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摄影)
清朝的时候,皇室有过这样一条规定,皇帝的儿子,也就是皇子们长到一定岁数,都可以得到一个佐领来作为他的仆从。
形式上是仆从,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帝会允许儿子们从朝野中拉拢一些大族作为自己的政治基础和臂助。
康熙在位时,皇四子胤禛选择的佐领,是年家。
年家的当家人,是年遐龄,老爷子官至湖广巡抚,是地方大员。
年遐龄还有俩儿子,一个叫做年希尧,一个叫做年羹尧,尤其是这个年羹尧,文武双全,能力出众,一看以后就是要干大事儿,成大事的人。
更加关键的一点是,年遐龄儿女双全,不仅有儿子,还有个尚未出阁的闺女年氏,这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为了谋求和年家牢不可破的政治关系,雍正很快把年氏纳为了侧福晋。
《甄嬛传》大家应该都看过,里边那个飞扬跋扈的年妃年世兰,正是此人。
电视剧和历史终归是不同的,电视剧里的年妃连皇后都不惯着,动不动就赐别人一丈红,可真实历史的中的年妃,说穿了只是政治联姻中的一个棋子。
嫁给胤禛当然有前途,因为彼时的胤禛就是来日的雍正,可问题是,雍正是有嫡福晋的,你这个侧福晋虽然也叫福晋,但终归是小的。
不过无论是嫡福晋乌拉那拉氏还是侧福晋年氏,这俩人命运都不怎么好。
古代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中的皇室家族,验证一个女人成功与否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她生育了多少的子嗣,母以子贵,就是这个道理。
奈何正侧二福晋都是子嗣不旺,嫡福晋生子,夭折,侧福晋生女,也夭折了。
(剧照)
十年时间,除了一个夭折的女儿,年氏的肚皮竟然再也没有任何的响动,而胤禛后来续娶的妃嫔们却很争气,接二连三的给雍正生孩子,胤禛的其他妻子先后生下弘历和弘昼两个儿子,真是羡煞旁人。
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
嫡福晋生不出来,那也就算了,毕竟人家是大房,是正室,身份地位在那摆着呢,作为一个家庭的主母,她最大的作用往往不仅仅是绵延子嗣,更是为了替丈夫分担管理家庭琐事的责任。
侧福晋年氏就不同了,她一个小的,又没有儿女倚靠,丈夫胤禛更对她不冷不热,您想想这日子得多难捱?
可就在年氏以为自己要孤独落寞的度过这一生时,丈夫却突然对她又亲近了起来。
从初入潜邸到重拾丈夫旧爱,这就已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
二十年,就是盘核桃也盘溜光了,可年氏却对她的这个丈夫一点也不了解。
胤禛其人,性格很稳定,不怎么爱说话,属于是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平时除在家里弹弹琴下下棋之外,没有什么别的爱好。
这种人,优点和缺点都藏得很深,实在是很难搞。
年氏毕竟是个女人,她还以为丈夫对她回心转意是自己幸运,是上天保佑,可是她不知道,丈夫对她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她哥哥年羹尧在朝堂里的地位,以及胤禛对年羹尧的需要程度。
(少年胤禛)
康熙末年,说是九子夺嫡,但其实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皇位争夺的当然不止九位,这场权力争夺战之复杂,之凶险,之离奇,堪称前无古人,往后自然也不会再有来者——从这场残酷的权力之战中脱颖而出的胤禛意识到了这种公开角逐继承权制度的弊端,从他之后,清朝改用秘密立储制度,皇帝要立谁当太子,什么王公大臣,六部三司,你们谁也别参与了,哥自己写个小纸条藏起来,到时候我死了,你们把纸条拿出来一看,上边写的是谁,那皇位就是谁的。
可怜明朝的万历老兄,如果他能早点把这个简单高效的法子想出来,也不至于后期被大臣们逼的自闭了。
胤禛能当上这个皇帝,有两个很关键的因素,第一是有高人相助,第二是他本来就是一个高人。
说他有高人相助,是因为胤禛争夺帝位的两个政治盟友,隆科多和年羹尧都十分给力。
隆科多掌握京畿防卫武装,宫里的这些皇子们谁都整不了事儿,诸皇子们就算有想法,就算对胤禛的即位强烈不满,他们也只能老老实实的看着,而年羹尧早已经成为了西北地区的封疆大吏,战功赫赫,这不仅仅是胤禛最坚实的政治底牌,年羹尧在西北,同样还可以牵制在夺嫡中对胤禛威胁最大的皇十四子胤禵。
要知道,坊间传的最邪乎的,就是康熙遗诏中其实写的是“传皇位十四子”,而被胤禛篡改为了“传皇位于四子”。
至于怎么篡改的,那倒是很简单,把“十”字改写成“于”字就可以了。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胤禵在储位争夺中处处被年羹尧所掣肘,却是不争的事实。
(康熙皇帝)
这第二,说胤禛本就是个高人,是因为他实在是很会做“儿臣”。
当一群兄弟们为了皇位,或奋力表现,或争相谄媚,或打得不可开交,头破血流的时候,胤禛却主动退避三舍,每天把自己在关在王府里,清谈品茗,表现出了一副清心寡欲,事不关己的样子,任谁都会觉得他是一个毫无威胁和竞争力的闲散王爷。
可反倒是这样的姿态,成功的吸引了父亲康熙的注意和好感。
圣祖康熙,尚未从两度废立太子的阴霾中走出,面对这些眼中充斥着权力欲望的儿子们如何能不失望?也只有这个看上去老实巴交的胤禛能让伤心的父亲得到些许的安慰,晚年的康熙好几次驾临雍亲王府,只有在这个儿子的家中,他才能得到片刻的宁静。
而就是在王府,也许是偶然,也许是有意安排,康熙还见到了胤禛的儿子,自己的孙子弘历。
幼年弘历的聪慧很快博得了祖父康熙的喜爱,康熙后来甚至把弘历带回了宫中亲自抚养。
我们很难说,是否从这一刻开始,康熙就已经决定要把皇位传给老四,而传给老四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老皇帝希望弘历可以成为本朝的太孙。
胤禛明白,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时候想要获得,要先学会放弃,有时候想要前进,必须先后退。
随着胤禛变成了雍正,成为新帝,年羹尧也平步青云,一举成为大清政坛上最为显赫的人物。
哥哥得势,年氏也变成了恩宠六宫的年贵妃。
(年贵妃)
男人往往五大三粗,不追求细节,可女人天生多愁善感,心思敏锐,这时的年贵妃虽然深泽君恩,可她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自己的未来恐怕没有那么明朗了。
年羹尧也好,整个年氏家族也罢,他们已经抵达了属于他们命运曲线的顶点,走上了巅峰。
极乐之欢不能长久,巅峰过后必下佳境,就好像你爬上了一座山峰的峰顶之后,再往上没有路了,要接着走只能是下坡路。
虽然不过是一个不能干政的后妃,可年贵妃不处在政治的泥潭之中,却比大多数自诩聪明的人要看得透彻。
即位之前,他团结亲族,和睦友善,可一旦即位称帝,丈夫就完全转变了面孔,同父同母的十四弟他可以亲手除掉,有巨大拥立功劳的隆科多也可以被丈夫幽禁至死,她已经看出来了,所有人在雍正手里都是可以利用的,也都只限于利用,一旦失去价值,就被会毫不犹豫的抛弃。
如果年羹尧足够聪明,他就知道虽然此时自己已经成为政治新星,可他仍必须步步为营,对自己的言行做出严格的规范,只有不让雍正抓到小尾巴,年氏家族才或可保全。
可是,凡人臣者,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从古到今如年羹尧这般位极人臣的有很多,但是这庞大的功臣群体中能善终的,却是寥寥无几。
明哲保身之流尚且屠刀悬颈,何况这个一向自恃功高,狂妄自大的年羹尧呢。
这个年羹尧啊,在日常生活,日常工作,以及在皇帝面前那是十分嚣张跋扈,王公大臣给他打招呼,他不搭理,朝廷大员迎接他,他也不下马,在雍正皇帝面前更是“箕坐无人臣礼”,那是非常的不讲究。
(雍正皇帝画像)
当然,这其实都没有什么所谓,因为雍正就是这样一个人,哪怕年羹尧从今以后只乖乖做个小绵羊,雍正该办他还是要办他。
这个老谋深算的大清帝王皇位还没坐热乎,就要开始积极清除功臣,很不近人情,但又十分合理,他们了解的隐情和内幕太多了,他们傲居臣位也让雍正十分不自在,与其去解决君臣之间出现的问题,还不如直接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雍正三年,皇帝免去年羹尧总督和将军的职务,将其调任为杭州将军。
朝廷在全国一共就设立了十四个驻防将军,这个官职是本地驻防旗兵的最高长官,正一品,本质上和总督是一个级别的,或许年羹尧以为,人心都是肉长的,雍正念在自己劳苦功高的份上,总不至于赶尽杀绝,虽然拿掉了自己的实权,但仍旧让自己在地方正一品的高位上安度余生,可他也很快明白,他所侍奉的君主,不会对任何臣下抱有一丝一毫的温情。
三个月后,年羹尧从杭州将军被降为闲散章京,这个职务的品阶我们不用了解,我们只需要知道,主要工作是负责看守城门。
平步青云,主政四川,经略西北,威震青海,扬名天下的日子一闪而过,杭州庆春门外,灰头土脸的站在大门口的年羹尧看着门外弥望皆圃,菜农运菜进城,不知道心里是何滋味?
雍正期间多次责问数落年羹尧的各种罪过,面对天威,他只有一句回复:
臣之所无者,既得据实自陈,臣之所有者,亦已据实自认。
这日子就已经够受的了,可雍正并不罢休,又四个月后,皇帝上谕,将年羹尧发落回京师,旋即处死。
(年羹尧)
至于罪名,倒是无所谓了。
年羹尧一死,年家众人树倒猢狲散,是死走逃亡伤,宫里的年贵妃亲眼得见家族毁灭,却又无能为力,与其哀叹亲族的不幸,倒不如关心自己未来的命运。
可年贵妃想破大天儿也想不到,对着自己的家族重拳出击的雍正,反过手来就把自己从贵妃晋升为了皇贵妃。
可是,那又能如何呢,自己从嫁给丈夫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和自己的家族深深的捆绑在了一起,年家显赫,她忧心,年家落败,她忧虑,历史上真实的“年世兰”哪有半分轻狂和骄纵?她不过是一个时刻担惊受怕的女人罢了。
因为,她从来不确定自己的丈夫是否爱她,她也几乎从来没有品尝过爱情和亲情的滋味,家族的巨变让她焦虑不安,惊惧过度,哥哥年羹尧死于雍正三年十二月,而年贵妃十一月就猝然薨逝了。
年氏不会知道,她是雍正一朝唯一拥有贵妃和皇贵妃册封诏书的女人,更是有清以来第一个汉军旗的贵妃和皇贵妃。
影视剧中,年世兰的最后一句台词是:“皇上,你害的世兰好苦啊”,其实芸芸众生,何人不苦,年氏不过是因为落在更加无情的帝王之家,因此远远看上去富贵人生,近看也只是零落一地命运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