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日本迷失的三十年,给出较为精准概念的辜朝明,最近在公开演讲中,声称我国已经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陷入相同的资产负债表式衰退,从日本的经验教训,我国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刺激来稳定经济。
对于辜朝明,相信经常看我文章的应该不会陌生,去年的时候,银行不断增加的创纪录存款,一度让我也认为, 长久的通缩外加愈演愈烈的“退休”风潮,确实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本式的衰退,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衰退是衰退,结局是结局,刺激是刺激,三者绝不可混为一谈。
我虽然不看好日本未来,但对于过去三十年日本付出的努力,还是认可的。
翻开近代历史,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再历经房股两个超级泡沫破裂后,大体还能维持住经济的体量不变,社会的秩序不变,普罗大众的生活层次,也维持在一个界限内,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按照拉美,东南亚等国的经验,只要其中一个泡沫炸了,从此就再也爬不起来,整个国家的国运就此急转直下,才是泡沫破裂后的常规操作。
至于原因,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复杂,更牵扯不上什么人种论。
1976年,日本以通产省牵头,让日电,日立,东芝,富士通,三菱五大企业,打通门派偏见,以通力合作的姿势,力图扭转日本半导体的困局,之后短短四年,五大企业就搞出了上千件专利,其中尼康和佳能做的以光刻机为核心的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已经超过了美国,在半导体材料市场,占有率足足超过70%。
半导体对美出口,从1979年的4000万美元,暴增到了1984年的23亿美元,1986年日本半导体产值更是超过美国,1990年,全球十大半导体企业,日本占了6个,前三分别是,日电,东芝和日立。
而美国半导体产业链则被日本这一套连招,彻底打懵了,整个80年代,都处于集体巨额亏损中,也就美光地处美国西部,外加全部都是2手设备,勉强维持着最后的体面,直到日本富士通,提出收购仙童,这个美国半导体的摇篮,彻底的刺痛了美国的神经。
1985年,在美国半导体协会(诺伊斯等人组建)的多次建议下,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开始全面打压日本经济。
先是针对日本芯片征收最高100%的关税,降低其成本优势,再接着,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本意是要推动五国货币升值,让美国商品多一点竞争力,缓解一下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
这个事,其实也不好说对错,当时美国是各国消费的主要出口地,他要是垮了,各国的出口也会受到很大冲击,签订协议的五国也是出于这个理由,才作出了一些让步。
之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日元短期内开始极速升值,一方面三菱喊着要收购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索尼要买下整家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另一方面,全世界都知道日元要升值,大量投机资金涌向日本,出于需求锐减的原因,日本也开始不断降息,刺激房股拉动内需,只是包括美国在内,谁也没想到,日本居然玩的如此之疯狂,最巅峰时期,日本股市总市值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东京的房子卖了,能买下美国。
那么咱们再回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为啥日本在历经房股破裂后,还能保住发达国家的体面,而不是如其他国家,立刻掉入深渊?
其实大家参考下1997年韩国的金融危机,就该一目了然,一个国家的泡沫破裂只是第一环,派遣类似IMF的组织,趁机廉价收购,让企业改换门庭,让政府失去对企业的引导性,之后再坐享红利,才是最终的目的。
当然了,日本也不是全无好处,房股破裂后,日本自身的需求,逐渐下滑,根本无法支撑日本企业的庞大产能,但由于日本企业已经和美国彻底绑定,再加上美国爆发了互联网革命,感觉不到他的威胁,就允许他们毫无限制的借用美国贸易平台,赚取全球的利润,之后再一点点到还清银行的债务,避免了最终的破产。
多说一句也正是因为需要还债,日本的企业整体上,一直追求债务最小化,扩张可控化,日本的经济由此进入收缩阶段,也就是辜朝明所说的资产负债表式衰退,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说是衰退,还不如说是还债,一场长达30年的还债。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辜朝明所说的,为了避免日本衰退,所以需要财政刺激,表面上这个理由非常客观,因为如果企业投资大规模减少,理论上即使不出现大量失业,也会因为经济动能减速,造成普罗大众的收入停滞甚至下滑,之后又会因对未来预期过于悲观,开始自发的回归理性,抑制消费。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杰克马回来后,表示要大刀阔斧的改革,要让某猫回归某宝,也就是从过去扶持某猫转为扶持中小卖家,原因到也不是什么良心发现。
所有的电商,现在都有一个统一认知,随着全球进入存量博弈,中产阶级的增速逐渐陷入缩量,消费升级已经成为泡影,消费降级才下一阶段的主流,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价格优势,之前的一切都会归零。
这几年拼叉叉和抖某某,一个靠着价格优势一个靠着精准定位,让某宝的份额从70%降到40%,变相的证明了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只是不知道这种想法的根源,最终是以创新来提升效率,还是以纯粹的压低工资,前者代表着未来大有可为,后者则代表再也没有了想象力,那就应该理性的让出资源,让其他有能力有想法的企业,迭代更新。
回归正题,通过以上的例子,大家是不是觉得辜朝明说的很有道理,事实上我也这么觉得,不然去年也不会用他的理论写了几篇文章,但是,现实是现实,理论是理论,忽略了现实因素,而一味的套用理论,多数没啥好结果。(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
客观来说,在与美国的竞赛中,我国与美国的优劣势都是非常明显。
我国强于制造,弱于需求,疏于金融。
美国则完全相反,强于需求,熟于金融,弱于制造。
假设我国现阶段听从了某些人的建议,开始疯狂的财政刺激。
短期内,经济必然会好到爆炸,大家不用怀疑能不能办到,日本都那样了,无限宽松外加央行下场,通胀也能飙到4%,咱们的牌比他多多了,没有理由做不到。
问题是日本的通胀还能靠购买国外商品,货币转嫁等方式,避免失控,我国大概率只有自产自销,通胀起飞,紧接着就是居民杠杆率迅速上升,各类资产价格迅速膨胀,投机性资本,一拥而上,再加上美国的加息周期,刚好就是日本1989年的剧本。
但是这里还没结束,日本没有彻底掉进坑里,是因为他本身已经完成了两次产业升级,即便遭受美国的打压,即便房股破裂,技术依旧是全球第一档,依靠着美国的贸易平台,依旧可以轻松的大把赚银子。
反观我国,产业升级还没彻底成功,人均gdp不过1.2万美元,大约只有1990的日本的一半,论人均富裕程度,是不及当年的日本,一旦遭遇到类似的日本的爆破,国运会不会就此戛然而止,会不会就此掉落到“中等收入陷阱”,不太好说,但普罗大众杠杆破裂后,一定是变得更穷,到时即使企业完好无损,可没了内需来购买他们生产的商品,完全依靠外需支持经济,美国岂不是要大笑三声,说一句,一切尽在掌握?
当然也许有不少人认为,我们不一定如此,那么我们换一个思路,由于我国是偏生产型国家,历来的刺激都是以生产端为主线,只要这一波刺激下去,两三年内必定会出现更大的产能过剩,最可怕的,这些过剩产能又会形成更严重的危机,到时,我们救还是不救?
救,就需要再刺激,即使侥幸没有爆破,各行各业的资金也会一拥而上,资金空转,僵企横行,科技行业就此没了关注,没了资源,也就没了国运。
不救,大量的人群失业,收入停滞,企业倒闭,普罗大众能够忍受吗?如果真的有此决心,那么上一轮为什么没有坚持?
而且大家应该注意到,一个极度反常的现象,美西方的高盛,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日本的辜朝明,都在不遗余力的通过各种渠道,希望我国实施大规模刺激,我国却一再表示,不会大水漫灌,坚持定力,对现状保持满意,等一系列措辞,其中的深意,不言而喻。
最后再做一个总结吧,我国现阶段,甚至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压力都会无比巨大,
日本当年是富裕之后才被盯上,我国才刚刚摆脱贫困,就已经被美国牢牢盯住,金融和需求上的弱势,使得我国每往前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唯有坚定不移的发展高端制造业,像当年的日本一样,才会有拥有,退可攻进可守的绝对优势,同时在这个愿景实现之前,我们也将不得不忍受顶层,一反常态的的抠抠搜搜。
说的好[点赞]
太高深的我不懂,我只知道房价为何这么高?我叔一家五口,四个大人一个小孩,家里所有存款和2个老人退休金全部拿来供一套房子了。
分析的很透彻,高明的对弈是通盘无妙手,任对手机关算尽,我自岿然不动,积小胜为大胜才是王道!
本来很容易的事,就三个词涨工资,降房价,稳物价。结果被说的很复杂。好像就怕普通人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