地又是战略要地,所以把他迁到太原以北地方,正好来抵御匈奴。
当时的情形,倾汉朝全国之力都不一定能和匈奴抗衡,更何况一个诸侯国的地方,所以匈奴很轻松就包围了韩王信,于是韩王信请求和解。刘邦派兵去救,发现韩王信派使者去和匈奴接触,于是怀疑责备他。结果韩王信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带着封地反入匈奴,而且和匈奴一起南下侵入太原。
当时的刘邦刚刚平定天下,可谓志得意满,可以说有点小膨胀了。于是亲率大军出征,开始打了几仗非常顺利,在追击匈奴起兵的过程中,刘邦和先锋部队来到了平城(今大同),而周勃率20万步兵在后。
当时刘邦身边的谋士娄敬曾经劝刘邦不应如此冒进,刘邦一生气把娄敬关了起来,结果很快落入了冒顿单于下的套,在白登山被围。冒顿单于下了一盘大棋,示敌以弱,逐步引诱刘邦进入圈套,甚至想全部彻底消灭汉军,但是最终发现没有那么容易。
解围
最终如何解围,比较流传的说法是刘邦用了陈平的计谋,贿赂匈奴阏氏,匈奴骑兵解围一角,汉高祖得以得救。但其实在《高祖本纪》(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匈奴列传》(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陈丞相世家》(用平奇计,使单于阏氏)、《韩王信传》(上使人厚遗阏氏,阏氏说冒顿)中的记载都不一样。
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曾经说,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情况,因为白登之围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故事,所以才会各个记载不一致。
我们简单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形,刘邦和先锋部队被围冒顿单于围在白登山7天7夜,按道理说匈奴有绝对的优势吃掉刘邦,但是根据记载确是汉军多次突围不得。说明匈奴还有所忌惮,因为周勃还带着20万步兵在更外围,而且肯定还会有别的援军正在逐渐赶来。
虽然在明面上看,匈奴的兵力多于汉朝,但是想要彻底吃掉汉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双方在当时,更大的程度上是在对峙,没有大规模的阵战。相关记载中,没有详细的双方的伤亡、对阵情况,也能够证明这一点。
谈判
其实不难想象,解围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谈判。从汉朝的角度来讲,当然想要谈判,虽然一时半会刘邦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毕竟被人家包围了;从匈奴的角度来讲,他们只是想要更多的利益,并不想要杀掉刘邦或者占领大片的汉朝领土。
所以双方最可能在发现谁也不能轻易吃掉谁的情况下,坐下来谈判,所谓打打谈谈,谈谈打打就是如此。根据《史记·娄敬传》的记载,刘邦问计娄敬,娄敬分析天下刚刚平定,士卒疲敝,冒顿单于这个人杀父代立,妻群母,既不能用武力征服,也不能仁义说之。
打又打不过,仁义道德他也不懂,那怎么办?只能利诱,怎么利诱,无非就是以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多给钱)。匈奴人不会种地,所以经常缺衣少食多给点东西安抚一下,再把公主嫁过去,以后单于不就是自己的外孙了吗,问题慢慢就解决了。
刘邦应该最终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因为刘邦回去后就准备送长公主去,吕后日夜哭泣,最后没办法,选了一个其他女子称作长公主送给匈奴。而且根据《匈奴列传》记载,每年给匈奴絮、缯、酒、米、食物,这个惯例一直延续到文帝、景帝时期,所以汉武帝刘彻一即位,就准备替刘邦报仇。
汉匈之间的第一次对抗,开始的轰轰烈烈,双方各调动了三四十万的大军,但其实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对战。因为双方发现谁也不能彻底消灭谁,所以只能坐下来谈判,谈判的结果就是和亲、给东西,借用后世宋朝的说法就是岁币。
至于为何《史记》中关于白登之围的记载五花八门,前后不一,而且给人感觉非常模糊,其实很容易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为尊者讳。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司马迁作为汉朝人,不能把有些耻辱的事情写的非常直白,总要掩盖修饰一下。
虽然,白登之围对汉朝对刘邦或许有些耻辱,但是在当时的情形下,采取和亲的政策是最恰当明智的选择。汉初国力衰弱,士卒疲敝,百姓穷困,没有力量解决匈奴问题,暂时的屈服并不丢人。
隐忍是为了更好的爆发,汉武帝在前辈的基础上,奋发有为,多次出击匈奴,一举扭转了汉朝对于匈奴委曲求全的态势,卫青、霍去病深入大漠,迫使匈奴远遁,终于算是替刘邦出了心中恶气,重振了大汉国威!个人浅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参考:《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匈奴列传》、《史记·陈丞相世家》、吕思勉《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