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以无任何瑕疵的正面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他智慧超群,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是一枚妥妥的男神。
但根据正史的记载,刘备对于这位“三顾茅庐”请来的先生,未必百分百信任,一出高超的“白帝城托孤”,近乎毫无遮掩地将刘备对诸葛亮的芥蒂展现地淋漓尽致。
其实,刘备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出现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尤其是两位结义弟兄的死亡给了他很大打击。而就在他将关羽之死迁怒于人,以至赐死刘封后,方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位与自己朝夕相处,帮自己出谋划策的股肱之臣,竟是如此可怕。
刘封:凭什么我做“背锅侠”刘封是刘备投靠荆州刘表后收的养子。当时,刘备已到中年,甘、糜二位夫人尚无所出,他回首自己的前半生,多半都在寄人篱下,颠沛流离中度过,如今大腿上都长满赘肉,仍一事无成,不禁悲从中来,嚎啕大哭。
天可怜见!在关羽等几位蜀国骁将的奋力拼杀下,将荆州收入囊中,辗转颠沛数十载,终于靠兄弟们的努力得到了一处真正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实属不易!
可自己已过而立,尚无子嗣,这一遗憾,让刘备在无数个凄凉夜晚,长吁短叹。一天,他无意中偶遇一少年,生得星目剑眉,高大俊朗,举手投足间,与刘备颇有几分神似。
刘备喜不自胜,马上打听此少年来历。原来这少年本是姓寇的王侯之后,因从小父母双亡,这才来到荆州投奔舅舅刘泌。于是,刘备便将自己欲收养子的想法向刘泌与寇封和盘托出,甥舅俩都早慕刘备贤德之名,十分欣喜地便答应了。
寇封被刘备收为养子后,易姓为刘,是为刘封!自从投靠养父麾下,刘封忠心耿耿,并显示出其在军事上的极大天赋。
在攻占益州的战斗中,二十出头的刘封勇猛刚强,胆识过人,接连几场大战,刘封都是身先士卒,所过之处皆无往不胜,很快,蜀军就将益州拿下,刘封也被刘备封为副军中郎将。
刘备率领蜀军拿下汉中全境后,一座叫上庸的城池便成了蜀军急需拿下的军事要地,事成后便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北上抗曹。
当时,攻占上庸的任务本属蜀将孟达,刘备担心孟达实力不够,于是派刘封率军从汉中顺沔水南下助孟达一臂之力。刘封与孟达合兵一处后,马上凭借强大的兵力优势对上庸发动袭击,上庸太守申耽放弃抵抗,开城投降,上庸城顺利被蜀军拿下,刘备大喜,赐刘封为副军将军。
然而,正当刘备要大摆庆功宴之时,荆州那边便出事了!原来,荆州一直被东吴大将吕蒙所觊觎,奈何关羽勇猛无敌,荆州城一时之间难以攻破。
这时吴主孙权便有心讨好孙权,欲与关羽结为儿女亲家,不曾想被关羽一口回绝,还遭到关羽极大的羞辱,那句“犬子岂能娶虎女”的拒辞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这让孙权勃然大怒,夺取荆州的欲望更加强烈。
而此时,大将吕蒙也耍起了小心思,他料定关羽之所以死守荆州,无非是为了防住自己,于是,他故意装病,让孙权用一无名小将将他顶替,关羽果然上当,吕蒙刚刚撤换不久,关羽便匆匆整备军马,前往樊城抗击曹军,吕蒙大喜,立马率军攻破荆州!
刚在樊城站稳脚跟的关羽听闻荆州失守,不禁又惊又怒,在取得“水淹七军”的伟大战绩后,不得不向汉中回防,试图再次夺回荆州。
但让关羽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回撤途中,却听闻公安士仁开城降吴,而与公安形成犄角之势的江陵城,也让刘备的小舅子糜芳拱手相让,关羽遂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无奈之下,他只有选择走麦城一道回到汉中。
此时的关羽已到了弹尽粮绝的悲催地步,麦城距离上庸近在咫尺,于是,他连连数次派兵令坚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派兵救援,但得到的结果却是:刘封等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出兵。
关羽大失所望,于是只能率手下十余骑强行突围,无奈势单力薄,最后竟惨死在吴军屠刀之下!
诸葛亮:先压关羽,再搞刘封当时,坐拥上庸的刘封,孟达实际上还拥有强兵五万,对于关羽发出的求救要求,是完全有条件可以满足的。
如此一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的理由未免显得有点牵强附会。事实上,在要不要出兵增援关羽这件事情上,刘封是找孟达商议过的。而孟达又是个政治敏感性极高的人,心想,堂堂主公义子,出兵救自己的义叔,还用得着自己一个外人参谋吗?很明显,刘封压根儿就是不想救,但当时孟达并未将这层窗户纸给捅破,只是做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
直到刘封明确表示不想增援关羽时,孟达才缓缓说道:“将军难道忘了当初主公想将您立为嗣子时,关将军是竭力反对的吗?”
一席话,遂让刘封内心翻腾,一幕让他隐隐作痛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原来,刘备当年担心刘禅资质愚钝,便有了将刘封立为嗣子的想法,为此,他找诸葛亮的商讨,诸葛亮却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有意扔给了关羽。
关羽心直口快,毫无政治头脑,直接斥责刘封乃螟蛉之子,压根儿就没有当嗣子的资格!这一席话深深伤害了刘封的自尊心,由此,当关羽发出救援,刘封怀恨在心,故意见死不救,倒也存在极大的可能!
然而,诸位不要忘了,让关羽与刘封结下怨仇的正是诸葛亮本人,更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向关羽发出攻打樊城指令的亦是诸葛亮,这样一种拙劣的军事部署,让人不禁发出疑问:这还是当年那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吗?
答案只有一个,诸葛亮想借此打压关羽!随着刘备一天天老去,蜀汉政权的未来便渐渐托付在诸葛亮肩上。而关羽素来刚愎自用,居功自傲,压根没有将诸葛亮这类谋士放在眼里,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未来深深担忧,担心蜀汉好不容易创下的基业会随着刘备的薨逝,而毁在关羽这员妄自尊大的骁将手中!
而在关羽死后,刘封自然就成了最合适的“背锅侠”!首先,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笃定地认为:刘备百年之后,蜀汉政权的继承人必须是由作为嫡长子的刘禅来继承,即便他资质平庸。但这符合礼法道义,而作为养子的刘封,在诸葛亮心中,只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罢了。
其次,正如前文所阐述的那样,关羽之死其实就是诸葛亮的有意为之,也许是为了推卸这种间接杀害关羽的责任,所以诸葛亮必须寻找一人来替自己背这口黑锅,而拥兵自守的刘封正好适合当这样一种角色!
于是,当刘备尚在为杀不杀刘封而左右为难时,诸葛亮适时地上前进谏道:“主公,刘封血气方刚,正值青春年盛,老臣担心主公百年之后,他未必能真心辅助幼主,反倒会成为咱们蜀汉的一个祸害,到那时他羽翼丰满,再想扑杀,谈何容易?故此,为了蜀汉长治久安,请主公速作决断,赐死刘封,以绝后患!”
当时刘备正陷入关羽丧亡的无限悲痛之中,刘封见死不救也着实可恨,于是一怒之下,下了赐死刘封的旨意。
事后,他仔细揣摩蜀汉政局之现状,心中不禁涌现一丝恐惧,原来诸葛丞相才是那个最为可怕的人!
刘备:临终托孤,内涵深刻自古帝王治国,都讲究一张一弛,左右权衡,作为在战乱年代打下一片江山的草根雄主,刘备自然也是深谙此道的。
他放眼朝堂,当初与自己创业的“原始股东”已所剩无几,诸葛丞相在蜀汉群僚中,资格老,威望高,权力大,近乎到了执掌乾坤的地步!那么,自己百年之后,他真的就能从始至终匡扶汉室江山吗?未必!
他竭力主张赐死刘封,意欲何为?他为何要让二弟孤身犯险?等自己百年后,只手遮天的他将让蜀汉何去何从?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刘备脑际内数度盘桓,有些重大问题不得不着手安排了!
那场著名的“托孤”大戏便是刘备最后一场精妙绝伦的政治大秀。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君以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吗?若有意禅让,为何前面要附加一个“可辅,辅之”的条件,什么情况可辅,什么情况又不可辅呢?刘备没说,也用不着说!
经验老道的诸葛亮当然明白此中套路,当即声泪俱下地向刘备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看到了吧!这哪里是托孤,完全是一场逼迫,而随后刘备又为约束诸葛亮,加了一层双保险。那就是他快速擢拔益州势力的代表人物李严,使之成为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的托孤大臣,并且还让他掌管兵权,这就不得不让人发出一阵唏嘘,刘皇叔可真是一个狠角色啊!
总之,在刘备离世前的最后几年里,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诸葛亮在权力管控方面的异动,不管他对自己的忠心是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刘封之死都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诸葛丞相已然权势熏天,一言九鼎,不得不防!
“丞相妄言,封儿罪不至死!”估计,这也是刘备临终前最想说出的肺腑之言……
结语在权力战斗中,哪怕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都有反目成仇,相互猜忌、打压甚至残杀的时候,何况刘备与诸葛亮这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君臣。
亲身见证过董卓、曹操等一大批“挟天子令诸侯”的权臣嘴脸后,对于权力过盛的诸葛亮自然百般提防,而在处理刘封事件上,当群臣纷纷避之不及之时,唯独诸葛亮大声叫“斩”,这就不得不让刘备对诸葛亮的防备之心更甚!
在权力斗争当中,原本就没有什么是非对错,只有荣辱兴衰,成王败寇!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