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农村有个怪现象:同样是外出打工后返乡,大学生往往沉默安静,打工者却热情洋溢。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又到了 2024 年年底了,11 月 7 日立冬,这就像是个信号,告诉大家冬天要来喽。离春节也越来越近,春节可是农民工朋友们集中回家的时候。
近年来,每次冬季返乡后,回到熟悉的老家村子里,总能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不知道别的地方农村是不是这样的。
村里那些大学生,不管他们的文凭怎样,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一回到村里,就变得不怎么爱说话,显得可安静了。
但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工们,一旦打工返乡回来就会跟亲戚邻居、长辈晚辈聊得热火朝天,好像总有说不完的事儿,显得很是健谈,说笑个不停。这到底是为啥呢?
那么农村那些高学历的农民打工返乡后为啥会这样啊?我总结有以下这样几点原因:知识和生活接不上茬:大学那可是个学知识的好地方,就像个象牙塔。大学生们在大学里整天看书学习,跟学术打交道,即便是毕业工作了也会从事专业性的工作。
可回到农村呢,面对的都是些 “今年庄稼收成咋样?”“猪肉咋又涨价了?”“你同学小张都有俩孩子了,你呢?” 这类问题。
他们虽然对自己的专业比较熟悉但对农村的这些事情并不了解,也没啥兴趣,所以就不知道咋接话。就说我们村的小张吧,他是村里少有的几位研究生之一,他每次回家,亲戚一问这些,他就只能礼貌地笑笑,心里却觉得融不进去。
价值观不一样:从小咱就听 “知识改变命运”,大学生们学历高了,眼界也宽了,想的都是个人发展、职业规划,要实现自我价值。可在农村呢,老观念还在,觉得二十多岁就该结婚生孩子。这价值观一不一样,大学生跟家乡的人就没啥共同语言了。
再看看那些没有什么文化打工的农民工们咋就那么热情。有共同经历好聊天:那些没怎么上学就早早出去打工的农民,多是在工厂、工地或者服务业干活。他们学历不高,但身边的同事也跟村里的人差不多。
他们聊工作里的好玩事儿、家里的琐事,还有房租、孩子教育这些日常。这些话题让大家有共鸣,感觉亲切。就像我村里的强子,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每次回来,他跟乡亲们啥都能聊,工地上的事儿、村里的变化,他都知道。
价值观差不多:那些低学历打工的农民就想着赚钱养家,结了婚感觉责任更大。这和村里人的观念一样,所以他们跟长辈、同辈聊天的时候,共同话题就多。聊的都是家里过得咋样、孩子咋长大,怎么把日子过好。
可能有人会说:“关心他们还不对啦?” 其实关心没错,但每个人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性格都不一样。大学生里也有能说会道的,打工的人里也有腼腆害羞的。咱得尊重这种不一样,理解每个人的选择。
就说我村里的小军吧,他是个普通大学生,每次回家,亲戚一问他就压力山大。他表哥杰子,初中毕业就打工,却能跟乡亲们聊得可好了。小军还向杰子请教咋融入家乡呢,杰子说:“其实就是多听听他们说啥,然后找共同话题聊聊。别把自己当外人就行。”
最后啊,不管是大学生还是其他打工的农民朋友,回家最重要的是陪陪家人,关心关心他们,珍惜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聊聊天,因为家的温暖才是咱永远的依靠。
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可大了,农村也在变,大学生的沉默和那些打工农民工的热情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小缩影。都得用包容理解的心态看这种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每个人的选择都该被尊重。
以后啊,无论有没有文化在外打工的农民朋友,咱都希望能平心静气地感受家乡的温暖和变化,不管在哪,对家的想念都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