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煤老板可谓风光无限,他们一掷千金、挥霍无度,不管是拿7000万为女儿办婚礼,还是直接花26亿在上海买楼,可谓怎么豪奢怎么来。
而就在几乎所有煤老板都在享受泼天富贵的同时,有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煤老板,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卖掉了自己如日中天的几个矿产,甚至还用这套现的6个亿直接砸向大荒漠,扬言要从沙土地种葡萄。
他的“荒谬”言论一出来,就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不光是同行,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甚至还有人直接嘲讽他“钱多人傻”。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在荒漠上种的葡萄最终长出来了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沿的商业眼光这位独树一帜的煤老板就是刘金启,但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几座煤矿聚宝盆,并不是因为祖上荫庇,而是他一点一点打拼出来的。
刘金启出生于山西大同的贫苦家庭,为了填饱肚子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煤矿挖煤。但他并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干下去,所以一直在找机会。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煤矿的价格呈现下跌趋势,很多煤老板为了保底,直接低价出售,刘金启抓住了这个机会,直接贷款20万买下了一座煤矿。
果然没几年的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煤矿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刘金启手底下也逐渐汇聚了8个煤矿产,一跃成为国内富豪。
刚开始,刘金启确实和其他的煤老板一样纸醉金迷,他坐着私家飞机,在美国、迪拜等众所周知的销金窟里来回跑。
但朋友在迪拜发出的一番言论,却彻底让刘金启清醒过来,甚至推动他做出了卖掉矿产,投资戈壁滩的“荒谬”决定。
投资戈壁滩刘金启当时正和朋友在迪拜聚餐,正巧服务员在给他们倒红酒,朋友便让刘金启猜猜这瓶红酒多少钱。
刘金启也没多想,直接说五六千。可谁知朋友却直接摇头,调侃的说道,这瓶红酒两万块钱呢。
这番话可把刘金启震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瓶“平平无奇”的红酒价格竟然这般昂贵,毕竟当时中国的高端酒也就五六千一瓶。
朋友还补充道,其实迪拜真正有钱的也不在这,他们在代赫纳沙漠里种树呢,自己这辈子享受荣华富贵了,更想着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也享受。
朋友的一番话,也把刘金启放在脑后的理智捡了回来,他由此想到自己,煤矿是不可再生资源,照这么挖下去迟早枯竭。就算他不想着自己的生意,也得为子孙后代着想。
2006年,正当刘金启头疼未来商业转型的时候,正巧看到电视上正播放一则宁夏葡萄酒的招商宣传片。他由此联想到之前在迪拜喝红酒的经历,很是心动,决定前去实地考察一番。
可等他切实站到宁夏贺兰山的土地上时,才明白这里的环境有多恶劣。
毫无边际的大沙漠看的人心生畏惧,放眼望去其中的植株更是少的可怜,同样他们在和负责人交流时,更是微抿着嘴,就怕张大嘴后吃到被狂风卷起的黄沙。
再看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更是饿得皮包骨头,刘金启从未想过到了新世纪初竟然还会有人吃不饱饭,更别说上学什么的了。
除了吃饭这种刚需问题,最令人头疼的还要说喝水了。茫茫沙漠哪里会有汩汩喷涌的泉水,所以他们只能在五六公里外的地方打水。
好多煤老板看到这种情况,还没等负责人说完,直接就转身离开了,想要在这种一毛不拔的沙漠中种出葡萄,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至于其他的煤老板礼貌听完后,再也没有了消息,他们肯定葡萄是能种出来,但这之前的投入可不是小数目,世上还有那么多赚钱的项目,他们凭什么选择留在这里呢。
刘金启实地勘测后,心里也一直在打退堂鼓,自己又没面临绝境困境,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呢。但他想到村民们热情的招呼,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刘金启左思右想后,还是下定决心留在这里。
一方面是他想让这里的局面摆脱贫困的现状,另一个方面则是他认可葡萄酒未来的价值,且宁夏贺兰山日光足,昼夜温差大,土壤也非常适宜种植葡萄。
所以他当即卖掉了自己手下的三个煤矿,拿着换来的三千万包下了7500亩戈壁滩,期限是三十年。
看着这尽万亩的荒漠,年满五十的刘金启心中豪气万丈,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再次打拼出个事业来。
波折的葡萄酒事业虽然贺兰山这里非常适宜种葡萄,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刘金启连同工人们一块在荒漠里推平地饮水,这里时不时就刮起大风,漫天的黄沙扑面而来。
可能刚一开锅盛饭的时候,黄沙就会席卷内国内,把好好的饭弄得满是沙土,但他们为了填饱肚子也只能硬着头皮吃下去。刘金启刚来这还没两个月,他曾经润泽的皮肤也被这里的太阳、黄沙等搞得粗糙黝黑。
刘金启虽说要在这里种葡萄,但却对具体的培育知识不太了解,所以他专门请专家前来规划。
想要种葡萄,必须先种树。唯有把树种好了,大风吹不进来了,这葡萄苗才能生长。
所以刘金启又买了几百万棵白杨树,绕着葡萄园还有村庄种植了好几圈,才开始动工。
彻底规划好葡萄园的种植环境后,他又跑到国外高价收购了葡萄苗,种植在了自家园区。
在此过程中,刘金启也来来回回走了不少弯路,期间更是陆陆续续的增加了不少投资,他的老婆还有儿子有时候也会和他吵架,但刘金启都默默坚持着自己的行动。
这一坚持就是整整八年。
看着采摘下来的满园的葡萄,刘金启也激动不已,随后为了酿造出美味的葡萄酒,就在全世界招聘酿酒师。酿造完成后,同样请了数十位品酒师品尝。
在经过数次的修改,酿造的葡萄酒几乎可以让所有品酒师伸出大拇指的程度了。
然而哪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味道堪比法国、波尔多等,但还是知名度低,无人购买。
当时好多人劝说刘金启给葡萄酒换一个品牌名称,但刘金启坚决不改,这是我们中国的葡萄酒,为什么要换上外国名字。
为了提高知名度,刘金启在大城市中设立葡萄酒的直营店,之后还参加各大葡萄酒大赛。
在数百都是英文品牌的葡萄酒大赛中,贺兰山东麓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当众多世界级品酒师品味到这杯葡萄酒时,还是连连称赞,直呼不可思议。
最终来自中国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获得金奖。
经此一事,刘金启的葡萄酒彻底打开了门路,来自国内和国外的订单海一样向他飞涌而来。
他之前租用的7500亩也扩充到现在的3万亩,不仅刘金启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就连当地的居民也摆脱了曾经贫困的局面,现在不仅有了自己的收益还盖起了房子,也掌握了一手摘葡萄、酿造的手艺。
结语当年一掷千金的煤老板也只红火了几年,后来就因为没有跟随政策,不懂得创新倒下了。
但刘金启却紧跟着国家政策,找到了一门立国为民的生意,不仅事业搞得成功,还带动着这里的居民富裕起来。
信源