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后,为热爱喝彩!

南方+客户端 2022-01-25 19:55:00

今天清晨,天安门广场热闹非凡。

北京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00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在这里观看升国旗仪式,并宣誓出征。

98年前的今天,法国夏蒙尼举办首届冬奥会,从此奥林匹克不再是“夏季限定”。

霞慕尼市中心纪念首届冬奥会的标志。图片:国际奥委会

再过10天,第二十四届冬奥圣火将在北京点燃,中国人民的“冰雪梦”如愿以偿。

1月22日,演员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彩排表演中。

既有颜值又具智慧

冬奥场馆惊喜亮相

北京冬奥会共有12个竞赛场馆,其中北京赛区6个、延庆赛区2个、张家口赛区4个。

冰丝带、雪如意、雪飞天……这些充满“中国风”的场馆名,令人印象深刻,满怀期待。

在这届冬奥舞台,有的场馆首次亮相,有的场馆华丽变身。

作为本届赛事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有“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与“鸟巢”“水立方”共同组成了“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它承担了本届冬奥的速度滑冰项目赛事,一共将有14块金牌在这里产生,是冬奥会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单个场馆。

这是2021年12月16日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拍摄的中国空间站过境照片(轨迹为多张照片堆栈)。

“冰丝带”的魅力不只在外表,更体现于内在。

它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场馆,这项世界上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大幅提升制冰能效,碳排放值趋近于零。

不仅如此,国家速滑馆还成功实现气温分层。冰面温度、冰上温度以及观众席温度动态调节,既确保冰面质量稳定、保证运动员体温体感,还能给观众营造舒适的观赛环境。

这是2021年5月8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冰面。

延庆赛区的2个比赛场馆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举办高山滑雪、雪车、钢架雪车、雪橇的比赛。可以说,冬奥会最快的项目都在这里。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远远望去像一只振翅的燕子,得名“雪飞燕”,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俯瞰下去正如一条蜿蜒于山脊之上的巨龙,得名“雪游龙”。

这是1月19日拍摄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无人机照片)。

飞燕游龙,既能上天下地,又象征吉祥如意,冰雪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这两个场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2021年12月29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四大场馆完工。

北京是世界首个“双奥”之城,以下这些场馆则是光荣的“双奥”场馆。

五棵松体育中心在2008年奥运会时是篮球比赛的场馆,这么多年它同时也是北京首钢男篮主场以及中国流行音乐的标志性场馆。这届冬奥会它将承担女子冰球和男子冰球部分比赛,得名“冰菱花”。

经过特殊改造,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冰面已经铺设完成,“隐藏”在篮球场地板下方。只需要6小时,篮球场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冰球场,实现“冰篮转换”。

2021年4月4日,五棵松体育中心进行“压力”测试,运动员在冰球项目测试活动中。

除了“冰篮转换”,还有“水冰转换”。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2008奥运的标志性场馆,承担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这里将承办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

这是2021年12月21日拍摄的国家游泳中心。

升级后的“水立方”将具备冰上赛事、水上赛事及大型商业活动的承办条件。赛后,春夏秋三个季节将成为“水立方”,用于水上运动;冬季则变身为“冰立方”,用于开展冰上运动。

2019年12月26日,华北电力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在“水立方”内体验冰壶赛道。

在篮球场打冰球比赛,在游泳池体验冰壶乐趣。这一切听上去不可能的事情,都将在北京冬奥成为现实。

世界期待北京

北京准备好了

这是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事,但又不仅仅只是一场竞赛。

这是属于奥运健儿的舞台,但同时还关乎千千万万人。

1月25日,城市志愿者代表在五棵松体育中心附近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合影。

比赛中,各国奥运健儿奋力拼搏、超越自我;

1月22日,中国选手谷爱凌在比赛中。

赛场外,全世界无数人同样因为热爱全力以赴。

1月1日,加拿大多伦多举行迎北京冬奥会青少年冰球友谊赛。

我们因热爱而勇敢。

因为冬奥,山东四岁萌娃多多爱上了滑雪,在教练爸爸的指导下,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来去自如,完成一系列滑雪动作。

我们因热爱而重聚。

因为冬奥,球队解散后各奔东西的伙伴们重燃“冰球梦”,动作还算熟练、配合依旧完美,只是曾经的少年们已经两鬓白发。

“1979冰球队”队员多是什刹海体育学校毕业的,平均年龄60岁以上。南方+记者 王诗堃 张晋 摄

我们歌颂热爱。

因为被北京筹备冬奥的报道画面深深触动,俄罗斯一位退休军医创作了一首歌曲献给这座城市,尽管他从未到过北京也不懂中文,音乐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语言。

弗拉基米尔·沃罗比约夫观看由他创作的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俄语歌曲《北京》。

我们传承热爱。

“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21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不能没有伟大的中国。”

在任国际奥委会主席21载,萨马兰奇一直为中国申奥提供帮助,直到2001年7月13日,他打开信封,念出了那个13亿人民翘首以盼的名字——北京。他说“我这一生都会是你们的朋友”。

“世界上已有太多纷争,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种难得的让人类团结起来的方式,这是各国都应积极参与完成的事情。”

如今,小萨马兰奇追随父亲的脚步,作为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全程参与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期待北京再次为世界带来惊喜。

奥林匹克精神永远闪耀,正如我们对奥运的爱一直炙热。

北京冬奥,我们准备好了!

【撰文】陈明诗 邓苇

【制图】麦小华 邓玉洁 张昶

【图片】新华社

【视频剪辑】阮莎 何志豪 实习生 陆雅明

【本期策划】尤立川 张哲 张西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