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盗墓售卖国宝却被认成“假货”,被抓后:为何专家都不识货?

古物艺术科普 2024-08-10 00:11:16

昔日,鉴宝节目的热潮席卷全国,众多民众怀揣着家族世代相传的古董,纷纷踏上寻求专家认可的征途,渴望获得那份“权威”的肯定。然而,经历了这么多年,人们逐渐醒悟,在古玩收藏领域,行家比专家更有话语权。

真正的权威或许并不局限于某个专家的头衔,因为每位鉴赏者都有其认知的边界。盲目依赖专家,反而滋生了收藏圈内“专家满街走,责任无人担”的尴尬局面。即便不乏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面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累积的瑰宝,个人的认知如同沧海一粟,总有触及不到的盲区。

这不,一位盗墓贼的奇遇便是一例明证,他虽得手于罕见国宝,却因专家不识货,让这段经历平添了几分无奈与讽刺。

在2011年的春日里,北京城的某知名拍卖行正沉浸在春拍的紧张筹备中,天价拍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无数收藏家的目光。一位中年男子,程某,怀揣着一个看似普通的包裹,鬼祟地混入了这场艺术盛宴。他的目的明确——出售一件自认为的“举世罕见”的宝贝。

“我有一件绝世宝贝,你们感兴趣吗?收不收?”程某问道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打量了一下他,然后告诉他:“每年都有很多人送宝贝过来,但是大部分都是国宝帮,过不了我们专家组的审核。”

于是,程某就询问了如何送拍,接着就是去找鉴定专家。

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一卷古籍,拍卖行的常驻专家,仅仅几眼便断定这17卷古籍为赝品,理由简单而直接:宋代古籍历经千年,怎会如此崭新如初?程某虽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他知道这东西的来路。

既然拍卖行不识货,只能转战北京各大收藏市场,也拜访了好几位收藏书画的大佬和专家,却同样遭遇了他们的集体“否定”。

就在程某几乎绝望之际,一位独具慧眼的马姓藏家出现了。他虽对古籍的“崭新”抱有疑虑,但内容之罕见仍让他决定冒险一搏,最终谈到120万元的价格。程某怕夜长梦多,能赚点就可以了,就直接交易了。

然而,好景不长,当马姓藏家带着古籍寻求更权威的鉴定时,结果依然是“存疑”。一番波折后,程某不得不接受退货,而古籍的真相似乎更加扑朔迷离。

原来,这位程某是个职业盗墓贼,这17卷古籍竟是程某伙同他人从浙江武义县龙王山的一座古墓中盗出。古墓中出土的其他文物如镇纸、砚台等均已顺利出手,唯独这古籍因“太新”而无人问津。

心急之下,他们就拍了很多照片到处发,寻找买家。随着古籍照片在古玩圈内流传,武义县博物馆馆长董三军的注意被成功吸引。他意识到这绝非寻常之物,遂邀请浙江省宋代历史专家郑嘉励共同鉴定。郑嘉励看到图片资料一眼便认出了这些古籍的真面目。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些古籍并非伪造,而是南宋时期一位名叫徐谓礼的官员亲手书写的官场文书,记录了其30多年的仕宦生涯,内容之详尽,连现代史料都望尘莫及。这件从来没出现过的稀世孤品,拥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们想,这位程姓卖家,绝对不是个普通收藏者。

随着警方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和深入调查,程某等盗墓贼终落网,而那17卷徐谓礼文书也得以完璧归赵。它们的存在,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更因其绝世品相成为了文物界的一大奇迹。

武义县为此斥资2亿建造新博物馆,于2019年首次对外展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当地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幸好没有人识货,不然被盗墓贼卖到国外去,不知道又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回!

这场由“假”古籍引发的风波,最终以真品的身份震惊世人。它告诉我们,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珍惜。而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外表之下,等待着有缘人的慧眼识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